设计学考研学校排名(设计学考研学校排名(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设计学考研学校排名,设计学考研学校排名(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三、看培训机构的口碑  凡是了解考研的都知道,考研专业是五花八门,作为想考会计硕士的学生,首先你要根据自己所学的会计专业来选择专业性强,有特色的会计考研辅导机构。就能因为他们在这方面有丰富经验,在制定课程时会通过自己经验来收集更多的会计考研资料,就能让学生能不走弯路,就能掌握更多会计硕士专业更多知识。再加上老师可以做到手把手的指导,以及自己的努力,就能让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考研时的题目比较接近,在会计考研时能考出高分。

从实用的角度讲,保研有很多优势,比如上岸后有相对更多的时间可以利用,甚至在某种神奇的程度上,保研相当于提前一年“预知”了今后三到五年的轨迹。

但其实在我的认识里保研不能说是个深思熟虑的“选择”,而是机会来临的时候做出的一些尝试,就像考研、出国,也都是实现特定目标的一种途径,都可以做出适合自己的尝试。

我本科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所以最初尝试的夏令营也大都是计算机相关的项目。最终选择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专业是在认真地分析了自己的背景、梳理了过往经历、思考了自己想要的前景之后,发现它是一个非常适合我的项目——兼具了信息技术的研究和艺术的探索,铺开了学界和业界的通道,提供了多样化的环境、多方向的出口……是值得拼一把的目标。

对于信息艺术设计这个项目,我其实并没有很早就决定将其作为我的目标。但对于保研这件事,更多的准备是来自于长期的有方向的积累,在我的理解中大致包括成绩(排名)、项目作品、竞赛成果、英语成绩等几方面。

• 成绩排名方面自然是精益求精啦,保持在前5%左右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 项目作品是重中之重,大都来源于平时的积累,在课程设计、创新项目、比赛作品、实习工作中都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项目,技术类背景的同学可以让偏技术的科研项目和偏艺术的设计作品兼而有之;

• 竞赛成果这方面有数学建模和设计大赛这类偏硬核的奖项,也有互联网+和挑战杯这类偏创新创意的奖项;

• 英语成绩相对不是决定性的,只要过线就好。

• 交叉学科项目鼓励“以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结合为主要教学特色,培养具有艺术、技术、传媒等综合知识背景的人才”,所以你独特的经历也可能成为评委眼中的亮点,不妨大胆地发掘自己的可能性,展现自己的独特背景。

我技术方面的背景相对比较广泛,设计方面也在本科期间出于兴趣做过一些实践,回想起来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经历有持续的积累和挖掘,因此当我在保研战线的中期决定尝试信息艺术设计这个项目时,也比较快地完成了参营的准备。

在上岸前后了解到不少平台,水木是我印象中原创内容比较详细、运营也比较专业的一个平台,我也从中获取了不少信息,所以愿意在这里把我的经验分享出来,希望能对看到它的人有所帮助。

发挥最好的是清华的另一个夏令营,最差的可能是南大的夏令营。因为两个都是计算机方向的,所以这里就不展开讲啦。

但从中得到的经验一点是一定要对项目有充足的了解,做好充分的、有针对性的准备,比如参加南大的夏令营前我知道大概率会问到某些话题,但只是做了泛泛的准备,结果面试时问得都特别深入详细,于是我回答的效果就很差,所以对于面试的准备我认为再详细也不为过,在近两年保研考核全部转为线上的情况下,很多夏令营取消了笔试、机试,面试成为了更具决定性的一环;

另一点是保持自信,沉着应对,参加清华的第一个夏令营时我心想“这可能是这辈子唯一上清华的机会了”哈哈,于是面试时感觉自己特别能冷静下来,条理地思考,临场发挥也不错,最终也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

(交叉学科的保研推免没有笔试,我这里改成材料的准备吧)

报名材料的准备和一般的夏令营是一样的,重点主要是文书的打磨,也就是个人陈述(或简历)中要体现出对过往经历的充分总结、个人与项目的匹配程度(核心竞争力)、对于研究生阶段甚至职业生涯的规划等要素。

形式上可以条分缕析平铺直叙,也可以发挥一点创意写一篇具有个人特色的故事性的陈述。对于自己的每一段项目和作品,都要尽量简明扼要地描述自己的工作,并最好辅以具体的数据、排名等表现等作为支撑。从通用的角度建议中英文各准备一份,这也会对面试时的英文环节有所帮助。其他要提交的材料还有作品集、成绩排名证明、证件扫描件、获奖证书、推荐信等。

作品集在我看来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项材料。需要注意的是,从2021年开始,交叉学科接收推免生时明确说明“非艺术类背景申请的可自愿提交作品集,不提交的可手写‘说明’签字后扫描或拍照上传至申请系统”,因此对于我们这类技术背景的同学,作品集成为了非必要的选项

这样设置的道理可能是对于不同背景的同学采取相应适合方式的考核,以体现公平;但是保研不像考研一样有笔试、机试等诸多考察环节,甚至也没有要求提交简历,所以作品集可能就成了评委老师了解一个候选同学的最直接途径,因此我觉得作品集仍然有做的必要,至少在时间等成本允许的条件下没有坏处。对于作品集我在比较早的时候有过初步的构思,但在报名前还是花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我对作品集的制作其实没有多少经验,所以以下的准备就仅供参考了~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作品的选取和框架的构成,我选取了两个平面设计项目、两个UI设计项目、一个数据可视化项目和一个计算机科研项目;其次是如何用一套主题和设计语言将其串联在一起,这里可以去Dribbble、Behance等网站上学习一些优秀的创意和风格,然后根据自己的作品确定作品集的风格,形成适合自己作品的设计;最后就是版面、配色等细节的设计和调整,也需要投入很多精力。

面试方面基本的原则就是多思考、多准备。首先是对自己的每一项作品、每一段经历有细致入微的思考和延伸,想象评委可能会如何针对自己的背景提问,对尽可能多的问题准备好自己的答案;其次是专业课和“业务能力”方面,还是要多看多想,形成对自己学科的思维和方法论,以及对交叉学科的认识,尽量拓宽自己的视野。

作品集展示

保研的战线是相对比较短的,对我来说总共不到半年的时间(存在偷懒的因素),所以这半年间就只管努力吧(坦白来讲并没有高三累)。学习之余和朋友出去玩、聊聊人生、享受一下肆意妄为的大学生活、感受一下都市的血液流动和脉搏,都是很不错的~

面对压力想的就是无论面前来了什么事,只管做便是,也就是比起焦躁地思考相对遥远的事,不如专注地做好手上的事。例如可以认真捋一捋自己需要实现哪些目标,然后给自己列出所有的待办事项,尽量具体形成一天之内可以完成的任务,然后按照优先级排序,再一件一件地完成。当待办事项被一条条划掉的时候,带来的正向激励也会消除潜在的焦虑感。我个人习惯用iOS自带的日历app安排每天大致的时间表,这种“对生活有所掌控”的感觉可以让自己不去想太多的不确定性。当然说到底压力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也会有正向的作用,只是不要被焦虑的情绪裹挟到无法前进,走好自己的路就好。

面试时三个系的老师都会到场,内容算是比较常规,首先是5分钟讲PPT自我介绍,其次是政治思想考察和英语水平考察,最后是专业问题考察和自由问答。

政治问题会从几个题目中随机抽取一个;英语问题则是老师现场提问,可能是自己的项目相关的问题;专业问题也会从几个题目中随机抽取一个,可能是在不固定学科视角下的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自由问答环节评委可能会根据你的背景提问与你项目相关的、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但我遇到的问题不算特别深入。

我面试时不算太紧张,因为像前面说的自我介绍和英文陈述都准备了很多遍,对可能问到的问题也做了一些设想(虽然实际问到的并不一样)。但是感觉回答时还是有一点着急,我觉得遇到没想过的问题可以现场稍微思考一下再作答,这样可能发挥得会更好。

考场上真的发生了一点特殊情况,就是面试前我只是找了一间平时都没人的休息室,调试好了双机位等设备,没想到在面试马上要开始时正好有人推门进来,我赶快跑去说明情况,再回来时面试刚好开始,算是有惊无险。

所以这一点上建议大家一定要做最稳妥的准备,找到一个能确保面试时间前后都只有你一个人的密闭环境,为自己的考试发挥做好保障。

最大的优势可能是相对丰富的经历,并且从中发掘出自己的路线。

因为我认为自己在哪个方面都算不上很突出,但是可能因为有比较好的成绩排名、有几项科研和创业项目、一些设计作品、竞赛奖项、实习经历,再加上转专业和出国交流等经历,形成了一种“综合能力比较强”的观感。

但我知道自己离“优秀”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对长期的目标还没有明确的打算,目前就不断地提升自己吧。

我觉得踩到最大的坑就是发觉自己学习的还不够多、能力还不够强吧。如果自己够强的话很多问题都可以更轻松地解决。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强者”的想象,我觉得自己正是在不断地向强者学习、向强者看齐的动力中取得进步的。

想对学弟学妹说

• 保有自信力和想象力,它会成为你的目标和动力,在很多时候给你帮助;

• 把握机会和信息,一些重要的机会可能能影响你的人生走向,高质量的信息则能让你打破信息壁垒,事半功倍;

• 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单向评价体系的人,社会往往需要的也是多元化、交叉型的人才;

• 必要的时候拼一把,“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

设计学考研学校排名(设计学考研学校排名(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