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数暴增背后的权衡与选择

考研人数暴增背后的权衡与选择

中国教育在线和快手教育联合推出了“规划未来——明师说”节目,节目会邀请高校教授一起来聊一聊高考、考研、出国留学等升学规划相关的话题。

节目首期开播,中国教育在线执行总编辑任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云海与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张宝玲、辽宁大学教授刘畅、东南大学教授孙莉玲就“考研人数暴增背后的权衡与选择”话题展开了对话与交流。

因篇幅较长,直播内容将分为上、下篇推送,敬请关注。

上篇回顾:

主持人介绍

任蕾 :中国教育在线执行总编辑

王云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嘉宾介绍

张宝玲: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

刘畅:辽宁大学教授

孙莉玲:东南大学教授

就业回炉,

了解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再去学习

任蕾:刚才和王教授、张老师探讨了大学生的规划问题,我们都有这么一个观点:不应该为了考研而考研,很多学生是跟风考研,如果本科阶段有好的就业机会不如先抓住。您的观点是什么?

刘畅:尽管今年预测的学生报考人数把各方都震惊到了,但是我觉得这是正常的现象。最近五年报考人数每年都在以50万的速度在增加,今年应届生本身就要比往年多出八十几万,所以这个数量的增长是正常的,除了应届生报考,我们预计今年大概有200万的二战生,除了这两类传统的考研大军之外,还有一类我觉得不能忽视,那就是就业回炉的这一部分人,这部分人也很多。

现在有很多孩子,他可能本科毕业的时候并没有想好就去工作了,工作之后发现需要学历,从而去考研。根据我的观察,这部分同学很有竞争力,因为他的目标很明确,生涯成熟度非常好,他非常明晰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学什么,而且执行力特别强。如果学生本科毕业的时候没有完全想好,也不见得一定要马上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学习,可能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之后再去学习效果更好。

任蕾:王教授,您观察到就业回炉的现象了吗?

王云海:每个学校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尤其像我们经管类的MBA,其实MBA只招在职的,比如北大教育学院是没有本科生的,只招硕士生。中国的很多专业在国外是不能本科学的,必须得到硕士以上才能学,因为在2000年我们要提高毛入学率,所以扩招了很多社科类专业。许多规划师都在讲管理是个坑,不能往里跳,管理类对于本科生来讲确实不适合,因为管理要求你对这个行业有经验,然后再来学习管理。

我觉得就业回炉是个好现象,是未来家长、考生、规划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在社会上工作了几年,对职业和社会的认知更加明晰了,再回来读研,他的方向性和执行力会更强,自然会付出全力去学习。

任蕾:回炉的学生执行力更好,那对于直接读研的学生是不是也应该在本科阶段去锻炼一些他的能力,本科生到了研究生阶段,除了学习可能很多东西还不知道该怎么入手,一些能力并不是来自于专业知识,对于这种能力的训练,对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讲,在规划未来的时候,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呢?

刘畅:应届就能考上研究生的这部分学生显然是在成绩方面更优秀的一部分人,具备很好的学习能力,甚至有很好的科研潜质,所以他可以一次就通过竞争。他们大概缺少的是对外界的认知,而对外界的认识并不是在校园里、在学院派的书本上就能够得到的,我们现在所有的高校都在尽力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有实践性,让学生能有与社会现实场景的衔接,培养他们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与真正在社会职场里,360度深度体验的获得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研究生不仅仅是一个学历,其实它也是一种职业模式,或者可以把它当做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增强用更专业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去锻炼。

任蕾:在读研的地域选择上、学校选择上、要不要跨专业等,您是怎么看待的?

刘畅:这其实是研究生升学考试的规划问题,2023年应该是有130万个招生计划,这个群体组成里一定是分级分类分科分类型的,我们关注到现在有逆向读研现象,这个我们认可,那要看你读研的目的是什么。之前我们有过调查,大概85%的考研学生目的是为了就业,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如果是奔着这样的目标,升学本身指向着未来的就业,那么去选择各种层次达到这个目标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还要看到每一个学校的头部,每一个学校学习成绩在前端的,包括保研的学生,那这些成绩好的学生他还是更多的去指向高一层次的学校或者是指向更有竞争力的一线城市。

规划未来,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综合情况做个性化的决定

任蕾:致力于考名校研究生的学生,他什么时候开始做准备比较好呢?应该要怎么准备?

王云海:今年上半年新东方做了一个2022年的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里面有跨专业、跨学校和跨地区报考的研究生比例,跨专业的在48%左右,跨学校的在78%左右,跨地区的在63%左右。倒推高考,学生对目前所在学校的专业不是很满意或者对学校不是很满意或者对这个地区不是很满意,那他希望通过考研能够来进行二次选择。比如一些省属的财经类院校真的是考研高考化。

不同类别的学生,他努力的时机和准备的时间,包括要跨专业、跨地区还是跨学校确实需要规划。

孙莉玲: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情况应该是区别对待的,我始终强调,无论是选择本科就业还是选择读研或跨专业考研,实际上都是跟个体相关,不能一概而论。

导致学生跨专业、跨学校和跨地区考研背后的原因是多元的,可能与他高考时的选择直接联系在了一起。

为了今天更好的给大家输出一些有效信息,我在学校里组织了两个调研小组,他们给我反馈了很多好的信息。比如跨区域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地区的时候基于两个原因,一是离家的远近,二是考虑未来的就业城市。

跨专业的的问题,就延展到本科选专业上了,本科是12个专业门类,研究生多了交叉学科这个门类,可以算作是13个学科门类,13个学科门类里在研究生阶段和本科生阶段之间所包含的专业方向差异是非常大的。

可能对于很多人而言,换了一个大的专业门类,我们说他跨专业了,但是如果从内在的学术机理上来讲,他的跨度并不是那么大。比如一个艺术学专业的学生去考了建筑,从统计学上来讲他一定是跨专业了,但是从专业的内生连接点上来讲这种跨度并不是非常大,尤其是从他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来讲,一定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一个是关联他目前的专业和要跨的专业,还有一个是他当年高考时的目标专业和现在的专业选择之间肯定会有比较大的关联。

任蕾:现在除了对学校层次的关注以外,我觉得大家对专业的关注度更高,专业和就业联系的是非常紧密的,所以现在不是特别好就业的专业即使是名校,今年高考的分数也是相当惨淡。

现在有很多孩子进入到了非常卷的状态,一进大学为了保研推免就开始卷绩点,把一些该干的事没干或该去想明白的事没想,没有规划的跟风。研究生再怎么扩张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读研,大多数人最终还是要就业,所以规划就特别重要。

之所以邀请大学老师来直播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老师对学生进入大学以及之后的发展了解的更清楚。两位老师能否对大学生的规划给一些建议。

张宝玲:由于就业压力,现在我们国家对于职业规划提的也比较高,江苏省做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已经连续做了17届了,我也以多种身份参与过这个大赛,借助大赛,有20万江苏学生做过自己的规划,虽然有些同学是拿来玩的,但是真有一部分同学通过大赛想明白了自己的规划。

以终为始,假设我们将来的就业岗位是搞科研、做大学老师,一定是要求博士作为门槛才能进入的,那就快速把自己的学历完成,进入到职业角色以后再在职业领域里面发展;还有一些岗位如果本硕都行,那不一定要考研,可能考完研再就业还没本科毕业直接就业好,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南航的一个本科生现在在面试和他同一届的研究生。

前段时间一个学生的事情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个学生是专升本,他拿了技能大赛的一个奖项可以直接有本科读,但是他跟我他说不读本科,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凭我现在的能力、凭我们学校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上铁集团的关系,我可以直接去工作,但是当我升上一所和他们关系不相关的这样的本科之后,我反而没机会了。

所以我想延伸的是什么呢,今年有一部分同学叫逆向报考,为考研而考研,我原来可能是双一流的,那我去考双非,可能仅仅是学历提高了,但是你未来的竞争力反而下降了。

所以规划未来,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综合情况再做自己个性化的决定。

任蕾:今年大厂发展不景气,有的孩子特后悔说本科的时候好像还有机会进大厂,现在已经没了。就业其实也有时机的问题,有的时候你要踩不上那个点,一旦这个机会过去了,再想进入就难了。

王云海:大学生一定要学一些生涯规划的知识,生涯规划讲到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就是无论是12年的中学学习,还是4年的本科,3年或2年的研究生学习,其实最终有30-40年的时间是在职场上生活的,这个时间段是最长的,所以无论你之前学多少年都是为了这个阶段的发展做准备。

我的建议就是,无论你是本科,还是硕士、博士,都要想清楚你未来的职场在哪个行业、哪个职业、哪个岗位,你需要具备什么。

听说犹太人在拿到大学通知书之后,会先给他们一年的时间让他们到社会上实践,去做想做的事情,了解社会,了解在社会中需要的能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社会上行走了一年之后,回到学校去学习会更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现在用人单位招聘,不是学生不行,而是他学的知识和岗位所需要的不太匹配,并不是岗位不需要人,而是找不到特别合适的人。大学生不能仅只在高校这个象牙塔里学习,而更多的应该是走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后再学习,所以,我的观点一直是本科如果能好就业,那么就去就业。

未来的学习已经很开放了,现在的公开课,有斯坦福的、哈佛的、北大的、清华的,中国教育在线也会提供一些课程,大家随时都可以学,上了大学之后是可以自学的。

Q&A

考研报完名后,现阶段该怎么准备?

王云海:考研和高考不一样,考研需要提前规划,10月份报名,12月份考试,现在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如果你是在报完名之后还不知道怎么准备,那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你是学霸考本专业,你的专业课和公共课都很好,不需要准备,那么我祝福你能够一战而胜;第二种如果你要跨专业或跨学校,但还没有准备的话,大概率是比较难的,我建议你从现在开始规划二战或求职。

孙莉玲:我觉得这位学生应该是遇到了一些心结和困惑,我想这些困惑主要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大家都知道11月份正是校招非常集中的时期,那么这位同学今天能够来听我们的讲座,说明你对考研非常重视,而且已经很早就开始做准备了,我给你的建议就是心无旁骛去考研,不要看周围的同学有没有去找工作,这时候的每一分每一秒对于你来讲都非常宝贵,即使一战不成功,春招的时候还有机会,所以说现在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要想,泡图书馆,泡在你的通宵教室,用尽你所有的力气朝着你的目标奋力奔跑吧,祝你成功!

张宝玲:我想接着两位老师的话题往下讲,奔跑之后呢要看看自己的成绩,预估一下自己能不能过国家线,如果能过就做好复试的准备,如果不能过可以继续明年的春招找工作,现在国内还有一种研究生,要申请审核制,所以通过考研把英语提高了之后,是可以去通过雅思或者托福拿到一些相应的英语资格,同时如果你的大学和专业本身比较好的话,现在国内有很多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比如像西交利物浦、港科大等,有很多硕士甚至是直博是可以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申请审核制申请入校的,这也是一条备选之路。

孙莉玲:我再补充一点,这个时期考研的同学还有一个一定要去确认的,就是考研课本的信息,很多同学获取的信息是去年的,学校今年发布的考研指定教材一定要搞清楚

刘畅:许多消息预测今年的报考人数,有的同学就说看到这个报名人数就想直接摆烂了。

可以说每年的11月份是弃考旺季,一般来说大家都是从大三下学期就开始准备了,报名之后要准备什么?我不知道这位同学是不是也是弃考旺季中的一员,我想跟这位同学说,大概每年弃考的有20%,既然你选择了考研,那就坚持一下,调整好心态,坚持到上考场就已经战胜了20%的人。

任蕾:每年弃考或考一门感觉无望就不再考了的同学数量不在少数,我觉得如果能够坚持下来,和高考似的,先把它考完,体验一次有了实战经验,如果后续选择二战对你也是有帮助的,如果连考场都不去,则是完全没有希望的。

从刚才最后这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得出来各位老师的专业性,最后我再给大家归纳一遍,第一要去确认教材有没有更改,别出现临阵磨枪磨错了的情况,第二如果考完了以后感觉不是特别好的话,可以去看一下这种申请审核制的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第三在现阶段如果还是想考的话就应该坚持下去。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