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考研,风景园林考研考哪些科目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如何与黄葛树结合?江津塘河古镇如何进行进一步创新?这些问题,你都能在罗中立美术馆举行的“开放的六月”展览中找到答案。在这场展览上,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的学生用一件件充满“赛博朋克”感的艺术作品,让观众感受到“城市品质提升”的另一种可能。
▲黄耘
那么,这些充满“赛博朋克”感的艺术作品背后体现出怎样的理念?建筑学、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等专业未来有怎样的发展前景?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院长黄耘。
跨界与融合
“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另一种可能
走进“开放的六月”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展区,一座别致的建筑模型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只见这个模型的下部是市民熟悉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但在模型的上部,设计者则设计了一个空中连廊,整个空中连廊被设计成黄葛树的形状,与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融为一体。
“这件作品的名称叫做《补全计划——漫游黄葛》,由风景园林专业2018级学生叶宸维创作。”黄耘告诉记者,该项目从景观与公共艺术的视角对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景区进行了重新设计。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原有的地上步行系统中加入一条以黄葛树为原型的空中景观步行系统,为游客游览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提供新的视角。
▲《补全计划——漫游黄桷》效果图
叶宸维告诉记者,相较于其他建筑设计作品,《补全计划——漫游黄葛》的最大特点体现在设计中融入了人工智能元素。“我在设计空中连廊时,就借助了参数化设计插件的核心算法BESO(双向渐进拓扑优化算法),让整个连廊的支撑更为合理。”
除了这件作品外,另一件由建筑艺术专业学生窦庭婷、贺瑞设计的作品《虫洞》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只见这件作品同样围绕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展开,与《补全计划——漫游黄葛》不同,《虫洞》把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改造成一个“虫洞”,并通过设置“昔日观音庙,残存许愿楼”“吊脚云梯下,几多寻宝人”“别有洞天”“旧时的戏台,消失的线索”“熟悉的老茶馆,神秘的接头人”等五个主题关卡,成功地把如今流行的“剧本杀”融入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之中。
▲建筑设计《虫洞》展陈效果
“在我看来,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的核心并不是建筑,而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游客能通过闯关的方式,重温发生在十八梯的精彩的故事,沉浸式地感受十八梯深厚的历史文化。”窦庭婷说。
除了这两件作品外,该院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学生张巧鸿、肖雨晨、刘诗凡的毕业作品《引续于川——江津塘河古镇景观改造设计》则通过对江津区塘河古镇的“水、屋檐、农田”三个系统进行再造,用串珠状连续空间构成一条体验丰富的步行系统。“在21350㎡的设计范围内,我设计了21个主要景观节点。当游客行走于经过改建设计后的步道系统之中时,能够从多方面感受塘河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张巧鸿说。
▲《引续于川——江津塘河古镇景观改造设计》鸟瞰图
“今年,我们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共展出60多件作品,涵盖建筑学、风景园林、环境设计三个专业方向。”黄耘说,这些作品全部以实际项目为选题,秉承“设计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强调“实题实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观众感觉跨界融合对建筑、环境设计带来的改变,展现‘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另一种可能。”
传承与创新
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硕果累累
作为一门古老而崭新的艺术,建筑一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就开始探索房屋的建设方法,建造了最早的建筑。之后,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建筑工程师,以及以阿房宫、应县木塔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建筑。
在四川美术学院建校之初,该校就开启了对建筑艺术的探索。记者了解到,建校初期川美设就立了建筑系科。2000年,为秉承学校培养“创新型、实践型、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整体办学理念,川美在原建筑系专业基础上,创立了建筑学专业,学制五年,并在2019年获评重庆市一流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则创立于1990年,是西南地区最早的环境设计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该专业在2003年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获评国家一流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创立于2006年,在2019年获评重庆市一流专业。”黄耘介绍。
黄耘表示,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2019年7月20日挂牌。该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立足本土、植根西南、服务城乡、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创作了一系列在全国都颇有影响的作品。其中,《土家风雨廊桥的演替实践——重塑西南腹地智慧的东方美学》《巴渝乡愁——重庆乡愁博物馆》成为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作品,《黔江濯水风雨廊桥延长段方案设计》荣获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公共建筑工程奖一等奖,《蒲花龙桥——黔江濯水风雨廊桥延长段方案设计》成功摘得第六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艺术设计类一等奖。
“除了创作作品外,我们还积极服务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和乡村振兴。”黄耘说,在老师的指导下,该院学生先后完成了重庆美术公园规划与设计、九龙坡中岛艺路艺术提升设计、九龙坡黄桷坪涂鸦街艺术改造工程,并为石柱中益乡提供了乡村振兴环境改造设计方案,围绕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出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方案,为重庆的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以美为媒
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学院的就业率如何啊?”“挺好的,很多学生还未毕业,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采访过程中,面对记者的提问,黄耘一脸骄傲地说。
为何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的学生会有如此高的就业率?这主要还是与如今的时代大背景息息相关。“一座城市的发展,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刚刚闭幕的重庆市第六届党代会也明确提出,今后五年,重庆要奋力书写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新篇章……这些都体现出目前中国对建筑学、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创新型人才的渴求,让我院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黄耘说。
那么,未来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将如何在建筑、环境设计、风景园林等领域持续发力呢?
“西南地区建筑类高校不仅是城市与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者,其自身还是促进西部城乡发展的观察者、研究者与实践者。”黄耘说,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实现“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目标为指引,培养具有艺术视野与空间艺术素养,具备解决西部实际问题能力,德才兼备的建筑学、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创新型人才。
具体而言,未来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在培养人才时,将进一步突出“一线实践”,秉承“设计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思想,通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让学院的学生深入基层,通过与当地居民交谈的方式,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而让项目更具实用性。
“同时,为更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我们还将联合四川的建筑类高校开展联合毕业设计活动,通过探索‘跨域教学’,强调思政融入,培养更多有情怀、有责任、有理想、有担当的设计人才。”黄耘说。
“此外,我们还将继续聚焦‘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战略,凝练专业发展方向。立足‘艺术+’的新文科、新工科特色,厚植美术学、设计学的外延学科优势,促进艺术与工科融合。”黄耘说,他们希望以当代艺术思想为引领,横向融通“建筑、风景园林、环境艺术”之间的学科边界,把当代艺术与材料、结构、空间相融合,以美为媒,创造具有当代艺术人文价值的空间环境,培养具有空间建造能力的艺术家。
作品名称:《众妙之城》
作品类别:建筑设计
作者:易欣、马时豫
作品简介:作品尝试探索对新旧十八梯的矛盾与冲突点的结合,建立新的社区空间作为守护人与人关系的载体,首先总结出对立统一的矛盾:谦逊与高傲。这是一种对比关系,通过建造下层低矮而密集的商业群楼,保留街巷和广场尺度,提取十八梯重点空间原型进行重组,还原本土生活的空间感受。而新社区从低层大平面中生长出来,中部打开一条竖直方向的缝作为连接两边的过渡空间,呈现了居住方式的高层化与概念化和十八梯的垂直向设计的一种可能,它是纯粹又高傲的新地标。当两者结合后,它们同时存在又相互依赖。
作品名称:污水处理器——重庆特钢厂污水处理体验乐园
作品类别:环境设计
作者:林君育、庄雨格、郭星仪
作品简介:设计选址于重庆特钢厂,其前身为“西南工业之母”,作为重庆上世纪工业遗迹,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经过现场调研与背景分析,我们发现特钢厂炼钢过程中产生的水污染问题,乃至当今世界水资源短缺问题常被人们忽略。针对此现象,我们通过分析污水处理流程、水分子的形态,重新解构原厂房,以污水处理流程为线索,植入一系列兼有娱乐与教育的游乐设施,以此唤起人们重新反思人与水的关系。
风景园林考研(风景园林考研考哪些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