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考研(人文地理考研考什么)

人文地理考研,人文地理考研考什么

什么是结构

结构,是指事物自身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构成事物要素的数量比例、排列次序、结合方式和因发展而引起的变化,这是事物的结构。结构是事物的存在形式,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有结构,事物不同,其结构也不同。

涉及的概念

(1)人口结构

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其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间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2)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在其总人口中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

(3)人口年龄结构

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根据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一定指标,可将人口分为3种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即 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人口的年龄结构 指一个人口集团(或群体)在某一时间点上的人口年龄分布状况、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通常以百分数表示)。现在国际上通常将人口划分为三个大的年龄组:0~14岁为儿童少年组;15~64岁为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人口发展速度和类型以及抚养比都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可以表明人口发展和人口再生产类型变动的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人口总量中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大,劳动力资源就相对雄厚。了解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资源的管理利用和生产的合理布局有重要意义。

人口年龄结构简单说来就是人口的年龄构成,即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

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精神孤单等问题

(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某一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4)城市空间结构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区等,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

城市功能区的区分方法

功能分区

组成

区位

特征

商业区

各种商业街和大商场(或超级商场)

多位于市中心和主干街道两侧

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

住宅区

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

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往往相邻企业分布或多与之结合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外表景观是成片密集的楼房

行政中心区

地区或城市的行政机构

交通方便及邻近服务对象

昼夜人口密度差异较大

文化区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机构和设施

一般距工业区较远 ,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通信等条件

文教机构众多,文化氛围浓厚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1.影响因素

影响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经济、社会、历史、行政等四方面的影响。它们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2.各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1)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

距市中心的远近(见下面图表)

字母

距离

地租

功能区

对应地租线

成因

A

最高

商业区

距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最大,地租变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区

较平稳

距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

C

较低

工业区

最平稳

距市中心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

②交通通达度

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的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区位

通达度

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最高

最高

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会处

较高

较高

远离公路的地区

较低

较低

(2)社会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住宅区的分化上。

(3)历史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

①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

②城市的发展和更新要考虑继承和保持原有特色。

③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功能分区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以市中心附近住宅的衰落为例:

(4)行政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

在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5)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有多重含义:

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

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

4)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等……。

经济结构是个经济系统,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互相结合,有着数量对比关系。

经济结构的概念大于产业结构。

(6)产业结构

按生产活动性质,产业可划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两大类;按生产活动发展顺序,产业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根据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可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1. 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应用“规划……地区的发展”)

2. 德国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

1) 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煤炭,铁矿,水源;水陆交通便利;靠近西欧,消费市场广大

2) 衰落: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转变,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世界主要能源;新兴技术革命冲击传统产业,钢铁工业衰落;单一化工业,环境污染严重

3) 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引入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改善老工业建筑;新建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结合;环境整治

3. 上海产业结构调整

1) 产业结构基本问题: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深受资源能源的约束,经济滑坡;第三产业总值和就业人口比重偏低;土地劳动力成本提高;环境污染

2)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础雄厚,经济实力强;科研水平高

调整方向:城市功能点位:单一生产功能à综合服务功能;产业结构:由“二三一”à“三二一”转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第二产业,稳定第一产业

4. 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

1) 自然条件: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草原面积广阔;能源矿产资源丰富

2) 优势产业: 重点加强第二产业发展,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六大优势特色产业

拓展部分产业转移

1. 产业转移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低,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3.市场因素:国内市场饱和、避开政策等的限制,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特别提示产业转移并非只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同时,也存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3.产业转移的规律

(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如下图: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 对西部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2)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如下图:

4.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移出区和产业迁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面框图所示。

5. 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比较

6. 产业转移解题方法

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1)要注意抓住两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转出”,二是“为什么转入”,也就是产业转移转出去的原因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2)要注意抓住两类地区:一是发达国家转出区和发展中国家承接区,二是经济发达的转出区和经济落后的承接区。

(3)明确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转出的产业类型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国家转出的产业还有一部分是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

(4)明确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转出区是追求最佳区位,获取最大利润;承接区一般是将区域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地缘优势等转化为经济优势。

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一是要从产业转出区和产业承接区两个角度回答,二是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回答。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抓住核心。

(7)农业结构(或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结构指农业中各生产部门或各生产种类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按农业中各生产部门或各生产种类划分的农业生产结构,可以有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各生产部门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层次是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各生产部门内部按生产种类划分的各种生产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例如,种植业内部可分为粮、棉、油、麻、烟、糖、蚕、茶、果、蔬菜、药材等各种生产,它们在种植业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就是种植业的生产结构。

有的还可以进一步做第三层次的划分,例如,粮食中又可分为水稻、小麦、玉米等在粮食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在不同国家,农业生产结构的各生产部门划分、各生产种类的划分都不完全相同。

(8)工业结构

工业结构指各工业部门组成及其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常指部门结构、轻重工业结构和采掘—原材料—制造工业结构三种。

(9)服务业结构

服务业结构是指构成服务业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服务业行业结构(或称内容结构)、服务业地区结构、服务业城乡结构以及服务业商贸结构。

按服务对象分,服务业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门,和流通类、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四个层次。

(10)交通运输结构

运输结构就是综合运输系统中,各种运输方式的地位、布局及相互发展的比例关系。包含运输结构、区域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运力结构。

(11)运力结构

它反映各种运输方式运输能力的比例关系,通常我们可以用运输的总吨位来表示。

(12)商业结构

商业结构是指商品流通行业在经营主体、客体、地区、规模、业态等方面的构成状态。

它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自然行业结构、商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规模结构、业态结构、流通渠道结构、地区结构、内外贸结构等。

商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在国民经济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3)能源结构

能源结构指能源总生产量或总消费量中各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能源结构分为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

(14)能源生产结构

各种能源的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

(15)能源消费结构

是指各种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核能、太阳能等)占能源总量的比例。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界赋予或前人留下的,可直接或间接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所有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

从属性看可分为: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

从性质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非可更新资源)。

2. 能源资源

能源资源是指在目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能量的物质和自然过程。

大自然赋予人类多种多样的能源,一是来自太阳的能量,包括太阳辐射能和间接来自太阳能的煤炭、生物能等;二是来自地球本身的能量, 如地热能和原子能; 三是来自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能源分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3. 矿产资源

是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

概念辨析:

1. 相同点

同属资源。资源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

2. 不同点

(1)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

(2)矿产资源与能源资源存在交集

矿产资源通常分为四类:能源矿产11种;金属矿产59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6种。

中国已发现的能源矿产资源有11种,固态的有煤、石煤、油页岩、铀、钍、油砂、天然沥青;液态的有石油;气态的有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

(3)自然资源与能源资源存在交集

自然资源中除了部分矿产资源属于能源资源,还有气候资源中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资源中的生物质能等。

(4)能源资源还包括自然资源外的能源

自然资源中的能源资源多属于一次能源,除此外还有二次能源,如电能、汽油、柴油、酒精、煤气、热水氢能等。

⑴我国能源利用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A. 存在的问题

① 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地区不匹配,

② 人均能源消耗量低,能量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

③ 能源消费构成不尽合理,

④ 广大农村仍大量用木材和秸杆等作为燃料。

B. 我国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

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

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⑵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

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例1: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产生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① 排出SO2等有害气体,形成酸雨、酸雾;

② 排放大量CO2气体,使温室效加强,全球变暖;

③ 产生废渣,污染环境;

④ 废弃物污染水源。

例2:以薪柴(秸秆)为主的能源构成引发的环境问题:

① 破坏植被(砍伐森林),(破坏生态结构)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② 秸杆不能还田,减少耕地有机肥的供应,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

③ 使畜饲料减少,不利于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

①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类型的能源;

② 大力建设薪炭林;

③ 提高能源利用率。

⑶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

① 常规能源分布少;

② 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③ 核电站运输量小,地区适应性强。

⑷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 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⑤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⑥ 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⑸调整措施:

①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

②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③ 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

④ 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⑤ 稳妥发展核电;

⑥ 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

⑦ 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⑧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⑨ 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⑩ 利用乙醇汽油。

⑹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① 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

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② 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

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

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⑺(某年)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原因:

① 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

② 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⑻重要的能源工程:

A.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a. 对西部的意义:

① 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

水土保持;

② 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中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 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④ 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b. 对东部地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① 改善东部地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改善大气环境,

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②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压力;

③ 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④ 推动东部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B.“晋煤外运”工程:

① 大力修建运煤铁路线(大秦线、焦作-兖州-日照线、神骅线等),增加煤炭的外运量;

② 因地制宜在煤矿附近建坑口电站,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

⑼ 简述区域(武夷山)发展小水电建设的有利条件及环境效益。

有利条件:

① 位于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2分)

② 低山丘陵地形,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2分)

③ 工农业生产发达,能源需求量大。(2分)

环境效益:

① 水电为清洁能源,发展水电可以减少大气污染;(2分)

② 解决农村能源不足,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有利保持水土;(2分)

③ 有利于防止或减轻洪涝灾害。(2分)

⑽ 简要分析珠江流域水能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及水能开发对流域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有利条件:

① 流量大,落差大,峡谷多,水能资源丰富。

② 离经济发达的广东省距离较近。

影响:珠江流域的水能主要分布在西江中上游,水能的开发:

① 能有效缓解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 可以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③ 水能开发的大量投资,将推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并拉动相关产业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④ 能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⑾有人建议立即上马修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水坝,蓄水发电,试从社会、经济、

工程技术、生态环境诸多方面考虑是否可行?为开发利用大峡谷,当务之急

的工作是什么?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A.从社会经济条件看:

雅鲁藏布江位于我国边陲,周边地区人口稀少,沿途没有发达的工农业,

能源需求并不迫切。

B. 从工程技术看:

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壳活动频繁,加上交通闭塞,工程技术难度大,

C. 从生态角度看:

这里地质灾害频繁,加上这里是巨大的水汽通道,水热因素活跃,因而

生态环境脆弱,若建立巨型水库,有可能使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引发严

重的地质灾害。

D. 当务之急的工作:

是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广泛的对峡谷进行科学考察研究,逐步制订合

理保护和利用的规划。

人文地理过程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化过程、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过程。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同一时期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很不平衡,按照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三者组合特点,可把当代世界人口增长分为四种类型:

1.”原始型”,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的人口增长率。

2.”年轻型”,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增长率。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此类型。

3.”成熟型”,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这是工业化成熟时期社会人口增长的一般模式。

4.”衰老型”,其特点是死亡率有低水平回升,并且等于或超过了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出现了零增长或负增长。属此类型的国家有法国、卢森堡、捷克、英国、比利时等。

国际人口迁移过程:

国内人口迁移过程:

城市化使人口流向城市;

开发国土使人口移往新开发区

我国的人口迁移:

聚落的形成过 程: 主要包括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聚落(如乡村、城市等)的形成过程及其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及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化过程。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过程。一般将城市化阶段分为:起步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而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注: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城市郊区化村镇、开发区、工矿企业与城市、城乡相融连成一片,几乎是城区、郊区紧紧相连、不分彼此了。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城市郊区化所产生和带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相似的。

其一、城市郊区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过度集中、住宅紧张和交通拥挤状况,改善了城市工作条件,促进了人地关系的进一步和谐;

其二、注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区域规划,促使城市产业、部门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协调布局,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在生产、流通、生活、消费等领域的整体功能;其三、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然而,城市郊区化建设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这种追求规模不断向周边地区蔓延发展的城市化建设道路,若任其发展下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城市病”,最终使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城市化建设遇到阻碍而停止不前。这种“城市病”在中国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不同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工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过程。

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

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

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宝钢——接近消费市场

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

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等

区域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工业地域形成过程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

有利意义: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②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③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①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资源、能源紧张状况;②加剧地区环境污染。

服务业区位因素变化过程

与农业、工业从事生产活动的性质不同,服务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我们可以把服务业分为 商业性服务业和非商业性服务业。商业性服务业,如零售、餐饮、住宿、金融、娱乐等,主要以营利为目的;非商业性服务业,如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工作等服务业,不以营利为目的。

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小,大部分服务业主要受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法规、集聚、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1.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等都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服务,这些服务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必须考虑市场因素。在市场因素中,人口规模尤为重要。例如,在城市中,小型的便利店、理发店、洗衣店等,营利所需的顾客数量较少,一般分散在居住区,主要服务附近的居民;大型、高档的百货商店、购物中心,人们光顾的频次少,营利所需的顾客数量较多,需要选择在服务范围较广的城区中心。此外,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偏好等也是商业性服务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市场因素。

2.商业性服务业进行区位选择时也要考虑 交通因素。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以扩大消费市场,同时也便于商品运输。例如,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 为原则,一些城市中的大型商场多分布在市区十字路口或是主要干道旁边。

3.商业性服务业进行区位选择时还要考虑劳动力因素。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一样。例如,零售、餐饮、住宿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考虑劳动力成本。

4. 集聚 也是影响商业性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通过集聚,一方面不同商家可以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便捷地获取信息和技术,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提高经济效益。现在,许多城市都有美食街、服装城、电器城等,还有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型购物商场。诸如便利店、理发店等小型商业网点,虽然分散在城市中,但是在具体街区也具有集聚特点。

5.除了上述因素外,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因素也会影响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例如,为了缓解目前城市中各居住小区停车困难的现象,政府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套相应规模的停车场。

非商业性的公共服务业着眼社会福利分配公平,以均衡化为区位选择原则,主要考虑被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分布。例如,公立学校、医院的布局主要是根据人口分布来确定的。

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升级,互联网加速向各行业渗透,与各行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服务业不断涌现,出现了一些新的服务模式,如远程医疗、电子商务、共享单车、现代物流、个性订制服务等。这些新兴的服务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主要依赖网络设备和现代通信技术,因此网络信息技术是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的空间限制在逐渐减弱 ,人们日常购物、交易,甚至金融、贸易都能在虚拟的空间进行。

因此,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余地,更多地考虑通信、网络、科学技术 、劳动力素质,以及政策法规、个人情感等因素。

答题思路

解题步骤:

第一步,确定区域位置;

第二步,调用相关原理;

第三步,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用地理语言叙述其过程。

答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

(2)因果性: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而且一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

(3)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一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用地理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

(4)精细化: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一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一写下来,切忌一个过程一句话就概括完毕。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言,不能把简单题写成小作文。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转载分享收藏点赞在看留言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

人文地理考研(人文地理考研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