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逆向考研”更热
今天,20多个省份公布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考研成绩”、“考研国家线”、“英语一”、“管综”等话题纷纷冲上微博热搜榜。
“逆向考研”音频:00:0008:13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于2022年12月24号到26号举行,全国报考人数为474万。比2022年增长17万人,考研报名人数继续缓慢增长。
在“考研热”的持续升温下,考研俨然已成为“二次高考”。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10-2023年间,全国考研考报名人数以平均每年25.7万人的速度增长。
考研是怎么“热”起来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认为,“考研热”形成的原因之一与就业状况直接相关。当大学生就业难度较高时,很多学生想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通过考研来延迟就业,通过考研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原因之二与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加有关。从1999年扩招以后,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以后还会增加。
原因之三与很多人对自己的长期规划有关。有学生认为如果没有上研究生,可能毕业生一辈子的工作机会、能力的发挥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想通过研究生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竞争机会。
考研成绩有多重要
储朝晖解释说,考研成绩决定了一个人能上什么学校的研究生。现在我国各高校研究生招生总量规模很大,相当于2000年前后的本科生招生规模,不同大学的研究生之间又有很大差异,所以高校会以成绩作为招生依据,学生也会以成绩来作为自己选择学校的依据。成绩决定命运,成绩决定未来,从这个角度来说,考研成绩受关注是很正常的。
另一方面,一般所说的成绩主要指考研分数,但仅从分数来看成绩又过于单一,这与我们现在对研究生招生的考试设置有关,我们过于看重考试分数,事实上一个人适合不适合做研究,或者有没有上升空间,应该有更专业的考察。
我国研究生招生实行统考制度,任教老师或导师对于招什么样的学生,决定权较小,这也加重了对于研究生考试分数的关注,而没有真正从符合学生特性的角度,从更宽的层面来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
“逆向考研”真香?
数据显示,今年“双非”学校”(非“985”非“211”)成为报考热门,报名人数快速增长,“逆向考研”成为不少考生的务实选择。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解释说,“逆向考研”指的是:“双非”院校的学生考到了“双一流”学校,原来“双一流”学校的学生考到了“双非”学校,本科学校比研究生学校更好。
但储朝晖并不赞同“逆向”的说法,他认为学校之间并不存在所谓方向,从过去的人才成长发展来看,许多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换过学校、换过专业,选择学校和专业依据的是个人的优势、兴趣、爱好,并不是根据学校是否有名或等级高低。
另外,在考研人数增加的大背景下,以前“双一流”学校招研究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校内“推免”(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另一种就是外面学校考入。当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扩大到超越了“双一流”学校招生总数时,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现象:有20%左右的“双非”学校本科生,经过4年学习后,学习状况、学习能力等各方面表现要优于本科阶段进入“双一流”学校的学生,顺利考入“双一流”学校。所以这种双向流动是正常现象,对学生有好处,对高校也有好处。
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所有的高校都应该在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竞争。储朝晖认为要积极地促进这种公平公正,同时制定相应的规则,让这种机制更好的发展。
国外也有“考研热”吗
储朝晖表示,许多发达国家并没有像中国这么重的考研焦虑,因为两端的条件不一样。
一端是入口:从中学到大学本科。我国从中学到大学本科所学的内容相对单一,我们有统一的研究生考试,而世界上许多国家基本没有全国统一的研究生考试,每个人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接受研究生的学校就根据学生的优势来接受学生,而不是用统一的考试来接受学生。
另一端是出口,许多国家的工作机构、工作单位不像中国这样过于重视学历学位。
因此,这两个端点不一样,就使得国外考研的压力和焦虑相对来说没有中国这么高。学生是不是要考研,完全根据自己的生活规划,同时也会去了解,让自己的能力跟录取的学校要求之间匹配。
储朝晖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个性化程度比较高。因此还是要增强研究生选择的专业性,增强个性化空间,扩大学校招生的自主权,让每个学生能够往优势潜能的方向发展。
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不能过度看重求职者的学历学位。现在某些街道办事处招人都要招一个博士,这可能就不太匹配了。要看一个人的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能够匹配,而不要看他是硕士还是博士,这样就业压力会减轻,很多过度的教育也可以减少。
来源:新闻建外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