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金融专硕(社科院金融专硕参考书)

社科院金融专硕,社科院金融专硕参考书

2006年,香港记者程翔因涉嫌泄露国家机密,被安全部门立案调查。

然而随着调查过程的不断深入,一张巨大的贩卖情报大网,展露在众人面前。没有人想到,光鲜亮丽的社科院博士陆建华,也成为了“局中之人”。

风华正茂,人生巅峰

陆建华,无数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他人生的前半段,几乎一帆风顺。

出生于上海的陆建华,自小智商超群,父亲看中其经商天赋,一直加以培养,对他寄予“企业家”的厚望。

然而陆建华有自己的想法,深深迷恋着中国古典文学。高考结束后,陆建华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然地报考复旦大学中文系,被成功录取。

自此,陆建华开启了自己作为“文人”的精彩人生。

陆建华文学功底深厚,对时事政治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看法,他文笔优美,撰写的文章总能受到大量人的追捧。

那时的陆建华,在众星云集的复旦,依旧是风云一般的人物。正当众人期待陆建华在文学领域勇攀新高峰时,他再次做出了“离经叛道”的选择。

陆建华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开始接触社会学。深思熟虑后,他成功获得了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攻读社会学研究生。

在此期间,陆建华经常发表各类文章。

1987年,他撰写的《印度反叛青年们的社会地位》一文,观点清晰,论证有理,入木三分。这位年轻的时事评论家,在社会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学习之路上,陆建华似乎从未遇到过困难。短短两年后,陆建华就再次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社会科学院的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是太多学者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陆建华毫无障碍地进入,超高的水平可想而知。

1990年,陆建华代表社会科学院参加世界青年社会学家论文竞赛,一举夺魁。自此,他在社科院,成为了“学术大牛”,如同神一般的存在。

此后,陆建华又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文章,彻底打开了名气,步步走上人生巅峰。

拥有一定名气的陆建华,开始一些新的尝试。他接受各类学术研讨会的邀请,频繁穿梭于世界各国,分享自己的经验。

与此同时,陆建华也开始在各大节目上亮相。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经向陆建华伸出橄榄枝,希望他作为特约评论员,对时事政治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后来,北京电视台也联系到陆建华,邀请他担任读书节目的主持人。陆建华欣然应邀,他幽默的口吻,深入浅出的解释,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扬。

除此之外,陆建华开始踏入仕途。

1997年,陆建华前往重庆市渝北区担任副区长。在此之前,渝北区的发展十分落后。陆建华走马上任后,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网,联系到了大量的投资者。

资金注入渝北区的相关产业后,当地的经济也迅速发展。陆建华在当地确立起巨大声望,成为人人称赞的“好官”。

就这样,陆建华事业、名誉双丰收,逐渐走上人生巅峰。

误入歧途,步步深渊

没有人想到,表面上光鲜亮丽的陆建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根据陆建华朋友的介绍,他生性奢侈,花钱更是大手大脚。

陆建华的所有吃穿用度,都按照最高的标准,纵使是外出开会,陆建华也要坐豪车,住最好的酒店。

事实上,这与陆建华自小成长的环境有关。陆建华生活在上海,物价水平极高,父母对他十分宠爱,愿意满足他所有的要求。

也正因如此,陆建华从未将“钱”放在眼里,他专注于购买各种奢侈品,衣服、鞋子全部为名牌。

陆建华对此沾沾自喜,公开宣称:“我身上穿的衬衫,从来没有一万元以下的。”

按照当时的物价计算,北京市的人均工资为2000元左右,陆建华的一件衬衫,相当于普通人家半年的口粮。

中国古语有言,“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陆建华踏入社会后,生活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担任社科院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时,陆建华代表着国家公职人员的形象,薪资固定。以陆建华原本的消费水平,基本上是“入不敷出”。

陆建华对此十分不满,又不忍心放弃奢侈的生活,便开始寻找其他的赚钱门路。一次偶然的机会,陆建华得知公共媒体可以赚钱。

陆建华心生一计,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电视节目中。

他利用社会科学院副主任的身份为自己造势,赢得了一众人的追捧,收视率高涨。电视台对此十分满意,支付了陆建华大量的酬劳。

陆建华的收入源源不断,气焰更加嚣张。然而不久后,他却被告知,自己录节目的收入,需要上缴给社会科学院一部分。

原来,陆建华参加节目,虽然是以个人的名义,却利用了社会科学院的头衔。按照相关的制度规定,单位有权收取部分钱财。

为了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陆建华依旧在不断扩展自己的赚钱渠道。然而陆建华作为体制内的人员,参与的各种职业有着诸多限制,屡屡碰壁。

陆建华颓废之际,一名境外国家派遣的情报部门间谍突然与其见面,想从其手中拿到中国的国家机密。

陆建华的工作地点,是社会科学院,集中了中国的政策机密。经常因为工作需要,他经常阅读重要的“红头文件”,其中便包括海峡两岸的政策等。

于境外居心叵测的情报部门而言,陆建华价值巨大。更为重要的是,陆建华爱好奢侈,“声名在外”,国外情报部门看来,这便是攻陷的突破口。

国外间谍人员开出了可观的价格,稍作心理挣扎后,陆建华妥协了。陆建华深知自己贩卖情报的事情暴露,将面临怎样的结局。

是以,面对情报人员提出的“天价”,陆建华仍然不满意,不断地加码。最终,情报部门无法接受这一价格,双方合作终止,不欢而散。

然而此次与情报人员的接触,却给陆建华提供了一个赚钱的新思路。自此,陆建华开始频繁同各个国家的情报部门接触,表明自己的合作意图。

情报贩卖事关重大,陆建华为了给自己留下后路,决定找一个中间人,代替自己抛头露面。

不久后,陆建华便找到了同样爱钱的“情报贩子”程翔,说明了自己的计划,天价的诱惑,两个人一拍即合。

程翔感动不已,对陆建华连连道谢。他并不知道,此时他已经步步走入陆建华设下的陷阱,一旦未来真相大白,程翔就是最合格的“替死鬼”。

不久后,陆建华就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买家。陆建华接受日本的邀请,前去参加学术交流会。

在交谈之中,陆建华刻意透露了自己是社会科学院副主任的身份,频繁暗示日本人自己手中有大量的机密。

向来心怀鬼胎的日本,便向陆建华提出了交易请求。日本人宣称,如果陆建华同他们合作,便可以得到金钱、地位,陆建华自然满口答应。

纵使已经邀请程翔作为贩卖情报的中间人,生性多疑的陆建华依旧不放心。他绞尽脑汁,找到了一个更为稳妥的方式:撰写文章。

陆建华将自己接触到的机密文件筛选出来,随后将其编写到论文之中。科学向来无国界,陆建华社科院成员的身份,也为他与境外人员的“文学”交流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就这样,陆建华频繁地以发表“论文”的名义,通过程翔,向海外传递国家重要的机密文件。

日本情报部门对陆建华传递的信息十分满意,按照约定支付了大量的钱财。

与此同时,陆建华向来擅长笼络人心,为了让程翔死心塌地,每次情报传递结束后,陆建华都会给他提供一笔不菲的收入。

就这样,陆建华与程翔联合起来,组成了犯罪联盟。他们犯下的罪行,也越来越恶劣。

拿到境外汇款后,陆建华依旧大肆挥霍。渐渐地,陆建华的非法收入,也不能满足于他的日常需求。陆建华思虑良久,再次心生一计:

中国重要的军事机密,世界虎视眈眈。陆建华认为,自己将重要情报卖给一个国家,只能获得一份收入。然而如果他将同样的资料传递到其他的国家,便可以获得几份收入。

是以,陆建华联系了部分国家的情报组织,派遣程翔同他们谈判,开出了高价。

不久后,程翔就先后同美国、欧洲等国家确立了联系,陆建华依旧通过论文的形式,向他们源源不断地传递机密。

美元、日元、欧元的大量汇入,让陆建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也正因如此,陆建华的行为,越发不可控制。

陆建华最“繁忙”时,同时跟五个国家的情报部门有联系。此时的陆建华没有意识到,正义已经临近。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一直以来,中国都十分注重反间谍工作的开展。

2005年,程翔账户频繁接受境外汇款的现象,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国家安全局随即对其展开秘密调查。

众人发现,这名叫程翔的人,名义上是一名记者,多次往返于台湾与中国大陆,同时也是新加坡《海峡时报》驻大陆的首席特派员。

情报部门经过查证后得知,程翔在台湾期间,曾经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将自己在中国大陆窃取的情报,秘密传递给台湾高层官员。

此事情节恶劣,相关部门迅速反应,对程翔实施抓捕。面对安全局的拷问,程翔很快就交待了自己的犯罪全过程。

当然,作为程翔最大的合作伙伴,陆建华的罪行,也暴露在阳光之下。陆建华社会科学院副主任的身份,让程翔间谍案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相关部门立刻传唤陆建华,准备一探究竟。眼看事情败露,陆建华却没有丝毫的羞耻之心,已经演练了无数次被抓场景的他,开始实行自己的“脱罪”计划。

陆建华宣称,自己确实与程翔关系匪浅,但他却与情报贩卖工作,没有任何联系。

调查人员询问文件为何泄露,陆建华谎称是程翔到家中做客时,偷拍了自己的文件,他却对其一无所知。

国家部门将所有的证据一一展开,他哑口无言。

2006年,陆建华间谍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正式开庭。调查结果显示,陆建华提供给程翔的文章,有4篇涉及国家机密数据,18篇涉及国家最高军事机密。

最终,陆建华因为泄露国家机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程翔则因间谍罪被判有期徒刑5年。

犯下不可饶恕罪行的陆建华,终于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事实上,外国情报部门对中国的渗透,几乎无孔不入。尽管在多年的反间谍之路上,中国走得愈加顺畅,但近几年来境外势力的情报收集工作,正在以新形势展开。

传统的间谍,重金收买、威逼利诱、色诱,然而陆建华间谍案真相大白,让众人看到了全新的手段:通过高级知识分子的“论文”传播。

事实上,高级知识分子利用文章传递知识,在间谍行为中屡见不鲜。21世纪初,作家杨恒均,因为擅长政治间谍的小说,红极一时。

杨恒均笔下的每一个间谍传递情报的场景,都十分真实,让人叹为观止,众人纷纷赞叹杨恒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2019年,外交部发言人突然召开记者发布会,宣布了澳大利亚籍作家、学者杨恒均被捕的消息。

杨恒均

众人这才知晓,杨恒均笔下的情报间谍,都是自己的缩影。他在自己写的小说中,宣扬西方所谓的民主与自由,大肆抹黑自己的祖国。

与此同时,他将自己知晓的国家机密,施加于小说人物上,以如此隐秘的方式,间谍地向澳大利亚政府传递真实的中国机密。

除此之外,外国的情报收集,还经常通过网络进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不断普及,各大机关单位,纷纷通过网络APP办公。

网络给众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健身追踪器,一种新型的APP设备,用户习惯在锻炼或上下班时打开追踪器,记录自己的运动足迹。

然而不经意间,这些追踪器,就会将用户走过的地方记录下来,绘制成地图。一旦这些APP的信息被境外间谍窃取,后果不堪设想。

2018年,美国《大众机械》就曾经报道,一款健身APP可以发现军人、政府工作人员的活动模式,包括机密单位的具体位置、工作时间等。

荷兰的情报部门通过健身APP,直接定位了西方国家军事基地的位置。

面对多样的间谍渗透方式,众人防不胜防。中国反间谍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海峡都市报》,《陆建华是谁?社科院前研究员泄密被判死刑是误传》

[2]《南方人物周刊》,《程翔间谍罪成立判囚五年》

[3]《中国国防报》,《斩断伸向中国的间谍黑手》

社科院金融专硕(社科院金融专硕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