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考研,北外考研有多难
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周老师对202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传播学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板块:学院及专业简介、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分数线、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一、简介
学院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14年。早在198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就在英语系开设了国际新闻专业方向,是改革开放以后首批开办国际新闻传播学科的高校之一。2001年,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正式成立;2009年,国际新闻本科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特色专业;2013年教育部批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北外——博尔顿全媒体国际新闻硕士教育项目”;2014年,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从英语学院独立出来;2019年,学院“新闻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学院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宗旨,以北京外国语大学雄厚的多语种教学优势为依托,以复语型、复合型、全媒体新闻实务教学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熟悉我国国情,通晓国际新闻传播规则的多语种、复合型、全媒体、跨文化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原香港《南华早报》总编辑王向伟、现任《中国日报》香港版副总编辑邹汉儒、现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高岸明,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杨澜、许戈辉等都是北外培养出来的优秀新闻人才。
专业简介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方向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宗旨,以北外的多语种、多文化丰富资源为依托,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前瞻性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语型、复合型传播学研究人才,拥有全媒体技能的国际传播项目策划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能够运用相关理论从事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项目的策划和实施,熟练运用英语或其他任何一种外语开展传播学相关的研究工作。
国际视听传播
国际视听传播方向以聚焦国际视听传播领域的理论探索和业务发展,立足国际视听传播的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影像叙事能力和融媒体传播技能,聚焦视听内容生产、传播、管理和营销等操作流程,打造外语好又上手快、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我国中国故事讲述和国际话语权提升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中国传统戏剧对外传播方向培养熟练使用至少一门外语,熟悉中国传统戏剧,通晓当代国际艺术和文化传播规则,掌握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或在对外传播行业从事高层次管理与实践工作的懂戏曲、能翻译、会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队伍建设
学院拥有一支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由专职教师、外国专家和业界记者组成。目前,全院专任教师全部获得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有海外访学或留学经历的教师15人,占教师总数的65%。学院用英语开设的专业课程占课程总量的60%以上,在全校非外语专业中位列第一。学院师资队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态度严谨认真,教学效果良好。
学院师资队伍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人,中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人才1人。还聘有外国专家4人,包括长期外国专家2名,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中外管理合作”项目的2人。
学院建立了系统性的博士、硕士和本科培养体系。在研究生培养层次,新闻传播学硕士点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其中,新闻学专业下设国际新闻传播(简称“国传班”)和国际新闻两个方向,传播学专业下设国际传播方向;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于2019年招生;国际传播博士点下设跨文化传播、全媒体国际新闻、全球传播史论、战略传播、中外戏剧传播比较研究等专业方向。
学院的“新闻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国传班”)项目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国际组织建立共联共建的培养、输送机制,积极为学生搭建国内、国际实习、就业绿色通道,是中宣部、教育部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培养重要项目之一。
学院与英国博尔顿大学合办的全媒体国际新闻硕士项目是国内首家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类教育硕士项目,迄今已经招收7届学生。该项目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得到用人单位广泛认可。
学科建设
自2014年建院至今,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先后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目前在研项目27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和北京市项目2项,其他纵向项目20项,横向项目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文章30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40篇、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14篇、SCI期刊论文1篇、ISSHP期刊论文1篇,出版专著35本,被省部级以上党政机关采纳的咨询报告多篇。近两年来,学院连续获得北外优秀科研集体一、二等奖,获得科研优秀人物奖2人次。
自2016年以来,学院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国际传播》杂志编辑工作,重点负责“国际时局”和“传播动态”两个栏目的约稿、编辑、审稿,同时参与其他栏目的约稿、翻译、校对等工作,该刊为学院教师发展搭建了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几乎每期杂志都有学院教师的科研文章刊发。学院联合央视出版《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2018年第一本出版即冲入400多种蓝皮书中的第15名,50多种传媒类蓝皮书中的第三名;由央视国际视频通讯社总裁和姜飞主编的《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19)》在“第三届CGTN全球媒体峰会暨第九届CCTV+全球视频媒体论坛”上发布,该书在大传播框架下从生态学视角透视全球传播的产业、政策、技术与理论的现状和趋势,并探讨、呈现彼此休戚相关的联动态势。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主要从事传统媒体、新媒体策划、行业编辑等工作。
二、专业目录
招生年份:2023年
拟招生人数:11
考试科目:
① 101政治
② 外国语(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241法语、242德语、243西班牙语,选一)
③ 741国际新闻与传播实务
④ 941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
三、推荐参考书目
741国际新闻与传播实务
1、《英汉新闻翻译》,刘其中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汉英新闻编译》,刘其中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第三版),张健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4、《时评写作十六讲》,曹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扩展书目:
1、《国际新闻报道教程》,章晓英、瞿峥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941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
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
2、《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三版),陈力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5、《新闻学概论》(第七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
四、2022年复试分数线
总分381 招生计划人数:11
五、2022报考录取数据
复试人数:15 拟录取:11 初试最高分:415 初试最低分:381
六、2022年拟录取名单
七、备考建议
院校专业及考试录取情况
北外的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统考招收的学硕有两个专业,分别是新闻学(下设国际新闻方向)和传播学(下设国际传播方向),两个专业的初试专业课试题完全相同,分别为741国际新闻与传播实务和941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自2020年初试科目题型改革后,学硕两个专业的试题逐渐形成了变中有常的风格特色和趋势。师资队伍中,除了孙有中、袁军、姜飞、章晓英、谢立庆、何明星、郑保国、高金萍等资深学术大牛外,近年来不断有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青年教师,如刘滢、刘沫潇、盛阳、范明等加入。新闻学专业2020年-2022年三年的复试分数线分别为392分、371分、390分;录取人数分别为11人、8人、12人,报录比官方不公开,复试录取率为64.7%、66.7%、70.6%,录取率还是比较友好的。
传播学专业2020年-2022年三年的复试分数线分别为390分、392分、381分;录取人数分别为11人、6人、11人,报录比官方不公开,复试录取率为61.1%、75%、73.3%,录取率逐年增长。总体来说北外的新传(包括学硕和专硕)近年来有扩招趋势,少数几次调剂都是在校内或院内进行的,非常保护一志愿。考试难度比较中等,特色在于对英语水平有较高要求,学硕的其中一门专业课要求全英文答题(题型涉及双语新闻编译、评论写作、报道策划等),不过最近一次初试出现了60分的中文题,这点需注意。
公共课备考经验
(一)政治
每年的政治考试题目其实绝大多数都是跟着当年的“时事热点”和“重大历史周年纪念”设计的,所以前期(7月前)建议不要盲目背诵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重要的应该是梳理和熟悉事件历史脉络以及一些重要概念、政策的演进细节。一定要自己梳理笔记,听课和看书并不能够调动注意力和思维活力,而且自己动笔整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加深印象的过程,非常值得重视。
中期(8-10月)是集中刷题和巩固的阶段,肖秀荣1000题以及市面上能够买到的非小众政治题库都可以刷起来了,但注意的是,不要盲目刷题,而是应该将错题单拎出来反复回顾,有针对性地复习。
后期(11-12月)押题卷陆续发货,肖八建议选择题在刷至少两遍的基础上,将题目所涉及到的时事热点和历史纪念节点作为重要的押题方向,针对这些内容整理笔记。笔记可以直接写在押题卷的答案解析里,也可以手动抄写或截图整理到iPad上,总之,一定要非常仔细地抠选择题的考点。根据这些考点,在《精讲精练》中找到对应的章节,做好标记,多读多背。肖八的分析题由于内容过多,所以只建议时间非常充足且学有余力的同学去背诵,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肖八的分析题重点关注的仍然是考点(从参考答案中寻找相关知识点)。时政的部分完全依赖于肖老师、徐涛老师等每年汇总更新的内容,所以一定要仔细阅读小册子上的文件原文,并在完成练习题后回到原文,将背景信息补全,这样也方便记忆。
拿到肖四以后,应该迅速将选择题刷完,并且反复背诵记忆,次数不限,复习到记住为止。分析题则应该高度重视,尤其是肖四中与肖八部分重合的考题。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分析题的参考答案往往设计得比较方便背诵,大家可以自己给信息做一下可视化,或者进行简单的标注,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背诵。同时也应该注意,背诵的内容切不可一股脑全文死记硬背,而是应该根据考点将答案拆分,有时候,肖四里很多道分析题的答案内容,适用于考场上一道题目的答题。这里推荐参考B站up主@空卡空卡空空卡的带背视频,是一个比较好的参考。
(二)英语一
英语一的复习其实主要可以拆分为几个板块:词汇、语法(解决的是长难句的阅读理解问题)、翻译和写作。我本科学的是英语专业,而且英语基础也比较好,所以在英语一的复习上其实没有花多少时间,但是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高度重视真题!千万别想着把真题留到最后一两个月用来模拟考。
大家其实可以想一下,如果真题的价值仅仅在于全新的题目的模拟作用的话,那么二战、三战的同学他们岂不是由于早就刷过好几遍真题了就没办法利用真题去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了呢?并不是。
考研英语的特点就在与它的题型和设问风格,做真题以及分析真题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每个人做真题的感受以及做完题目以后发现的知识点漏洞、思维习惯的偏差情况等等都是非常个性化的,所以如果大家只打算听市面上主流的英语课的话,那么一定不要忽略自己去进行错题分析的步骤,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
专业课初试备考经验
参考书目
1、黎信著:《英语对外新闻报道指南》,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9年。
2. 刘其中著:《汉英新闻编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陈力丹著:《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三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
4. 李彬著:《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5.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 李良荣著:《新闻学概论》(第六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
7. 彭兰著:《数字媒体传播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8. 彭兰著:《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一)741国际新闻与传播实务
741主要考查的是英语新闻编译、评论和策划,大部分情况下要求全英文作答。所以,对自己英语水平不太有把握的同学,如果选择了考北外,一定要在前期好好补补英语。
不过,大家也不要过度担心这一门考试涉及到的英语难度,毕竟英语新闻,不管是消息、评论还是特写,它们作为新闻文体,一定不会,也不应该像文学作品(例如英美文学)那样绕来绕去、艰涩难懂的,所以对大家写作的要求也不会太高,这点大家请放轻松,只要能够应对公共课英语一,741这门只要另外再掌握编译等实务的写法就可以了。
前期(7月前)应该把《英语对外新闻报道指南》和《汉英新闻编译》这两本书阅读完毕,然后将书中的知识点整理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同时大量阅读英语新闻,可以去China Daily和Xinhua News上搜索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直接在网站首页的热点中选择材料阅读,阅读英语新闻的目的是看看优秀的作品是怎么写的,有什么是可以借鉴的,并且把这些东西记录到笔记中,经常背诵记忆。
中期(8-10月)这段时间需要大量动笔练习中英编译、英英编译以及英文评论等实务题型。练笔的材料可以去China Daily和Xinhua News以及新华社、澎湃新闻、人民日报等中文媒体的网页或客户端寻找中英语对应的稿件,用来模拟编译并且对照媒体稿件检查、纠正自己的问题,并且把它们中的好用的、高级的表达和词汇、句式等等的内容摘录到自己的笔记中,背诵记忆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后期(11-12月)基本上能够保持每天或每两天一次练笔的节奏了,因为经过了中期的集中学习,后期要做的就是抓住热点新闻,继续拓展新鲜词汇、表达等,同时在有规律的实务练笔中保持手感。考前建议大家再仔细看看自己之前练笔的材料,争取把之前踩过的坑犯过的错在考场上避免掉。
(二)941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
北外的理论考得比较基础,所以本科是新传的同学其实没有大问题,回顾一下本科学过的知识(补充一下国际传播的知识),关注一下今年的热点,就基本可以参加考试了。对于跨考的同学来说,其实也不难,大家把参考书一一读完并且梳理出新闻学和传播学的框架,然后把理论分版块专题,并根据不同的题型整理形成背诵笔记,考前熟记这些知识并且多动笔练题即可。
941在2020年以前是有名词解释的,但是近几年的题型只有简答题和论述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同学们可以完全忽略对名词解释的复习,毕竟北外的题型和考试范围每年的变化虽说不大,但也还是有的。
前期(7月前)这一阶段需要同学们夯实基础,《世界新闻传播史》和《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可以任意选择一般来读,而且考虑到北外对新传史的考查并不多,所以时间有限的(比如在职考研)同学可以只看第二本不那么厚的书。《传播学教程》、《新闻学概论》和《网络传播概论》是重中之重,所以一定要在前期至少将教材通读一遍,了解各个章节是怎么设置的,理论框架是怎么样的。
中期(8-10月)这段时间需要精读这几本参考书,并且这一阶段不能够只停留在泛泛了解的状态了,而是要摸清楚不同书本之间的知识点有什么联系等等问题,并且开始练习写简答题和论述题,同时关注北外导师们近几年的学术论文,尤其注意今年新见刊的论文,很有可能成为命题方向。
后期(11-12月)这一阶段主要就是复习巩固,查漏补缺。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考前进行至少一次模拟考,对于考场上如何把控时间,如何分配各题型的字数和篇幅非常有帮助。大家可以网上下载专业课答题纸,打印下来,或者直接去某宝购买,用答题纸进行模拟考。
复试经验
复试全程20 min:一个英语自我介绍 + 抽两道专业问题(一英一中)+ 自由问答(中、英都有,少则1-2道题,多则3-5道题 —— 主要看你自己每道题回答的时长,因为复试总时长是固定2 0min)
北外的录取分数构成是:初试50% + 复试50%,其中学硕的复试要求一定比例的英语口语答题,所以初试结束后距离复试还留有大概3个月的时间里,一定要开口锻炼口语啦。
同样的,也希望大家不要焦虑,初试都过来了,复试的英语就是开口说而已了,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好用的口语app,选定一个或多个,三个月的时间完全让自己的口语提升一个档次了。只要你能从容、完整地把你想要回答的内容用英文表述出来,哪怕语音语调不是特别正宗,说话的过程中有磕巴,但只要小瑕疵不多的话,都不是大问题。
我自己当时就是,英语的“听说读写”我就只擅长“读写”,所以考完以后只放松了几天就立刻回到学习状态开始备战复试了,其实临上考场前还是会非常紧张,但是开考以后,之前静不下来的心一下子就平静了,那个时候只想着怎么把我能回答的东西展现给老师就好了,语速放慢,面带微笑,其实2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老师们都很温柔,而且疫情期间都戴着口罩,反正也看不到他们的表情,大胆发挥就好了。
最后,希望大家备考的一年里坚定自己的理想,遇到困难不要灰心,保持良好心态,对于社交媒体上一些比较负面的信息(例如2023考研又将是史上最难等等的信息),一定要辩证看待问题,加油。
【经验贴为新祥旭考研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与抄袭】
北外考研(北外考研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