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大学研究生(浙江传媒大学研究生院)

浙江传媒大学研究生,浙江传媒大学研究生院
  1、2023考研现状  二.避免遇到讲解问题不熟悉的老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实习生 肖平华

网络流行语因生动活泼的特点,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但不分场合地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217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社交媒体是受访青年了解网络流行语的主要途径,61.5%的受访青年认为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语言文化。

受访青年中,00后占29.3%,90后占50.0%,80后占20.6%。男性占39.3%,女性占60.7%。

社交媒体是受访青年了解网络流行语的主要途径

“像‘干饭了’‘咱就是说’‘绝绝子’‘离大谱’都是我常用的口头语。”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本科生李梦凝觉得,短视频的发展让自己经常能接触到各类网络流行词汇,“一些流行梗在表达上很生动有趣,使用这些词语会显得比较时尚,也能更简短地呈现想表达的内容”。

南昌某高校汉语言专业研究生杨慧(化名),一般会通过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了解网络流行语,偶尔也会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学到一些新的流行梗,“用流行语和同龄人交流,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数据显示,微博、小红书、微信等社交媒体(58.9%)是受访青年知晓网络流行语的主要途径。接下来是网上聊天(55.8%)、弹幕(55.4%)。其他还有:网络主播(39.4%)、朋友同学(35.5%)和自行搜索(12.0%)等。

浙江传媒学院研究生陈佳佳是一名美食博主,在与网友互动或制作节目文案时,她会用一些热度较高的网络流行语,“我觉得有些流行语的表达方式很巧妙,可以当作社交的润滑剂,让聊天变得更轻松”。

西安某高校本科生、00后郑鑫玉,在与朋友聊天或发朋友圈时,会用一些热门的网络语,她觉得这样很有趣,也可以开玩笑,活跃气氛。

调查中,61.5%的受访青年会在调侃生活、发泄情绪时使用网络流行语,45.2%的受访青年会通过网络流行语来拉近关系、活跃气氛。其他的使用场景还有:凑热闹、跟着别人一起用(42.0%),怕跟不上流行(33.2%),懒得过脑子又必须表态(28.5%),不想好好说话、叛逆一下(18.8%)等。

61.5%受访青年担心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会冲击传统语言文化

“那些刷屏的流行语,我会直接略过。还有一些词让我觉得肉麻、发嗲。一些低俗或者有攻击性的网络流行梗,就更不会使用了。”李梦凝说,她只会在日常聊天时使用网络流行语,在正式场合中不会用。

对于流行梗文案,28.3%的受访青年表示喜欢,57.4%的受访青年觉得一般,8.5%的受访青年不喜欢,还有5.8%的受访青年表示没感觉。

“太依赖网络流行梗,会给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学生带来不良影响。”郑鑫玉觉得,要在恰当的场合使用网络流行语,并且要有判断力,拒绝不良的网络流行语。

杨慧觉得,网络流行语有利也有弊,过度使用会对语文学习造成不利影响,“还有一些流行语破坏了传统语言的语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有时想夸别人,想了半天却只能回个666,以前学的褒义的成语,全还给老师了。”李梦凝觉得,如果长时间处于网络环境中,会对思维方式带来影响,“要理性使用网络流行梗,日常生活中偶尔用用就行了”。

对于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带来的负面影响,61.5%的受访青年认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语言文化,57.4%的受访青年认为粗俗的流行语会污染网络环境,56.6%的受访青年认为会弱化青少年语言学习的规范使用,39.5%的受访青年担心语言会越来越匮乏。

杨慧认为,要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上加强引导。“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网络语言和书面语,父母要引导孩子文明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还要营造文明的社会环境,避免网络语言粗俗化。”

责任编辑:黄冲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浙江传媒大学研究生(浙江传媒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