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考研(城市规划考研科目)

城市规划考研,城市规划考研科目

记者孟杰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行动”。近年来,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生态优先,坚持高标准规划,创新用地政策,为济南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增势赋能。

锚定济南总体发展框架

谋划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2022年,济南市加快重点规划编制,谋划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了《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中国北方新动能增长极、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总体战略定位,构建“山河交融、中心引领,副城支撑、双星协同”的总体空间格局,统筹安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推动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据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牛长春介绍,2022年10月,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获自然资源部批复作为报批建设项目用地的依据,锚定了济南底线空间和总体发展框架。下一步,按要求履行相关上报审查程序。未来将作为济南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和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11月24日,《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规划》正式获济南市政府批复。批复中称,规划是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要将黄河安澜放在首要位置,坚决守牢生态红线,抓好黄河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按照规划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打造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下一步,济南市将继续推进黄河生态风貌带建设实施,围绕防洪安澜、生态保护、文化旅游、交通设施、美丽乡村等五大核心内容,按照三年建设实施项目计划方案开展规划建设工作。

随着济莱高铁通车进入倒计时,济南“米”字形高铁也终于画上了一“捺”。济莱高铁是济南构建“米”字形高铁的重要一环,也是济南综合交通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规划了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全市综合交通系统空间架构,有力支撑济南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新格局。规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综合立体网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绿色、便捷、高效、安全”的可持续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服务最后一公里

划定400余处15分钟生活圈

步行不到10分钟,60岁的程先生就可以到社区里的长者日间照料中心下一局棋。来回15分钟,苏颜就可以接送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上下学。同住济南历城区中新国际城小区,程先生和苏颜都享受到了“15分钟生活圈”的便利。近日,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了《济南市15分钟生活圈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显示,2022-2035年期间,济南将在全市城镇开发边界内划定400余处“15分钟生活圈”,包括居住型生活圈、就业型生活圈、混合型生活圈等三种类型。

除了划定“15分钟生活圈”的数量,《规划》还制定了符合济南发展实际的各层级生活圈服务要素技术标准和实施机制。“15分钟层级规划要素分为6大类53小类,5-10分钟层级要素有4大类46小类。”济南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戴淑虹介绍,《规划》旨在健全与市民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营造品质更高的人居环境,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塑造“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的社区有机生命体。

在“15分钟生活圈”规划建设上,戴淑虹介绍,新建区重在构建,可根据技术标准内容,开展规划编制,并实施建设;已建成区则重在修补,即针对与标准存在差距的方面,通过现状挖潜,对既有建成设施的共享、开放以及综合设置等方式,补齐短板。在“一老一小”问题上,《规划》也根据济南的现状,做了具体要求。“现在济南养老托育服务需求持续增加,在托育方面,考虑济南现状需求,我们这个规划的标准研究是按照5.2托位/千人进行配置的,比国家标准4.5托位/千人的还要高一些。”戴淑虹称。

创新用地政策

加速重点项目落地

“如果不是赶上‘用地清单制’这个好政策,中信泰富科技城项目进展可能还没有这么顺利。”中信泰富济南项目公司前期报建负责人李蓓称,项目从今年8月份拿地,正好就享受到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推行的“用地清单制”制度,从她以前项目拿地的经验来看,这个制度至少为他们节约了3到6个月的时间。

“今年5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等九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济南市工程建设项目建立‘用地清单制’实施细则(试行)》,进一步细化了‘用地清单制’的适用范围、组织实施、内容要求、部门职责、机制保障等工作内容,‘用地清单制’开始全面推行。”济南市土地储备中心收储二部负责人冯仰成介绍,“用地清单制”的推行,有效解决了用地单位拿地后审批手续办理耗时费力、开发成本增加、建设前期周期长等问题。土地资源评估、评价和普查等指标调整为在土地出让前由政府相关部门完成,既优化了营商环境又树立了部门形象,既创新了审批流程又提升了审批时效,既缩短了建设时间又减轻了企业负担,用地单位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

项目拿地更加快捷便利,项目落地的效率也提升了不少。11月30日上午,比亚迪济南基地实现首台整车下线。据济南市土地征收和综合整治服务中心业务审查部副部长何勇介绍,作为全市的重点项目,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项目仅仅三个月就取得了征地批复。

项目首台整车的成功下线,离不开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的济南市“招商一张图”。“招商一张图”从实施角度摸清全市经营性用地规划信息,明晰招商方向,形成“规划引领、靶向招商、精准供地”新局面,推动招商工作有的放矢、供地计划精准高效,促使各级各类重大项目高效、精准和快速落位。

践行生态发展理念

强化山体保护和整治

济南共有山体872座,丰富的山体资源对涵养泉水生态、彰显泉城特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座多山的城市,如何做好山体保护和治理是摆在济南面前的一大难题。矿坑变良田、铁矿区上建公园……近年来,济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强化山体保护,系统进行山体整治,成效显著。

“刚收了一茬蜜薯,正计划着来年再种点啥。”在莱芜区苗山镇铜山村,原本有一个深约百米的原瓷石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2021年开始,经过土地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变成了如今的百亩良田。据铜山村党支部书记吕济远介绍,经过恢复治理,村里新增了150多亩土地,这一茬蜜薯下来,足足为村里增加了10万元的收益。土地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受益者还有莱芜区口镇街道古城村。村东的一片小麦地原本是一个灰石采坑片区,经过综合整治,复垦农用地面积达到83亩,不仅增加了土地指标,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环境效益。

近年来,济南始终将废弃矿山治理作为重要抓手,加快消存量、遏增量,推进全市山体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07年至2017年期间,对“三区一线”(城市规划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废弃矿山进行了集中整治,共治理废弃矿山173处,治理面积约2060公顷,城区内大规模的山体破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圆满完成了迎全运、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重大事项废弃矿山整治任务。2018年以来,投入资金约8亿元,全方位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完成了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京津冀城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关停矿山恢复治理、矿山复绿等重点工作,共治理废弃矿山420余处、治理面积3800余公顷。通过治理,消除了安全隐患,系统改善了全市山体生态地质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有效促进了山体生态功能持续发挥,为“生态泉城、美丽济南”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城市规划考研(城市规划考研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