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爬上岸,只是第一步

考研爬上岸,只是第一步

□陆玄同

2023年研究生录取工作落下帷幕了,我勉强爬上岸。有消息显示,2023考研报录比约6比1,竞争还是蛮激烈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是幸运的。

比起结果,过程让人煎熬。尤其我是在职人员,去年复习的那段时间,正好是广州疫情比较关键的一段时间,各种原因让整个复习打了折扣。但总算在考试前“阳过”,得以参加考试。而我所在的考场,缺考人数也并不多。网上的焦虑情绪并没有影响到我。

反而是成绩出来后,我开心过了国家A线,又为这个分数进不了一志愿惆怅。“无他,只能调剂了”,我告诉老婆。那天正好带孩子在海边玩沙子,看着大海的辽阔,我心情放松了下来。

可我还是太乐观了,在暨大铁军的征程下,整个调剂战异常惨烈,不管是名校还是普通院校,甚至B区院校,都被高分包了圆,导致调剂复试水涨船高。

调剂那段时间,每天下班各种查资料,找学校,试图从往年的招录情况里找到一点曙光。最终从MPA调剂到一所非双工科院校的MBA。收到调剂复试,我兴奋了好久,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可能因为面试人数多,面试四天后才出成绩。这种等待太折磨人了。人总是在面对未知时,表现得异常慌乱和不镇定。这几天回家,都是老婆带着孩子玩,而我的情绪有点低落。她安慰我说:“没事,我觉得你可以,即便没录取,大不了明年再考呗。”然后又补充了一句“你要相信你自己啊,怎么越来越不自信了。”

其实,对我来说,结果可能不重要了,关键是这个等待的过程,没有一个确定的信息让我平静下来。录取或者不录取,结果指向明确,我就知道该如何应对下一步了。而现在陷入一种矛盾纠结的情绪里,无法自拔。

我们常常陷入这种情绪里。《反焦虑思维》一书认为,人在面临各种生存危机时,具备“假想威胁”能力,以便在危险到来之前,做好各种应对准备。而这种早期生存经历,在我们大脑里形成了一种应激状态,不自觉朝着负面倾向情绪思考。

当面对这种自己把握不了的情况或者结果时,会不自觉地先想不好的结果。冷静下来想想,就我目前的工作而言,考不考研结果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学习总是没有错的,而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某个岗位晋升突然需要研究生学历;比如,有合适的机会会不会换个其他的工作等。

现在网上到处在说学历贬值,“学习无用”再次被当成一种炒作噱头。其实,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共有14.1亿常住人口,国内共计拥有硕士学历人口948.8万,占到整个国内常住人口比重为0.67%。这个数字其实不高,而且还是分布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应对未知的基本能力,其实恰恰是学习能力。不管是爬上了岸,还是待在深水区,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接下来的路怎么走。熙熙攘攘,吵吵闹闹的网络上,各有各的认知和表达,或深刻,或肤浅,关键是你怎么想,别人的意见最多只能是个参考,不重要。

当然,爬上岸,只是第一步,后面的学习思考,论文等等,不比考研轻松。但既然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这一路的风景,参与过,也体验过。就像老婆说的,“选择了,也努力过,就无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