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读博、就业……毕业后的路,该怎么走?

考研、读博、就业……毕业后的路,该怎么走?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关于教育心理健康的讨论总是不绝于耳。今天,《分岔口——一个退学博士的自我进化之路》一书的作者刘怡,带着她的作品来和我们做一次简单的线上分享,希望能让大家对以上话题有更新的认识和感悟。

Q1

先简单介绍下自己和你的作品吧。

大家好!我叫刘怡,一位留美退学博士。30岁才读博,却在求学途中又一次来到了选择的分岔口。这本书是我的一次退学经历分享。书中不仅讲述了我退学的原因和过程,还分享了我从中学到的经验教训以及如何透过自我剖析,实现在情绪、心态和认知上的转变。我把它称之为“进化”,虽然目前它只发生在我个体身上,但我相信这种转变也有它的普世价值。

Q2

写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呢?

文学作品都有兴、观、群、怨的作用。我写作的动机和意义是相通的,也是不断推进、变化和显现的。最初只是单纯地发“怨”,不平则鸣嘛。尔后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结交到了一些和我有着相同困扰的朋友,开始想通过创作与“群”体联系,分享我的故事。由此慢慢地有了“观”和“兴” 的价值,即观周遭、观自己,以及自我鼓励、自我加油。

Q3

能稍微剧透一下书里面有趣的章节吗?

每一章都各有特点吧。第一部主要讲个人经历,故事性较强。也许有些压抑,毕竟真相总是残酷的,但希望我们在看清现实后仍不失勇气。后两部偏社科一些,使用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理论对自己的观点作解释和背书。

还有一些关于冥想和瑜伽的体会和研究,以及找工作的心得。读博不易,生活不易,找到好工作也不易,希望给年轻人提供一些实际的信息吧。

Q4

也向读者分享一下创作过程中的趣事吧。

创作过程中最大的趣事,就是体会到所谓的心流(flow)状态吧。写着写着会忘记时间,完全沉浸在创作里的感觉特别让人着迷。这时的思如泉涌仿佛是某种力量在借用我的皮囊创作一样。

再就是给人物起名很好玩,结合着他们的真名,既要保护隐私又想不失机会地揶揄一下,很过瘾。读者可以仔细体会一下其中的深意,哈哈。

Q5

在创作过程中有遇到困难吗?有哪些作品对你的创作影响至深?

困难主要是要将庞杂的信息既有意思又不失细节地表现出来。我不是学文学出身,也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写作训练。我主修的人类学和历史学都讲究呈现具体和细致的个案,属于学术性写作。

在修改书稿时,《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和《百年孤独》给我很多启发。前者展示了对记忆中事件发展的分析和思考,后者则精妙地呈现了如何进行话题的转换和描写的取舍。

Q6

最后再向大家推荐一下阅读这本书的理由吧。

我想推荐给每一个对人生产生过怀疑、甚至觉得生命都没有意义的人。我希望通过跟大家分享我作为一个小人物,如何从人生边缘走过、如何自救、如何解构自我、并重新找到人生意义的故事来说明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求学遭遇挑战只是诸多困难或不公的一种,是皮,希望我的书可以帮助大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也算贡献一点真实的精神价值吧。

《分岔口——一个退学博士的自我进化之路》一书目前已上架多个电子书渠道,欢迎感兴趣的读者在自己熟悉的平台进行点击阅读。

更多相关讨论,欢迎积极留言。我们将不忘初心,带着更多更优质精彩的作品和大家作近一步的交流,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