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考研是不是太晚了,23岁考研是不是太晚了呢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播出以来,实习律师丁辉,一定是最火的那位。
出身双非院校非法本专业,销售岗位裸辞,考研,用常人眼中风险极高的一步棋,拿下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走上君合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岗位。
此时,他的人生节点也来到了29岁。
丁辉刚出场不久,“大龄实习生”的标签就已经出现在镜头中
从此,“而立当头”、“背水一战”的标签,决定了丁辉的观众缘,也成了他在实习期间的枷锁。
大龄累积下来的经验,直接导致带教律师们以更高要求更严标准考验丁辉;加上“太渴望成功”的迫切心情,他面临的压力现实而复杂。
虽然偶有几次高光时刻,但综合来看,丁辉一直表现平平,直至最终淘汰。
离开的是丁辉,但“遗憾”与“不值”的是观众。
无法忽略的一点是,观众们的这份惋惜,离开了丁辉的年龄都无法成立。假如丁辉和在场的其他实习生相仿,都在25岁上下,或许他从一开始都不会收获如此高的话题量。
接近30岁,仍在为一份摇摆不定的实习岗位“卑微打工”,这让观众很难不关心,也很难不担心。
因为在观众的第一反应里,丁辉似乎不是三十而已,是“快三十了”。
这届学霸11岁就上大学,
我怎么能不焦虑?
大龄实习生努力挣扎的另一边,是低龄学霸风光无限。
我国普遍情况下,本科生在18岁入学,毕业在22岁左右,硕士毕业25岁左右,博士毕业在27-30岁。
但每一届年轻人里,都有这么一群“陈独秀”,不断刷新人们对大学生年龄的认知下限。
各所大学设立的少年班,是学霸低龄化的集中体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在创办首届平均年龄就已低至14岁,最年轻的学生仅有11岁。[1]
从少年班里走出来的孩子们,更是不负众望地成为了业界大牛,前百度总裁张亚勤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庄小威、百度创始人马东敏……
在最近的新闻里,22岁的物理学家曹原已经在头部期刊《Nature》上撼动学界。
撇开这些离普通人太过遥远的神童不谈,往“高龄”一点看看,你也会发现现在的学术界一点也不给“老年人”留面子。
今年入学的2020级北大博士新生,平均年龄24.5岁,甚至低于该校26.5岁的硕士生平均年龄。[3]
校方解释称,一方面是因为在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拉高了硕士生的平均年龄,另一方面是今年本科起点的直博生超过半数,直接拉低了博士生的平均年龄。
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侯涛刚,已经在24岁博士毕业并受聘为北交大副教授,他的指导学生说不定比他还要年长。
越年轻越大牛的人,在顶尖领域也很吃香:青年人才项目里含金量最高的“国家杰出青年”奖项,45岁以下才能获奖的年龄限定早就被拉低。
2018年度杰青中最年轻的候选人王殳凹,当年仅有33岁。
无疑,年轻学霸一直是新闻报道的宠儿。低龄高学历的大神们,被贴上年少有为的标签,放在舆论场中供所有人“瞻仰”。
每年开学季,也总有几条新闻会上演高校喜迎低龄学子入学,群众拍手感叹的场景。
对这类典型人物喜闻乐见的人们心里也清楚,没有硬核的智商条件,自己注定只能在评论区仰望。
但随着这类消息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视线中,这个天才神童、年轻大神层出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还是会让人忍不住丧气:“现在想成为学霸,都要有年龄门槛了……”
凡尔赛提问之“二十五六岁才博士毕业,到底算不算老?”
20出头打工人
为35岁危机焦虑
进入职场后,循规蹈矩按正常年龄毕业的普通人,面临更加残酷的年龄挤压。
30岁,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而立界线,而在人才市场上,35岁才是人才年轻与否的分水岭——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明文规定只聘35岁以下人员。
有媒体在2019年研究显示,众多行业中,比如银行、外包服务、中介服务、保险和通信行业对35岁以下这一年龄限制把控最严。
在这些行业之中,35岁以上的求职者,性价比可能还不如缺乏经验的年轻人。
“Oh,youth.” / DT财经
“上有老,下有小,找工作嫌你老,想退休嫌你小”,许多职场里35岁的人,也正好陷入发展困顿、后生挤压的尴尬处境。
多数人已经过了职业兴奋期,前路滞涨,却因为家庭、社会责任难以洒脱抽身,不到四十,已然压力性秃顶。
更可怕的是,35岁危机大有下滑之势。随着越来越多人本科毕业马上读研,每年都有大量25岁甚至以下的应届硕士进入人才市场,并且,他们读研正是为了改善就业前景和满足职业发展需要。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总有人正年轻着”,这种优质人才供给端的低龄趋势,反过来挤压了职场对高学历人才的年龄限制。
如今职场对硕士的年龄一般就限定在28岁,部分会放宽到30岁左右,35岁以上更加艰难。
有媒体曾报道过35岁零9个月的研究生唐先生,被HR以“超龄无法录用”为由拒之门外。
网络上一位36岁研究生同样提到,自己向某HR推荐自己,但对方却并没有对他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大致翻阅了他的简历,HR后向他表示,“对不起,你年龄太大了,超过35岁我们不要。”
学历要高,年龄又不能太高,可以学到老但不能太老学,正在成为35岁以下“年轻人”的共识。越学越年轻,越年轻,越内卷。
人人都18岁大学毕业,
就会好了吗?
让我们来算上一笔,兼得低年龄与高学历,普通人要提前多久上学?
在普遍年龄上压低,以25岁博士毕业为目标倒推,要完成共计22年的寒窗苦读(医学类的同学们甚至要更长),一般人至少得3岁开始上小学。
这个假设难免有点夸张,但看到现在连幼儿园小朋友都开始内卷,这个答案更心酸了。
电影里的天才小孩已经在幼儿园算高数了 / 《天才少女》
不过,为了满足人们学历年龄双赢的心愿,有专家提出过一个“两全”计策——缩短学制。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主要沿用1922年开始形成的“六三三学制”: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这一制度已延续近百年。但学制过长、分段合理性等问题,也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被反复议论。
教育学界关于学制改革、缩短年限的呼声从来也不在少数:人大代表杨杰曾在两会上呼吁,小学可缩短为五年,高中可缩短为两年。
政协委员莫言也曾呼吁,将现行的“六三三”改为“十年一贯”,即小学四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还有人建议本科缩短一年,研究生阶段也可缩短一年。
缩短学制在学界已经是常青话题
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为我国提出缩短学制带来了底气。
在小学学制上, 俄罗斯、英国均为四年制, 美国、法国为五年制。在硕士阶段学习,国际上的年限也一般为1到2年, 普遍比我们短。
支持缩短学制的人,认为学制的压缩可以节约教育资源,并且二次挖掘“人口红利”。年轻人可以早点进入劳动市场,成为劳动力人口,也可以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压力。
但很显然,在这一层面上讨论,缩短学制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人才投入就业生产。这样一来,缩短教育培养的过程,更像是加速就业培训的过程。
而早早转化为生产力的少年们,再迎面撞上“延迟退休”政策,听起来可对社畜群体不太友好。
反对学制缩短的声音,更离不开对学子身心成熟的讨论。
低龄学霸里的“伤仲永”种种现象,都成为反方的论据。在18岁的校园里还尚未成型的他们,真的已经足够成熟到面对996、007的现代职场了吗?
而实际情况也证明,缩短学制暂时只能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想要落实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教育部在今年9月29日对缩短学制的相关提案做出答复,认为目前还不具备缩短学制的条件: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共12年的课程设置是经过长期实践、反复调整后逐步建立的……基本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而另一边,眼看着十几年教育出来的“做题家”们,在高中结束时挑大学专业尚且挑不明白;到大学毕业,仍在为四年前的选择茫然……
无论是缩短学制,甚至是延长学制,似乎都避开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在这条时长有限的路上,他们能学会做对试卷上的选择题,但能学会面对自己的人生吗?
参考资料
[1] 小朱教育.高考是唯一进入985大学的方式吗?“少年班”了解一下
[2] 天才曹原,22岁破百年世界难题,学成归国,说我是中国人
[3]澎湃新闻.北大博士新生平均年龄24.5岁:小于硕士生,过半为直博生
[4]澎湃新闻.24岁博士受聘211高校副教授,你的导师比你还年轻!
[5]青塔.2018国家杰青详解:32位“80后”入选 年龄最小入选者仅33岁
[6]DT财经.数据告诉你:哪个行业最难逃35岁危机?
[7]重庆时报.年龄和学历不可兼得,35岁的研究生出来找不到工作
[8]杜宛宛,阳荣威.缩短教育学制,挖潜人口红利之构想[J].现代教育科学,2019(01):41-46.
今日互动
你怎么看待,
低龄学霸的出现?
撰稿 | 阿饼
编辑 | 秋裤
排版 | 辛鸟
*未标注出处图片来源网络
23岁考研是不是太晚了(23岁考研是不是太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