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华东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启动仪式

秋冬时节,苏州河畔,幽静旖旎。

走进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沿着主干道前行至道路尽头,坐落着一栋古朴典雅的东风楼。今年5月,在证监会系统单位工作了近30年的徐明,从原北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一职退休后,如愿回到母校任教,回到了这个被他视为人生第一站的地方。每当驻足东风楼前,“人定犹燃莘莘烛,不闻窗扉只翻书”的时光,不由浮现在他的脑海。

从本科、硕士求学阶段,到第一份教师工作,徐明深受母校校训“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浸润。在华东政法大学学习工作整整13年,塑造了徐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铸就了他为国家资本市场法治建设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中国资本市场的出现,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必然,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鲜明的规则导向。但如果没有大量专业的法治人才投身其中,谈规则只会是“空中楼阁”。

据载,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成立。经过“两起三落”的艰难历程,2007年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由27幢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组成的长宁校区,绿树茵茵尽显朝气的松江校区,新旧之间,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与融合,共同镌刻着70年新中国法学高等教育的历史印记。正是从这里,孕育了一大批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弄潮儿”。

“华东政法大学的建设历史,就是我国法治建设发展史的一个侧影。在资本市场领域,华东政法大学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说,他们不仅亲自经历和见证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用实践、学识、智慧和经验推动着资本市场法治建设。

培育资本市场优秀人才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创建的政法院校之一,华东政法大学与其他八所院系被称为法学教育的“五院四系”。“华东政法大学不仅是全国最早设立经济法学专业的法律院校之一,也是最早开设证券法课程的本科院校之一。”叶青介绍。率先开设证券类法学学科,学校由此引领了一众法律人学习公司法、证券法,进入证券市场,参与市场化改革。

这些人里,不仅有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立法的工作者,也有在金融法院、金融法庭等审判一线的法官;不仅有代表国家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有序运行的证券监管干部,也有积极投身于我国证券市场建设的从业人员;不仅有投身于证券法律教育的科研工作者,也有投身于证券法律服务中介的金融律师。

作为华东政法大学1980级学子,徐明推动了新三板多项改革,牵头筹建并担任北交所首位董事长。对于在华东政法大学的求学经历,徐明至今难以忘怀。

徐明在华东政法大学就读研究生时,校内老师都在东风楼上专业课。导师金立琪教授的合同法和民法课程、彭万林教授的民法课程,都令徐明受用至今。每当有校外老师的课,徐明都会和几个同学结伴前往,有时骑着自行车去南昌路周老师的家,有时一群人坐公交车去玉屏路徐老师的家,一路风景一路欢快。

在证监会系统工作期间,无论担任何职,徐明始终积极关注并参与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徐明认为,除了扎实的证券法、公司法等民商法学科基础外,在华东政法大学求学和工作的经历,对他看待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帮助。特别是,在对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理解过程中,通过梳理其逻辑、分析其原理、掌握其原则,得以理解法的精神,进而吸取其中精髓。

“60后”吕红兵是我国最早进入证券市场的律师,提及母校时,如今已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的他,眼神中饱含深情。“我的职业生涯几乎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兴起发展同步,我为能赶上改革开放的宏伟浪潮而深感幸运,更为能成为中国证券法律业的一名先行者、亲历者、见证者倍觉荣耀。”

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证券市场从此逐步发展起来。为了满足市场对证券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华东政法大学决定开办几期相关系列讲座。作为该系列讲座首场的讲课人,吕红兵当时具体讲解了股票原理问题。正由此,吕红兵与证券法律业结下不解之缘。

1992年,当时我国最大的证券公司——万国证券计划创办国内首个法律顾问室,在艰难选择中,怀着深深的感恩和眷恋,吕红兵离开了母校,一头扎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洪流中。“虽说是法律顾问室负责人,实则是个‘光杆司令’,但也算得上是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性突破。”

一年后,看到刚起步的中国证券市场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吕红兵提出建立专门面向证券市场的律师事务所。1993年7月,年仅27岁的吕红兵拉上几位老同事、老同学作为合作人,成立万国律师事务所。“创办律师事务所对我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证券律师之路从这里正式起步。”

“可以说,上海乃至全国的各类证券经营机构都有‘华政人’。”现任上海市证券同业公会秘书长的俞峰,是华东政法大学于1979年复校后的首批学子。在校期间主攻法律专业的他,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浪潮,成为了国内最早一批证券期货监管工作者。

俞峰介绍,以上海地区的证券经营机构为例,从早期初创,到如今壮大,都有“华政人”的奉献。他们有的担任证券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有的担任合规总监、法务专员。

“其中一些人曾是华东政法大学的教授、系主任、杂志主编,他们是证券法治参与者、证券合规守护者、依法经营实践者。”在俞峰看来,时代发展带给了“华政人”历史机遇,而“华政人”扛起了服务资本市场的时代使命。

开创国内证券法学科教材先河

1979年,在华东政法大学二次复校时,有一段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佳话。当时,由于办学条件艰苦,校方把居住条件更好的办公楼留给老师和学生,校领导则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工作生活,铸就了华东政法大学的“帐篷精神”,给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帐篷精神’的内涵,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这是华东政法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学校长期关注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师生发展的良好氛围。”叶青坦言,具体到办学工作之中,“帐篷精神”即为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积极对接和适应社会需要。

1989年,国有企业普遍运行困难、亏损严重,中央尝试在上海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当时的政府领导也试图以企业改制破除国有企业发展危机。时任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顾功耘关注到这一市场动向后,敏锐地看到社会对公司法人才的需要。

于是,华东政法大学相继开设了公司法、证券法课程。“最早开设时,国内高校鲜有这两门课程,连正式通用的教材都没有,我们自己尝试着编制了相关教学讲义和教材。”顾功耘回忆,由于课程新颖贴近实际,学生选课踊跃,长宁校区4号楼的小礼堂常常座无虚席。

“不敢说华东政法大学的证券类学科是全国最好的,但一定是全国最早的。”看着泛黄的证券法教材,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吴弘的思绪被拉回到30年前。“我们编纂的教材甚至还被大量引用到证券行业从业考试当中。90年代初,我们还在《上海证券报》开辟专栏,通过解读证券规则和国外案例,普及证券行业知识。”

当年,为了办好证券法课程,华东政法大学不少老师还买过“老八股”纸质股票作为教具。吴弘回忆,“后来,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些纸质股票被陆续收回,这一教学方式也成为历史。”

在吴弘看来,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对资本市场法治人才有强烈需求,这让华东政法大学率先介入资本市场法治类学科,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经过30多年的积淀,经济法学科已成为华东政法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华东政法大学的证券法课程,不仅获得了上海市重点课程的立项资助,还在不同时期编写出了一批优秀的证券法学教材。”叶青透露,这些教材不仅构建了学校自己的证券法教学体系,而且被兄弟院校广泛采用并备受好评。

朝着一流政法大学的目标进发,华东政法大学创新发展的澎湃脚步从未停歇,创新发展的激情从未消退。为响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2010年,华东政法大学专门组建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力求培养懂法律、懂金融、懂外语的复合型法律人才。近3年,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向资本市场输出人才60人,占研究生毕业生总数的52%。

2012年,证监会组织下,华东政法大学编译的《美国〈1933年证券法〉及相关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则与规章》,成为我国证券学界、业界和监管者了解美国证券法律最为重要的一部参考书目。2013年,学校设立的“法律与金融”硕士点,迄今仍是国内唯一的“法律与金融”硕士点。

“为积极回应国家需求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华东政法大学不断发挥不同学科专业优势和特长,聚焦于与时俱进地培养既有国际证券监管视野、又能理解我国证券市场特点的证券法律人才。”叶青表示,十多年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资本市场的监管机构及律所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高端金融法人才。

发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华政声音”

时代的答卷,需要一支本领过硬的专业队伍来书写。

2018年8月20日,全国首家金融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在黄浦江畔揭开面纱。鲜为人知的是,建立一家专门的金融法院,这一设想最初是华东政法大学教师团队的“灵感”。

2007年,在担纲上海市人大和政府各部门有关国际金融中心法治建设及金融司法环境的研究课题时,吴弘发现,市场一致呼吁要在上海建立专门的金融仲裁机构。“该建议上报给上海市政府相关领导后,火速获得批示。”

2014年下半年,根据上海金融司法的实践,吴弘同大家讨论后,认为有必要设立金融法院。于是,在全国多个金融审判、金融检察等大型会议上,吴弘都积极建议设立金融法院。“当时,大家提出要建上海自贸区法院。受此启发,我想到建立上海金融法院,并较完整地提出了金融法院建设的咨询方案。”

2000年以后,法治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法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在推动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制度建设中,华东政法大学的公司法、证券法教学团队每一次都及时地贡献了‘华政声音’,相关意见受到立法机关的肯定与重视。”叶青说。

在上市公司治理问题上,华东政法大学教师团队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重大问题重要课题的调查研究,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建言献策。2000年,“三联”集团在对郑百文资产重组方案中,提出的“要以‘默示同意、明示反对’方式无偿获得全体股东50%股份”这一规则曾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当时,华东政法大学团队对于郑百文重组的合理性及其面临的法律空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向立法机关提出了引入“破产重整”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推动了后续破产法的修改。

为了建设一个“有进有退”的证券市场,充分实现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华东政法大学团队承担了上证法治研究计划中有关“上市公司退市法律制度研究”课题,课题成果中提出的按照“主观标准”“客观标准”的区分进行分类监管,推行面值退市、市值退市等改革建议,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陆续被监管部门所采纳,为我国资本市场构建起规则明确、措施到位的退市规则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1年底,公司法全面修订草案公布,学校迅速组织多场专门研讨并向国家提交了修改建议,相关教师受邀向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供了专家书面意见并得到采纳。

除了在校老师群策群力外,资本市场的建设屡屡出现“华政人”的身影。成为证券律师的这些年里,吕红兵深度参与了多个经典证券大案。1997年,证监会正式公布了规范上市公司组织和行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指导性文件《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当时吕红兵全程参与了该指引的草拟。

“在我看来,真正的证券法律服务者,不只是论输赢,更有意义和更重要的是在完善市场规则、健全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方面做一些工作和探索。”吕红兵认为,特别是为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出谋划策,为上市公司领导层增强风险意识、加强规范运作进行指导与帮助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培育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者的法治意识。

与高层次资本市场人才“双向奔赴”

华东政法大学的校徽亦意蕴丰富。“由华东政法‘HDZF’四个字母高高托举的钟楼,放置于由天平和书本组成的图案之上,镶嵌于弧形的等边三角形之中,从整体上构成学校韬奋楼的建筑造型。”时隔30多年,回忆起最初设计这枚校徽的巧思,俞峰仍记忆犹新。尽管走出校门多年,但俞峰一直与母校保持良好交流。为了回馈母校的培育之恩,他又绘制了一组以华东政法大学标志性建筑物代表的明信片,送给母校作为纪念。

心怀感恩,反哺母校。回想起1990年离开母校时与恩师依依惜别的场景,徐明不由感慨万千。尽管多年来不再从事法学教育工作,但他骨子里仍然认为自己是法律人、华政人。

今年5月,徐明接受了母校的邀请,担任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重拾教鞭,教书育人。徐明决定将自己几十年来资本市场的实践经验、自己对资本市场的所思所考与师生分享。

为报答华东政法大学的悉心栽培,感谢恩师的传道授业,虞伟庆等校友则以捐赠并设立基金的方式,成立华东政法大学虞伟庆金融法律研究院,以支持母校建立智库项目。

“该学院隶属于华东政法大学教研体系,旨在组织、协调金融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协同进行金融法治理论、金融法治政策和金融法律实务问题的研究,以及金融法治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金融法治的建设。”叶青介绍。

校友不忘初心、关注教育、回报母校,也让华东政法大学深受精神上的激励和鼓舞。“70周岁的华东政法大学,站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助力国家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的立学高度,努力建设一流政法大学。”叶青表示。

一流的大学造就一流的人才。叶青表示,未来华东政法大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法治人才的理想信念、道德水平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点。同时,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针对资本市场国际化需求,持续深入推行“法律+金融”的复合型、研究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资本市场输送符合现实需求的高端金融法律人才。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