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官网)

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官网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随着考研人数的逐年攀升,提升学历的道路上消耗着越来越多的资源,寒门出贵子似乎成了普通家庭的奢望。

而一名38岁,只有高中学历,每天踩着三轮车讨生活的三轮车夫却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

他从研究生一路攀升到博士,国学知识远比专家还要丰富,甚至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古文字研究书籍。

他就是蔡伟,一位纯粹的文人。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过往?如今过得怎样?

步入顶尖学府,复旦博士的生活

看着手中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蔡伟的内心异常平静,窗外虽蝉鸣大作,但已经38岁,习惯了人生沉浮的他也只是微微一笑。

下了火车的蔡伟没有着急到学校报到,他尽情地感受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呼吸,为了生活奔波的人们擦着他的肩膀经过,他看到了过往十几年的自己。

要知道,顶尖学府的大门进去难,出来更难。看着成绩组成上的英语,蔡伟犯了难。

自己能够接触到英语的时间又短又少,跟当时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

不过为了让蔡伟顺利上学,复旦大学以及他的导师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优待,将蔡伟的应试语种改成了日语,方便他学习,而蔡伟也不负众望,努力习得日语。

回忆起在复旦上学的六年,蔡伟待得时间最长的地方无疑是图书馆

对他来说,写论文比较困难,以前没经历过系统性的学习,只写过篇幅较短的文章,但好在图书馆的书很全,查资料很方便。

这六年蔡伟不仅要跟着导师上课,还要补习各种本科硕士的基础知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蔡伟拼命挤出,视若珍宝。

而蔡伟之所以会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就要追溯到蔡伟那辛劳的过往。

学海无涯,纯粹文人的过往

“你看着电线杆,蔡伟!前面!”

如果不是同事的提醒,沉浸在古文学海洋中的估计蔡伟脑袋上又要多一个包了。

1972年,蔡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在那个并不流行培养课外兴趣的年代,蔡伟的父母反而让蔡伟学了几年毛笔字。现在看来,这就是蔡伟的古文学启蒙

而对于生僻字的发音含义,蔡伟更是到了狂热的程度。家里的词典被蔡伟翻得缺边少角。

而到了中学,蔡伟热爱语文的特点更加突出,甚至老师有不认识的生僻字都要请教他。

可在语文上花费的时间越多就意味着学别的学科时间越少,对于其他学科,如果不是应试压力驱使,蔡伟恐怕碰都不想碰。而这也为蔡伟到了高中后成绩断崖般地下跌埋下了伏笔。

成绩落后,心情烦闷。何以解忧?唯有读书。

上高中后,一有空蔡伟就会到锦州市图书馆寻觅古籍,尤其钟爱杜甫的《秋兴八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如饥似渴的阅读让蔡伟有了同龄人难以企及的阅读量,一年看完300本书,对于蔡伟来说也只是一霎。

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蔡伟热爱阅读而眷顾他,脑海中挥洒再多的古文字也无法在数学英语试卷上取得分毫,考场如战场,蔡伟毫无悬念的败下阵来。

看着来往的人群,蔡伟毫无归属感,当迈进社会这座大染缸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自己的爱好、梦想都一文不值吗?面对灵魂质问,他一无所知。

身为普通工人的蔡家父母拼尽全力为儿子寻得了一份工人工作,进入胶管厂大门的那一刻,蔡伟意识到或许自己学生生涯注定终结于此了。

虽然工资微薄,但蔡伟对于这来之不易的稳定生活还是知足的,物质上的压力尚能承受,蔡伟也没忘记充实大脑。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理解的声音却越来越多。

他的父亲和周围的人不止一次地跟他说过:花太多时间和精力看书根本没啥用。

长辈的不理解,同事的嘲讽并不能动摇蔡伟分毫,阅读的习惯已经刻入骨髓,古文学的浸润更让蔡伟倍感舒适。

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仅仅工作了3年,胶管厂就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蔡伟成了下岗工人。

没了饭碗,一家人的生计成了蔡伟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他先是进食堂蒸了一年馒头,辞职后又摆了十几年地摊。

无论秋冬,只要在锦州某商场门口,总能看到一个蜷缩的身影,即便秋风四起,冬雪延绵。可即便是相对于胶管厂那微薄的收入,摆摊的收益也相去甚远。

漫长的冬天临近,以蔡伟的收入远不足以应付取暖费的支出。就这样,在锦州冬天零下十几度的空气中,蔡家裹着棉服过了十几年。

那时蔡伟苦笑着说:“熬一熬就过去了。”

可眼神里却满是对家人的愧疚。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唯一能慰籍蔡伟内心的便是读书

家里条件艰苦,蔡伟很少能有闲钱买书,所以图书馆就成了蔡伟的精神乐园,每次去都要借很多书。

而不外借的书,他就拿本子抄下来。越来越薄的手抄本,时间沉淀后越来越模糊的字迹,那是蔡伟热爱的痕迹。

“这个‘佐子’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呢?”

彼时已是古文学界泰斗的裘锡圭先生百思不得其解,遂决定在自己发表文章《<神乌赋>初探》中集思广益,希望得到启发。

偶然间,蔡伟看到了这篇文章,猛然发觉自己仿佛知道问题的答案,大脑机器般高速运行的同时急忙回到家,思索过后将答案写在信纸上告知裘老

“佐子应读作嗟子,嗟嗞亦可,此处应是做叹词使用。”

裘老看着书信上的答案,茅塞顿开,蔡伟的解答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裘老的思路。

最终裘老将在《文物》上对《神乌赋》做了更为深入的解析,并表达了对蔡伟观点的赞同,谓其言之有理。

而这次文学上的探讨并不是蔡伟与裘老的初识。

1995年年底,蔡伟怀揣着忐忑的心情给裘老写了一封关于自己对古文学见解的信,裘老看到后,感兴趣的回给了蔡伟一封信。

这封回信如三峡空谷中的猿鸣,震颤了蔡伟,这么多年,他终于听到了梦想的回音。

他不仅与裘老学术交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个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期,蔡伟还在众高校组织的论坛上表达过自己的观点,引起了学界注意。

蔡伟在论坛上起名为“抱小”。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文字音韵方面的研究,而这些研究综合起来就是“抱小”中的“小”字

可有时希望就像一只气球,轻松的腾空,但只需要一点刺破,就会迅速瘪下去。

就在蔡伟终于找到了自己可以倾吐见解的平台时,厄运却并没有放过这个满怀热忱的男人。

蔡伟的妻子病倒了,一边是自己热爱的文学,一边是善解人意的发妻,蔡伟终于还是到了做出抉择的时刻。

摆摊带来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妻子的医药费,蔡伟决定蹬三轮车维持生计。可代价就是看书的时间被严重压缩,生活的重担压得蔡伟直不起腰。

忙于生计的蔡伟再也没有时间跟学者们交流,他的论坛账号也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中。

裘教授意识到了事出反常,经过多方协助,终于联系到了蔡伟。

在得知蔡伟的困难情况后,裘老当机立断决定雪中送炭。

时也,命也,当时复旦大学古文研究中心与湖南文化局、中华书局等正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在裘老的一再推荐下,研究中心决定临时聘请蔡伟

蔡伟多年的阅读在极大程度上武装了他的大脑,他拥有丰富的国学知识,在编纂工作中的蔡伟如鱼得水,屡屡协助专家们解决疑难杂症。

可临时工终究是临时工,工作结束,蔡伟又该何去何从呢?

就在蔡伟做好了继续回家蹬三轮车的准备时,属于他命运的转折到来了。

蔡伟在研究所工作时展现出不同寻常的知识储备以及钻研精神,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三位专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遂决定联名写推荐信,希望保送蔡伟就读复旦大学

就这样,38岁且学历只有高中的蔡伟,被列入了复旦大学研究生的拟录取名单当中,蔡伟真正的迎来了人生的逆袭。

车夫变博士,这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常人不敢想象的,蔡伟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轰动。

各类采访、调查接踵而至。一度给蔡伟带来了不小的烦恼,手机号码换了又换,短信轰炸一波接一波。

面对社会各界的质疑,蔡伟坦然的说:“时间会证明一切,研究成果不会说谎。”

终于,2019年,蔡伟的专著误字、衍文与用字习惯》出版,又在古文字研究界引起了热切的讨论。

网友们纷纷给出中肯的评价,终于认可了蔡伟的能力。

“有切实贡献和具体文献解读,且颇具启发性。”

“真正的善读古书者,那些只靠剪刀和浆糊搞古书校读、汇编的先生看完可能会手心出汗吧?”

而蔡伟对古籍的评价,也是对于自己长久以来不被认可,受人冷眼时宽慰。他说:

“古代典籍本来就冷僻偏窄,既然不为大众熟知,也没必要总是让人知道。”

所以对于蔡伟来说,独处的时光往往是最快乐的,安静的看书、做研究、写论文。即便没有鲜花掌声,也不失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可在复旦研学6年后,毕业后的蔡伟却没有像大众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又是什么阻碍了蔡伟的发展呢?

教书育人,潜心文字的海洋

六年的学习让蔡伟成功拿到了复旦大学的毕业证书,彼时他还来不及高兴就迫不及待地向各类院校投递简历。

可仅仅是高中的第一学历严重阻碍了他的求职之路,一封封的简历寄出却如石沉大海般杳无音讯。

回应者寥寥无几,加上拒绝的声音此起彼伏,蔡伟仿佛又一次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

蔡伟不由得问自己:“难道学成的归宿还是回老家蹬三轮车吗?”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蔡伟即将放弃之际,贵州安顺学院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校领导看了蔡伟读博期间的论文以及出版刊物,认为蔡伟有教书育人之能,了解到蔡伟妻子的身体状况后,还在校某部门给她安排了一份闲适的工作。

如此诚意打动了蔡伟,遂当机立断入职。

入职后蔡伟也不负众望,尽己之所能传授知识,帮助学生代入古人的视角,领略古人的智慧。

忙碌之余,蔡伟也没有忘记回到自己的小世界,读书写字,研究古籍,足见他对于古文字的爱深入骨髓。

从工人到车夫,从名校博士到人民教师,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飘零半生,蔡伟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真正的归宿。

其实谈及蔡伟成功的原因时,总离不开一个“痴“字。

一个“痴“字包含了多少个不知路在何方的夜,包含了多少历尽千帆的苦,又包含了蔡伟对于古文字多么深沉的爱。

或许蔡伟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份会经历百般变化。回望蔡伟的一生,他真的谱写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诗篇。

要知道,很多人也曾憧憬美梦成真,期待乘风破浪,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终是止步于现状。

而谈及自己进步的原因时,蔡伟说:

“对学术有热爱、有感情。我培养了看书、学习的习惯,能坚持。”

是啊,对于梦想,热爱坚持;对于知识,敬畏求索。不管身处何地,不论陷何窘境,都会找到可以发光发热的归宿。

在蔡伟漫长而又艰辛的学习生涯中,他用近乎偏执的热爱扼住了命运喉咙,以最自豪的身姿赢下了人生的棋局。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