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数学二,考研数学二考哪些内容
你知道给孩子做数学早教,除了数数和加法,还应该教哪些内容?
简单的加法孩子老是算错,还要掰手指,你有没有为此着急上火,吼过孩子?
想要孩子小学数学成绩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是不是大班的时候报个幼小衔接班就行了?
上面这3个问题,是我身边很多家长都存在的困惑和误区。
的确,数学思维的培养很重要,很多妈妈亲力亲为地辅导孩子做练习题,花大价钱报早教班、幼小衔接班,就是为了给孩子打好数学的基础,为将来上学做准备。
小样妈从小数学成绩就好,考研的时候数学150分的卷子,我考了145分。假如我像很多女生那样偏科,数学成绩少拿30分,能不能考上复旦就很难说了。
不过虽然数学很重要,我却看到有爸爸妈妈因为对孩子认知发展的不了解,揠苗助长,结果亲手毁掉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去年的这个时候,邻居家的一个小女孩报了幼小衔接班,因为布置的作业不会做,就到我们家来问题目。
结果看到女孩的妈妈脾气非常急,孩子还没落笔,妈妈就开始责备,吓得小女孩根本不敢做题,不停的问,“是5吗,是这样做吗?”
对每个答案都不自信,对数学只有害怕和恐惧,小女孩以后要学好数学,恐怕很难。
01 看完这个实验,你就知道错怪孩子了
前面提到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认知发展不了解,那么孩子的认知能力、数学能力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呢?
先给大家介绍一个著名的数字守恒实验。这个实验你在家里也可以给孩子试一试。
相信我,看完这个实验,你在教孩子数学时就会温柔很多,不容易对他吼了。
这个实验是由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设计的。准备10枚一样的硬币,像图片里那样,5枚排成一排。
一开始,两排硬币排列地一样宽,研究人员问孩子,“你觉得两行硬币,哪一行更多?”
小女孩认真地数了两遍,发现每行硬币都有5枚,所以她回答说“一样多”。
接着,研究人员当着孩子的面,把其中一列硬币的间距拉宽,再次问孩子,“哪一行硬币更多?”
结果女孩自信地回答说,离她远的那一行硬币更多,“因为它们更长。”
如果你在家给孩子做这个实验,看到同样的结果,是不是会觉得不可思议?
可能还会怪孩子笨,只是变换了一下排列方式,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硬币的数量,你怎么会觉得它们不一样多呢?
但事实上,不只是你家孩子,全世界3-5岁的孩子在重复这个实验时,几乎都是同样的结果。
这不是孩子笨,而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
在2-7岁阶段,受认知能力的局限,孩子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也就是说,他没办法在头脑里把宽的那列硬币再排紧凑,恢复成一开始的状态,从而得出“两列硬币一样多”的结论。
同时,这一时期的孩子只能关注到事物一个方面的特征,没办法全面地理解事物。
所以他们只看到硬币视觉上的长短,却没有想到两排硬币都是5枚,数量上是一样的。
理解了孩子思维的这两个特点,你是不是能明白,为什么有时候和孩子解释这么费劲,明明是很简单的道理,他却怎么都听不懂,做不对。
02 6岁前,数学到底该怎么教?
回到教孩子数学这件事上,2-7岁的孩子仍处在皮亚杰所定义的“前运算阶段”,认知能力有其局限性,抽象思维也尚未发展起来。
所以我们教孩子数学的时候,就不能用教小学生那种单纯靠讲、背口诀、做习题的方式。
如果你跟孩子说,“1+1就是等于2,你记住就行了。”那你八成是要失望的。
那么3-6岁的数学到底该怎么教呢?给大家分享3个重点。
1、让孩子动手操作,边玩边学
心理学家凯西·赫仕曾经说过,“孩子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操作实物,把东西排成排、比较不同组物件之间的差别等等。”
蒙台梭利教育的践行者,“国际幼教教母”白玛琳也曾说过,“概念是不能被直接教授的,要靠个人领悟。”
孩子要想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就必须不断地探索、积累和试错。
只有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他才能在不断丰富的经验中理解数学规律和数学关系,进而理解这个世界。
所以孩子学数学,不应该是我们教,孩子听的模式,而应该是我们准备材料,提供游戏的玩法,或者把数学融入生活,然后让孩子边玩边学。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小样妈会逐一讲解15个重要的数学概念。
虽然它们的名称听起来有点复杂,像是分类、比较、模式、测量,但小样妈都会给大家提供有趣、实操的游戏。
只要照着我们的课程让孩子在家里边玩边学,就能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还能让他在不知不觉间提高数学能力,夯实今后学习的基础。
2、多重复,和生活相结合
相信妈妈们在教孩子数学的时候,一开始都很有耐心,但教了几次孩子还记不住,老出错,我们就容易发脾气了对不对?
我们要理解,孩子学习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犯错是有益的,他能帮孩子更好地厘清知识,把基础打扎实,避免似懂非懂。
考研数学二(考研数学二考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