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研招网,长安大学研招网官网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逆境”一词,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人生的坎坷,但对于交通人来说却是常见。遇到蜿蜒曲折、无限延伸的道路如何设计并融入自然环境?遇到高山大川、坑坎沟涧、江河湖海等障碍物如何克服?遇到南方高温、北方寒冷、高原缺氧缺水、寒区冬日漫长、沿海多风多雨、沙漠戈壁荒无人烟等不同地质条件的地区又当如何设计道路工程?
正是成年累月的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交通人始终与“逆境”碰撞,与“逆境”争朝夕,以“逆境”锻傲骨,以“逆境”铸一流。2012年4月,雅(安)西(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整条高速公路跨越崇山峻岭,如同行驶在天际一般,被称为“云端上的公路”; 2016年9月,世界最大的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桥桥梁主体全面贯通……交通人一次次打破“逆境”,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将梦想变成现实,铸就传奇。
细数各类交通工程中的人才“大军”,“长大人”可以说占据半壁江山。从高山到平原、从丘陵到盆地、从陆上到水域、从草原到戈壁。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长大”人。长安大学被誉为亚洲第一所专门培养公路交通高级人才的高等学府,素有“行业黄埔”之称。
诞生于共和国的曙光里,勃兴于行业发展的大潮中,强盛于教育改革的新世纪,跃进于“国家命脉”之上的长安大学,通达古今,纵横四海,与“逆境”二字同样结下不解之缘,而这二字也是它建校七十余年历史的真实写照。
与“逆境”碰撞:三汩细流汇聚为汪洋大海
在逆境中诞生,风雨无惧!拨开长安大学这部历史风云,细听历史跫音可知,从诞生第一天起,长安大学漫漫求索,振邦兴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1951年,共和国成立伊始,百业待兴。公路交通运输业可谓一穷二白,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将近100年。交通,成为当时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拦路虎”,亟待改观。一批新中国的开拓者,怀着车行无阻,货畅其流的理想,在兰州市郊的一片荒滩上,创办了西北交通学校,成为今天长安大学建校路程的“零公里”起点。
此时,长安大学的另两支源头也脱颖而出,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西安地质学校和陕西省建筑工程学校先后宣告成立。
至此,三所学校,长安大学建校的三个源头,先后因共和国建设而生,都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花名册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开始了艰辛的兴学之路。
何以言艰辛?因为就在不久之后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动荡,风雨飘摇,三所学校经历了最艰难的一段办学历程,甚至一度中断办学、停止招生。
直至改革开放后,三所学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壮大的速度逐步加快:
20世纪90年代,西安公路学院更名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成功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序列,一跃成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多名教师成为全国公路交通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学校成为中国公路交通领域高等教育的排头兵。
1978年在4月,西安地质学校升格为西安地质学院并确定了“筑巢引凤”的快速发展方略。随着地学泰斗张伯声院士的加盟,一大批顶尖人才纷纷汇聚在大雁塔脚下,西安地质学院在全国地质类高校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1979年3月14日,在陕西建筑工程学校为基础创建的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宣布挂牌成立,学院正进入大学序列。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安市与建设部达成共建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协议,构建起了新的办学机制。成为西北地区建筑类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2000年,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长安大学。长安大学的名字正式出现在世人面前,三汩细流终汇聚为东洋大海。长安大学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发扬“弘毅明德”的育人品格,秉承“笃学创新”的治学传统。
长安长安,长治久安。更是长安大学经历七十余年的时代沧桑中,与“逆境”对撞、历经磨难后,沉淀凝练下的最强宣言。
与“逆境”争朝夕:造就大国重器,突破突破再突破!
在逆境中成长,登临高峰!了解长安大学,最好的方式是从大国工程开始。多年来,在中国建设中,二十余万长大人秉承爱路报国的优良传统,肩挑手扛、修路架桥,攻克技术难题,长期奋斗在铁路和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
追溯的奔跑痕迹,前无古人以鉴,后无来者可仿,一项一项令国人震撼的成就,合奏着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曲独特交响。
2020年5月,虎门大桥发生涡激振动,阻断交通动脉。长安大学的桥梁抗风团队火速驰援,以超常速度查明振动原因,提出抑振方案,为大桥恢复通车和后续安全运营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解决沉管隧道沉降、青州主桥施工监控等重大工程难题,为大桥提供从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到安全运营、智能运维的全寿命周期技术服务;
为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道面建养及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安全施工提供技术保障;
自主研发的北斗/GNSS监测系统,多次提前成功预警黄土滑坡;
研发的灾害精准识别与风险防控技术,为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不仅如此,长安大学在新时代下聚焦交通强国需求,引领智慧交通新技术。主动对标国家战略需求整合各方资源,建成我国首个数字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平台;建立了高校唯一的可融合5种通信模式的车联网与智能汽车试验场;深度挖掘人—车系统安全实验平台功能,建设路网危险路段目标跟踪与感知、运行风险辨识与评估防控综合监控分析平台;借助北斗卫星系统启用北斗云实时监测预警平台……
突破,突破,再突破!长安大学以“敢为天下先”的宏大气魄,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交通史上的创举,为建设交通强国贡献了长大方案,展现出科技创新的“金名片”。
以“逆境”锻“傲骨”:核心竞争力一鸣惊人!
在逆境中变强,傲立前沿!一次次突破,取得瞩目成就,长安大学缘何能过五关斩六将,在“双一流”建设中以“进”固“稳”开新局?在华夏大地上雄起?小编给出的答案是:长安大学秉承“工科登峰、理科振兴、文科繁荣、交叉突破”的学科发展理念,新时代积极布局“智慧+”“绿色+”“大数据+”等学科交叉战略,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三大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事实的确如此。长安大学在将这些梦想变现实的雄关大道上,其背后的学科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双一流”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校高质量完成“双一流”首轮建设任务——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领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长安大学共有13个学科上榜,其中交通运输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学科位居全国前10。
在软科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长安大学8个学科入围,其中土木工程、矿业工程、水资源工程在榜单中占据世界前100名。
在2022年US 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长安大学土木与交通学科位列第30名,已连续三年进入世界TOP100。
今年9月最新公布的ESI数据显示,长安大学的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工程科学、一般社会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以上这些学科成就不仅是长安大学铸“一流”的强大底气,更进一步印证了它一直在向着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作为一所因路而诞生、由路而发展的高校,在与逆境的碰撞、争抢、对抗、征服中,长安大学得以生长、涅槃、成就自身。
以“逆境”铸“一流”:搭上时代快车,飞速发展!
在逆境中壮大,终将辉煌!虽蛰伏长安城一隅,长安大学却勤耕不辍,不骄不躁,迈出新步伐、攀上新高峰。
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拥有教育部先后与交通部(现交通运输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建长安大学协议,“四部一省”共建的办学格局;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成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可以说长安大学以迅猛之势跑出了长大发展加速度,以黑马之姿屹立于我国高校之林。
当下,“双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最新建设方向,已成为高教领域最热和广大师生最关注的词。怎么评怎么选?除了学科“傲骨”这一绝对性的因素,小编以为还有两个方面也是关键。
一流师资团队。对于高校来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对高校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不仅表现在对学科和专业建设上的带头作用,还体现在对学校整体的人才队伍建设的带动作用。
回望长安大学来时之路,四方硕学宏儒皆聚于此,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创始人彭树德教授、著名道路专家张登良教授、农业水土工程及水资源与环境专家李佩成教授、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汤中立教授……他们以踔绝之能诠释“家国”承诺,为学校的提速发展尽己所能!
至善英杰看今朝!如果说高校是个航母编队的话,院士是当仁不让的航空母舰。沉淀百年的长安大学办学实力不断增长,人才队伍不断扩充,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加坡工程院院士4人。此外,它还云集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领军人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师资建设呈现“发展加速度“。
一流科研大平台。科研平台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如今长安大学共有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平台数十个,其中包括桥梁结构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大平台做支撑,长大人勇闯“无人区”、攻克“卡脖子”,在科研鼎新之路中尽显腾飞之势。
历史是个轮回,磨难永不会散场。但小编知道,长安大学不自满于历史,更着眼于奋进,凭借天然而生“交融世界、通达古今”的胸襟与气度,始终会向上生长、生生不息、斗志昂扬!
关注“在言高校”,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资讯!
长安大学研招网(长安大学研招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