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之后无非就是两条路:继续深造学习或者是直接就业,可能以前的学生就会先考虑就业问题,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很多学生看到学历的重要性,选择提升学历的人就越来越多,考研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的新风气。
但是在考研党中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想要考研或者是需要考研的呢?其实大部分学生考研就是为了提升学历,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借助考研来逃避就业,而研究生的质量也逐年下降。
因此很多学校也做出了调整,考研缩招的趋势逐渐显现,但是依然阻挡不了考研党的热情,报考热情不减反增,难怪考研名师张雪峰说头铁的人太多,话虽难听但也充满现实。
考研缩招趋势已现,报考热度不减反增,难怪张雪峰说头铁的人太多
考研党的队伍之所以日益壮大,主要还是社会竞争压力大,学生被逼着去“卷”,很多人更是抱着“研究生好就业”的想法去考研,但是现实真的是如此吗?
作为有多年考研教学经验的张雪峰老师,他就给出了自己的经验之谈,虽然说出来的话有些扎心,但也是充满现实的,值得考研党们深思。
据不完全统计,预计2023年考研人数将达到520人,如此庞大的考研队伍让上岸率一降再降,而且有些学校也开始调整招生名额,尤其是985、211名校的招生计划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以往的扩招已经过去,“缩招”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如此一来上岸的难度系数又提升了,但是依然阻挡不了考研党的报考热情,面对这种“不减反增”的情况,张雪峰也感叹“现在头铁的人太多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退化毫不知情,还以为考研是上进之路,殊不知已经掉进了时代的漩涡中。
尤其是很多学生以为只要专心备考就能上岸,抱着“报高不报低”的想法,冲击各种名校,实际上自己的水平远远达不到,这种好高骛远的做法就只能用“头铁”来形容了,到最后因为自己的鲁莽撞得满头都是包。
确实考研能带来很大的优势,但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走得通,不管是报考还是备考都需要权衡利弊做决定,一旦决定了就得付出全部的精力去面对,否则只能给他人做陪衬,到头来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考研是场“马拉松”,同行者很重要,备考不要找这三种人
考研不是“临时抱佛脚”就可以的,一般都是需要提前一两年就开始备考,所以这是一场马拉松,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力,如果有同行者一起备考还能够相互扶持和监督,但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做同行者,张雪峰老师也总结了这三种人不适合一起备考。
第一种就是和你考同一所院校同一个专业的人,虽然复习的内容一样,但是你们也是竞争者,在备考的过程中有些人就会使心计,所以这类人不适合一起备考。
第二种就是坐不住的人,考研是个“耐力活”,只有能耐住性子去备考,才能看到效果,如果同行者心浮气躁,动不动就打退堂鼓,很影响自己的备考状态,所以一定要找能静下心来备考的人做同行者。
第三种就是心态不好的人,心态决定状态,总觉得自己考不上,对自己没有自信的人状态也不好,还经常会说丧气话,听多了难免潜移默化,所以这种人也不适合一起备考。
考研能提升竞争力,但也并非唯一出路,找准自己定位很重要
不可否认的是,考研确实是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手段,但却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学生不要盲目跟风随大流,选择对的方向很重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能就业就不考研,考研只能作为退路而不是主要方向。
学历是求职的“敲门砖”,但能力才是根本要素,尤其是理工类专业更注重实践能力,所以学生要以提升专业能力作为核心,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将知识掌握扎实,多参加社会实践、各种竞赛、考证等,这些都能成为竞争的“加分项”,没必要只盯着考研看。
另外学生要将自己的眼界打开,考研也好,求职也罢,都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其中包括个人能力、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对自己有清晰明确的认知后才能知道努力的方向,所以不盲目才是少走“弯路”的根本之法。
【笔者寄语】考研人数逐年上涨,因此竞争也日趋激烈,但是能够上岸的却寥寥无几,所以学生一定要立足自身,并且还要做到“一步看三步”,不能盲目跟风随大流,尤其是考研更应该想清楚再决定,不要等“撞了南墙”才知道回头,找准定位才能少走弯路,也能减少父母的压力。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考研热度持续上涨的情况?欢迎留言分享与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