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研,不考研的普通本科生有出路吗
何勇海
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457万,比2021年增加80万,增幅超过21%;相比2017年,报考人数增加256万,增长1.27倍。半月谈记者在了解考研理由时,发现有部分学生热爱所学专业,一心向学。但大部分学生谈及考研目的,依旧以增加自身应聘砝码,缓解弥漫社会的就业焦虑为主要目的;另有学生则属跟风,因“不想当异类”而报名、备考;更有少数学生以“还想再玩几年”“害怕成为社畜”的心态加入考研大军。(2月9日半月谈)
因“不想当异类”而考研,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因为有此种想法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在上述报道中,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边宇璇介绍,在他开了10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大概5年前,班里约50%的大一学生表示要考研。而现在,考研意愿在大一新生中比例高达80%。即使到了大四,也有超过70%的学生在备考。由此来看,上大学不考研,确实会被视为“异类”,而且在网上,“感觉自己不考研就好像成了异类”之类的帖子,在这些年越来越多。
不考研就成了“异类”,合理吗?回答是否定的。最稳定的社会结构是橄榄型,两头小、中间大,也就是中间阶层的数量和规模比较大,精英和底层的数量相对较少。与橄榄型社会结构相对应,橄榄型人才结构更为科学,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专科生、本科生占比,应该既大于高中以下学生,又大于研究生以上精英人士,才是科学的。这样,人力资源才可能向更广阔的领域分布,得到合理配置。早有专家指出,如果研究生培养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各类研究生就会失去“顶尖人才”的光环。
事实也是如此。近年来,“学历贬值”不仅体现于本科生的就业难,也体现于研究生学历的认同度越来越低。不仅有高校人士表示,虽然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水平总体提高,但对部分毕业生的质量监控有所疏忽已成事实。也有用人单位表示,现在有的硕士还不如以前的本科。
其实,考研或就业,两样选择都可以精彩,关键是要有真才实学。就业看的不只是学历,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其他加分项,也是实现就业必不可少的东西。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深层次社会问题,需要从高等教育招生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国内消费和社会保障等许多方面着力解决。如果考研只为追求好听的名头,增加自身应聘砝码,躲避就业压力,甚至只是“不想当异类”“还想再玩几年”“害怕成为社畜”,这种想法既不健康,亦无益于自我提高。
说穿了,将不考研当成“异类”,是本科生间的自我歧视,会加剧社会对高等教育非理性渴求带来的焦虑,加剧就业市场扭曲。当今社会本就存在学历歧视、学历高消费的现象,甚至有用人单位唯学历是瞻,本来只需要专科生的岗位却招聘本科生,只需要本科生的岗位却招聘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有识之士早在呼吁全社会摒弃学历歧视,破除学历高消费,本科生之间岂可搞内部歧视,视不考研为“异类”?
来源: 羊城晚报
不考研(不考研的普通本科生有出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