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数学考试时间,考研数学考试时间科目安排
文丨团妈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暑假想好怎么安排了吗?除了带孩子去体验各种新鲜玩法,拓展生活技能,不少家长也会利用这段时间,陪孩子梳理之前学过的知识。
语文、英语这类学科,娃儿们可以从从字、词、句的背诵等方面入手,那数学又该怎么办呢?是让孩子去背公式吗?还是像部分家长要求的那样,让孩子再去做一遍错题呢?成都市双林小学的王瑞老师、成都市树德小学的张雷老师和蓝港外国语学校的史永花老师都推荐了一种方法:绘制思维导图。
小学阶段,大部分家长会在孩子考数学前,带着他整理一遍错题,复习一下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在数学考试中取得高分。但事实却是,就算试卷上出现了复习过的题,孩子也不一定解答得出来。
那是因为考到的知识点太难,孩子根本没有弄懂,或者是孩子思维不好,不会举一反三,所以才做不出来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道在考场上没有做出来的题,结束后只要给孩子稍微提示一下,他就会说“我想起来了,我知道怎么做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考试时间有限,孩子们面对考试又有些紧张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孩子的知识是碎片化的、是零散的。
大家都知道,小学数学知识是按照单元进行学习,前后单元之间可能并不属于同一体系,同一体系的知识也会根据难易度被安排在不同学期。因此在孩子的头脑中,他储存的这些知识都是断片式的。
就好比一个商品丰富的小卖部,它什么东西都有,但没有将这些东西进行分类,而是随意的丢在任何地方。商品少的时候顾客还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物品,可一旦商品多了,短时间内还能找得到吗?并且那些包装相似的商品,如果不能准确区分开,是不是也很容易拿错呢?
孩子们的知识也是如此,随着年级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难,如果不进行分类,不去彻底弄懂每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建立起知识体系,一旦遇见那些稍微有点难度、有点变化的题,孩子就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从大脑中迅速调取出解答题目所需要用到的知识点。
比如下面这道题:
有一个长方体,从上面截下一个高是2厘米的长方体后正好得到一个正方体(如下图),正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求原来长方体的体积。
解答这道题目,孩子不仅需要知道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北师大版三下),还需要知道正方体性质、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公式、体积公式等(北师大版五下)。先不说其中涉及到好几个正方体性质,光是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孩子们就很容易弄混。
那孩子们该如何建立思维体系呢?几位老师都推荐的方法是绘制思维导图。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又快又准确地找到解题切入点,还能利用知识之间相互关联的特征,解决孩子突然遗忘知识点的问题。
比如孩子们三年级时便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是S=长×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还需要背吗?当然不用。直接利用切、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就推理出来了。还有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利用两个相同图形便能拼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也能很快推理出来。
换句话说,孩子搜集资料,按模块梳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复习旧知识的过程。并且这样的复习,是不同于刷试卷、重做错题的“指哪打哪”,也不同于课堂上缺乏参与感的听老师讲预先整理好的知识板块,它更需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加入独特标记等。
当然,孩子花了心思整理出来的思维导图并不会只局限在纸上,它已经成为一种孩子储存知识的新形式,一种有点有面有逻辑关系的形式。
思维导图就是由一个关键词作为中心点,将多个相关联知识整合在一起,并将每个小点知识不断进行拆分,直观又便于理解、记忆。
如果孩子从未做过思维导图,家长就需要自己先去了解思维导图怎么做,然后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入手,带孩子一起完成。比如让孩子做一幅以“水果”为关键词的思维导图,就可以从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进行分类,让孩子初步了解思维导图形式。
回到主题中来,1.0版本的数学思维导图,可以按单元进行绘制,比较适合低段孩子(一二三年级)和复习时间不够的孩子。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回到数学书本身,先整理出这一单元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再从中抓住最基础的内容或者是最核心的内容作为导图的关键词。
找出关键词后并不意味着其它知识点可以随意摆放,需要先判断这些知识点是否具有同一分类标准下的统属(包含与被包含)或者并列关系,然后再根据这些关系,加入颜色、简单图形绘制出思维导图。
这个阶段的思维导图不需要有特别多的内容,注意足够醒目(比如一个模块只选用一种颜色)就可以了,重点是帮助孩子理清楚到底学了哪些知识,不至于迷迷糊糊地去迎接考试。
2.0版本思维导图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了些深度和广度,小学高段(四五六年级)或者学有余力的孩子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
知识内容不在局限于一单元,而是从一册书、几册书出发,按照体系(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进行整理。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模型、标记符号、字母、关键词句等,重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知识起点以及延伸点。
知识间的联系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结构,孩子在做思维导图时,很容易将知识点只进行简单的分割,以为做成几个模块就可以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比如前面讲到的面积公式,孩子不能只把公式简单分类到各类图形模块中,需要弄懂它是如何来的,学会如何推导,区分类似知识点间的异同。
而知识的起点和延伸点,就有点像生活中讲到的“寻根之旅”和远方亲戚。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举例,理解分数的含义就需要回到它的起点,也就是除法中的平均分,而分数的延伸点就是后面学到的分数除法、百分数、比例等知识。
除此之外,孩子如果能够在思维导图中加入些特色内容效果肯定会更好。比如自己的易错题、自己的理解和疑问、知识可以解决的生活问题等。
考研数学考试时间(考研数学考试时间科目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