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考研能重来,我绝不做……

  如果考研重来一次,你不会再做哪些事情?

  为了找出考研失败的真正原因,笔者不久前对二战上岸的同学做了这样一个采访:“二战备考时,有哪些是你一战做过、但在二战刻意不再去做的事?”,从各式各样的回答中选择出了几个在考研人身上常见却又隐蔽的“雷点”,无关院校和专业选择,也不提及学习方法,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家想必也看乏了,今天我们就来看点儿不一样的!

  “如果考研能重来,我不会再给自己重来的机会。”这是我们听过有关此类最拽的“俄罗斯套娃”式回答,但仔细一想,倒真是这么回事。运气看似是偶然的降临,其实是主动选择的必然,那考研人究竟该怎么做才能避免“重来”的结局呢?

  新宇学姐(二战上岸中南大学):“我再也不做考研脑了!”

  或许你听说过“恋爱脑”,但“考研脑”是啥?相信不少人也是第一次听,新宇的解释是:“考研脑”——不是说自己天赋异禀、为考研而生,而是指自己看待考研太过盲目。

  “一战时我和考研处于热恋期,情绪容易被煽动,过于注重形式。我对它不够了解,经常疑神疑鬼(怀疑考研的意义),更会怀疑和否定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二战时,我和考研变成了“老夫老妻”,相处起来轻松自然,情绪也更稳定了。我和学习已经能“融洽相处”,学习是我生活里最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二战上岸后我常常想:如果一战的时候成熟一点,能学会和学习相处,直接能达到第二种境界,那就不用再浪费一年时间了,毕竟当初跟我一起备考的同学现在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都已经通过了。”

  一航学长(二战上岸首都师范大学):“我不会再相信有人会弃考了”

  “几乎所有考研人都听过某某月是弃考高峰期这样的言论。实际上,我在备考两年的过程中,无论是身边的人还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人——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弃考!!!甚至当我坐到考场上的时候,每次进教室前我都会期待看到人数骤减的场面,但事实证明,会在考试当天弃考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图源网络)

  每年各大考研自媒体总热衷于铺天盖地传播“弃考”的消息,这给我的大脑营造了一种假象:坚持就是胜利(哪怕是划水划到最后也是一种坚持)。导致一战备考时,我总觉得自己特牛、特有面儿。看!我又熬过了一个弃考高峰期!我是多么有毅力的人啊!于是我既有了偷懒休息的借口、得意忘形了起来——我都已经打败这么多竞争对手了,休息休息奖励一下自己怎么了?

  已经决定弃考的人看了这样的文章不会重新开考,但这类消息大肆传播出去,只有备考人受伤的考研世界就达成了。给人加油打气、增强信心的方法有很多,如果各大博主想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和宽慰考研人,真的DUCK不必!很容易出现反作用!”

  初初学姐(二战上岸四川大学):“我再也不过度依赖经验贴了”

  “一战的时候对考研一窍不通,觉得只要按照成功上岸前辈的步骤来就一定不会出错。那时候好像得了一种“看经验贴”的瘾,一开始只是在不想学习的时候就看两篇,就觉得自己离成功也近了一步。到了后来发展到了病态的地步,自己的复习时间表要按秒完美复刻经验贴上的时间表才能安心。好像看完所有的经验贴,自己就能“无痛”上岸一样。

  而事实上,二战时我才明白,经验贴的作用只是为你某个大阶段的大致方向,告诉你在这几个月应该把哪几大样任务完成。剩下的详细规划,完全按自己的学习节奏来就好!”

  (图源网络)

  超逸学姐(二战上岸华南理工大学):“不会选择和朋友一起在图书馆复习”

  “在考研过来人给的忠告的帖子里,大家总把“在家备考”这项当作洪水猛兽,导致一战的时候我也被PUA得有家不敢回。

  一战时,我选择了两个成功上岸人士“必备”武器:一个目标院校不同学校的好朋友当研友+考研神地图书馆。可谁曾想,我这种性格的人和这两样武器的品行相冲,匹配度为0……我是讨好型人格,再加上特别容易被外界影响,导致被放到人多的地方的时候根本无法专心做自己,反而是一心琢磨着怎么做才不会不合群。

  (图源网络)

  一战备考过程中,我和好朋友因为两人情绪敏感而吵架,在图书馆门口抱头痛哭;在图书馆背书时,不知不觉就搬起小板凳和大学期间没怎么讲过话的团支书们围在一起讲一些不为人知的“院校秘辛”。

  到了二战,我老老实实地窝在家里,没有人能干扰到我。那一年,我的世界里只剩下了考研、吃饭和睡觉这三件事。

  【贴心Tip】

  选择备考地点这事儿得因人而异,把这条列出来并不是鼓励大家全部回家复习,本意是想让大家结合自身性格和实际情况进行合适自己的选择,切勿跟风。

  峰峰学长(二战上岸中国海洋大学):“不会做任何形式上的努力”

  我认知里的形式上的努力=我学习是为了让别人看出来我在学习,不然多丢人啊!

  先说说我在一战时做了哪些形式上的努力吧:必须做宿舍起得最早的那个人(凌晨六点半起床去图书馆占位然后白天瞌睡一整天),必须在图书馆找到一个合我心意的地方背书,背书时我的声音是走廊最大的。最后搞得去图书馆学习像是去上班打卡,必须风雨无阻。那时候是每天逼着自己学习——身体在座位上、眼睛在看屏幕,脑子在蹦迪。

  (图源网络)

  到了第二年,我会按照自己的生活作息来调整学习节奏,不再追求“起的比鸡早”,因为这样只会让“我比狗困”;也不会再执拗地非要每天凑满十二个小时的学习时长。今天的任务要是完成之后还有时间,有状态就学,没状态就放过自己、去吃小吃。我认为对我来说最好的学习状态就是:深呼吸、放轻松、沉下去。

  好了,以上就是来自二战上岸学长学姐们的“血泪教训”,正在备考或是将要备考的各位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招”!考研除了努力,还要看天赋和运气。后两者很难把握在自己手里,但可以用前者来加持。你能做到的,比想象中更多!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