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属于什么大学
那么通过上述内容的了解,基本上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考研什么时候报班好这个问题。其实在自选还是报班好这个问题方面,我们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报辅导班的话,是有很多优势的。 4、线上授课模式越来越受欢迎
高校纷纷放话!进全国X强
来源: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软科(ID:zuihaodaxue)
微信平台编辑:周悦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的底气越来越足。
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双一流”高校内涵建设提升工程的目标提到:到2025年,郑州大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整体实力逼近或达到全国高校30位左右,学术产出达到全球排名350位左右。
作为河南高校的当家选手,在首轮“双一流”建设期间,郑州大学已驶入发展快车道,近五年来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它在冲“世界一流”的路上发出了最强音,冲进全国高校30强!
与郑州大学类似,众多高校中不乏一些明确圈定未来奋斗目标的高校,它们立下flag,目标剑指全国前100、前50,甚至前10,以勇气与魄力、底气与实力面对未来的挑战。
勇气与魄力
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校校奋勇争先。自去年以来,为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加快自身建设的步伐,各大高校陆续发布学校“十四五”规划文件。有部分高校公布了具体前进的名次,铆足了劲以实现质的突破,显示出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雄心壮志。这些高校中,有山东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肩负所在地方高等教育发展重任的高校,如福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有力求更名、实力提升的学院,如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等。
此外,在高等教育上设下具体目标的还有“南深圳、北青岛”。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其中提及了深圳和青岛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试点规划,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国家战略层面的这次同框,让“南深圳、北青岛”引起了全国乃至海外的高度关注。自此以后,青岛与深圳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21年6月发布的《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到2025年,3-5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2021年10月发布的《青岛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同样提及,支持在青高校高精尖和紧缺学科专业建设,力争6所高校整体实力和学术影响力进入国内高校前100强,国家一流学科数量增加到8个。“南深圳、北青岛”站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风口,必将为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良好的示范作用。
底气与实力
那么,这些高校的真实实力是否足以支撑它们进入全国XX强?它们是否有揽瓷器活的“金刚钻”?梦想与未来是否齐躯?让我们以2017-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为参考,一窥部分高校在首轮“双一流”建设期间的成绩。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川山吉”组合的两员大将——四川大学和山东大学,均力求在“十四五”时期学校整体实力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
四川大学和山东大学在冲击全国高校第一方阵上有着巨大潜力。四川大学无论是在工科、医科还是人文社科方面均实力领先。数学、化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等6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2016-2020年,四川大学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20。山东大学历来以文史见长,2021年,山东大学19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此外,合并了山东医科大学的山东大学,医学实力相当强劲,2019年,该校陈子江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但两校作为“巨无霸”的存在,难免要面临着“山多峰少”的问题,比如,山东大学仅有2个“双一流”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四川大学和山东大学均只有1个A+学科,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显得优势不足。幸运的是,两校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从不回避自己的短板,结合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开拓思路,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再上一层楼”。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郑州大学毫无疑问是一颗“新星”。在2017-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郑州大学从全国第143晋升至全国53,可谓是变轨超车,一路猛冲。尤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人才、办学资源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绝对称得上成功“逆袭”。
自从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以来,郑州大学一路勇往直前。
在学科建设上,郑州大学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凝练形成了新材料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等5个学科群。如今其学科实力亦在科研平台、科研成果上得以彰显。2021年,郑州大学牵头组建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参建神农种业实验室;以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为主体建设洛阳校区;ITO靶材制备相关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郑州大学科研团队研制的航天面窗助力航天员出舱。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郑州大学虽然无缘A类学科,但经过五年的建设,它或许已有不止一个学科具备冲A类学科的实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本硕校友当选两院院士为例。2021年,郑州大学本科校友李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杰院士的研究领域为土木工程(工程防灾);2019年,郑州大学本科校友王俊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郑州大学共有4位本硕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他们的研究领域分别是水利、化学和医学。从院士的研究领域不难看出,郑州大学的强势学科中,每个领域都不乏院士校友,这足以说明郑州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实力。
2021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透露,在“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将投入50亿元引导资金支持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大手笔的经费投入对郑州大学的发展来说可谓“如虎添翼”。背负着全省人民的期待,郑州大学力争全国前30的席位,这份决心与信心让人钦佩。
让我们为之期待的还有用5年时间从全国200强冲进全国100强的广州大学,在首轮“双一流”建设期间多点齐发,新建天文系并成为全球瞩目的SKA望远镜的建设单位之一;邀请国际著名的电化学家及燃料电池催化剂专家、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教授全职加盟;2016-2021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项(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国家重大项目),该数量挺进全国前50;2020年度部门经费决算收入(不含上年结余)35.6亿元,超过一众“双一流”高校。
长期向好不变,坚定看好未来。目标冲进全国百强的有未来可期的太原理工大学,冲击第二轮“双一流”的种子选手山西大学、中北大学、湖北大学,准备“创大、申博、扩硕”的东莞理工学院等。还有志在全国150强,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为特色学科的江苏科技大学……
设定的目标无论是全国前10还是前50,亦或是前100,这些高校以过往的成绩证明,它们有底气、实力和信心去攀登自我设置的高峰。尤其在“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的竞争机制下,高校身份不再固化,不仅激发了高校争创一流的干劲,也为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活力,促成国内高等教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另一方面,城市孕育高校,高校反哺城市。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刀阔斧,锐意进取的深圳和青岛,也是大有可为。
高校发展离不开经济的buff加持。在经济发展上,2021年,深圳成为全国第三个、粤港澳大湾区首个GDP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从1979年的1.96亿元GDP起步到2021年的3万亿元,深圳向世人诠释了“深圳速度”。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也在提速。这里有自2018年上榜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后,就稳居全国前50的南方科技大学;有稳居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前100的深圳大学;有2019年首年独立招生就进入广东省理科投档线前十的深圳技术大学;有中俄合作办学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有正在加速筹建的深圳师范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深圳海洋大学等高校,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令人瞩目。
近些年,青岛除了继续保持“北方经济第三城”的头衔外,其高校“朋友圈”也是急剧扩容。一方面,支持在青大学发展,如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另一方面,积极与市外名校合作建立研究院,如北京大学(青岛)计算社会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等。这些无疑将进一步壮大青岛的科研实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冲刺“3-5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的深圳和“力争6所高校整体实力和学术影响力进入国内高校前100强”的青岛能够在高等教育领域闯出一片天。
挑战与收获
2022,机遇与挑战并存,事关高校未来命运的角逐赛才刚刚启幕。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有高校志在全国前10、前50、前100……相应地,就将有高校掉出全国前10、前50、前100……而面对校校奋楫笃行、力争上游的局面,这些想要以实力与行动扣响全国X强的大门,显得尤其艰难。因此,如何紧紧抓住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真正将发展的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魄力和毅力,采取措施、卧薪尝胆、补齐短板,是这些高校需时时刻刻考虑的问题。
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1]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http://www.henan.gov.cn/2022/01-21/2386257.html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为了更好的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交流、实践交流。来自中国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成立了数字经济智库,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担任名誉院长,知名青年学者黄日涵、储殷等领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是数字经济智库旗下的专门平台。
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属于什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