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

张树庭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9月28日,教育部党组在中国传媒大学宣布了有关任免决定,张树庭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校党委书记廖祥忠不再担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职务。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主持。

公开信息显示,张树庭生于1972年6月,2018年7月起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此前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MBA学院院长等职,是中国传媒大学历史上少有的广告学教学背景的校长,也是首位70后校长。

担任副校长以来,张树庭在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推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校地合作,维护学校权益等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期间作为中央单位第九批援藏干部援藏,担任西藏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推动学校在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对口受援等方面取得多项历史性的突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第九批援藏先进个人。

干部教师大会上,张树庭在讲话中说,高等教育和传媒生态都处在格局性变化的关键时期,学校正在按照怀进鹏部长“在新时代继续办出优势特色,把立德树人做得更扎实,把国家传媒事业做得更加辉煌”的要求奋力前行。

一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二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做上级党组织和学校党委决策部署的坚定执行者;三是坚持“师生至上”的情怀,做全校师生的贴心服务员;四是坚持“我将无我”的担当,做全心谋发展的奋斗者;五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做廉洁自律的表率。

张树庭多次受邀出席学术活动和行业论坛,他在出席“未来契约百校先行——2019可持续发展论坛暨首届社会设计产学研合作论坛”时指出,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关键的还是落在“人”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和引导年轻人找回自己与生俱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地研究、完善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除此之外,作为一名传媒工作者,要善用传媒的力量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普及相关知识,推进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

张树庭在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算法治理论坛上分享了关于算法治理的观点:“要想实现算法可治善治,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算法可治、算法善治是科学和艺术的和谐统一,我们在国际传播中,也应该注重保护算法和知识产权,助力国家信息安全。

在第三届中国品牌发展论坛中张树庭指出,中国品牌发展的一个新动向是新模式层出不穷。品牌作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强国的建设离不开五个度:高度、广度、效度、温度、信度

前任校长廖祥忠于2020年9月28日起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到今日正好年满两年。卸任校长一职后,廖祥忠将不再身兼两职,继续担任党委书记。

会上,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表示,此次校长调整是部党组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领导班子建设实际,在广泛深入听取学校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通盘考虑、慎重研究,并与北京市委商得一致作出的决定。“随着学校各项工作不断趋稳、向好,廖祥忠主动向组织上提出,希望不再兼任校长职务。”

张树庭简历

  • 教育经历

199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

1996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获硕士学位;

1998年10月至1999年3月赴日本电通公司研修;

2009年获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

  • 工作经历

1996年7月至今,在中国传媒大学任教,

期间:

1999年9月-2002年7月,任广告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

2002年8月-2007年1月,任校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

2007年1月-2010年,任广告学院副院长;

后任,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MBA学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22年9月28日起,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张树庭观点集锦

  • 从“算法可治”到“算法善治”

8月29日,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算法治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论坛以“加强算法综合治理,助力网络文明建设”为主题展开探讨,为建设向上向善到网络文明赋能助力。

主题演讲中,张树庭分享了他对于算法治理的观点。张树庭认为,要想实现算法可治善治,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算法,守正创新,倡导源头和结果的科学监管、备案追责,助推网络文化安全的算法效果标准和政策指南的制定;

技术方要构建时空共同体,实现自辨真假与无假自证,打击虚假信息,增强事实核查的技术能力,实现账号分类分级管理;同时,企业应承担问责算法的责任,明确声明算法的社会影响,报告、解释或证明算法决策,减轻任何可能的负面杜会影响或潜在危害。

“算法可治、算法善治是科学和艺术的和谐统一,我们在国际传播中,也应该注重保护算法和知识产权,助力国家信息安全。”张树庭说。

  • 品牌强国建设要有“五度”

2019年5月6日,第三届中国品牌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品牌,在你身边”。
由于中国品牌呈现出国家高度重视、传播复杂、消费变革大、竞争异常激烈、市场机会千载难逢等特点,张树庭认为由此带来了中国品牌发展的新动向。
一是新物种频频出现,小众崛起,从大工业的生产到个性化的定制,小众化需求正在成为时代趋势,全球市场崛起的那些明星创新品牌,超过80%是来自新兴的小企业,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产品创新,动能前进。

二是品牌塑成,互联网环境催生了品牌,几乎在一夜之间,有些品牌就能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成为网红级的消费品。比如喜茶,它是在2005年刚刚注册,在今年它门店已经达到180家。在广东一带非常有名。

三是科技赋能。AI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任务洞察、广告投放、广告监测等全营销链条上,推动营销向任务画像化、品牌营销化、目标精准化、效果可量化的目标前进。

除此之外,张树庭还指出,中国品牌发展还有一个新动向就是新模式层出不穷。首先是颠覆属性,互联网与各行业的结合正在催生出各种新业态,行业的属性被重新定义;其次是零售革命,零售形式在不断创新,零售理念、模式、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最后是打造平台,打造具有开放性、以人为本、聚焦价值创造的品牌型企业和生态环境,为人创造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让企业变成一个平台型的生态圈。

值得一提的是,张树庭认为品牌是战略不是战术,产品是根本不是直接营销,因此品牌发展要有新思维。主要体现在,回归产品本源的品质思维;重新审视品牌价值观的价值思维;从单纯的价格渠道、技术、资本的竞争发展成为系统竞争的系统思维;从二次创新到全面创新的创新思维;深挖品牌内涵的文化思维;一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的任务思维。

“品牌已经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建设要有高度。要有广度、跨文化传播的扩散和渗透。要有效度,大数据驱动使品牌管理工作更加精准。要有温度,在人工智能时代,不要让品牌变得冷冰冰。最后要有信度,互联网赋能使消费者的监督能力更加强,品牌更加爱惜自己的羽翼,这是我对未来中国品牌强国的五点期许。”张树庭表示。

廖祥忠在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9月24日,中国传媒大学举办2022年新生开学典礼,前任校长廖祥忠发表讲话。

廖祥忠表示,近年来,随着“系统治理、创新驱动、交叉融合、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落地生根,中传已经进入事业发展的全面腾飞期,正从传统高等教育向未来高等教育、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跨越,从国内一流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奋斗目标阔步前行。如今的传媒已不仅仅是一个行业,正延伸为社会治理的操作系统。

传媒正在进入视频天下的时代。每一次语言革命,都会带来传播的转型升级,进而塑造人类不同的生存方式,给社会秩序带来深刻变革。

有声语言的形成,是人类实现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飞跃的标志,其传播的特定群体、特定时空性,奠定了今天人类文明多元共生、多线并进的格局,形塑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文字语言的诞生,让人类可以借助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传播。文字和有声语言的结合,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传承发展,推动着不同区域文化共同体、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文字语言的兴盛构筑了人类文明的区域体系。

影视语言的发明,让人类可以借助意义共享的影像符号,进行跨时空的信息传播。电影满足了人类驰骋想象、营造梦想的需求;电视满足了人类认知世界、娱乐生活的需求。其背后是技术、资本和渠道的竞争和垄断,其广泛的信息传播力,对大众思想和全球传播格局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影视语言的滥觞孕育了工业时代的世界文化秩序。

视频语言的崛起,开辟了信息时代的开放格局,并将再造国际新秩序。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出现,在技术平权加持下,视频语言正在成为当前人类交流最通行的语言,正肆无忌惮地撕裂着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形成的世界文化秩序。

无处不在的长短视频,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生活娱乐的核心媒介,视频化生存正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当我们沉醉其中时,一种全新的语言环境即将到来,那就是智能VR。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视频正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多语态走向随意可选的智能语态,虚实影像将融为一体,随着全视角视频的横空出世,人类交流的时空关系将被彻底打破,语言障碍也将随之消除。

智能VR的出现,将把我们带入虚拟与现实同构的未来视界中。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真实与虚拟的对立、物理与心理的隔阂,形成未来社会文明规则,使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视频天下大时代。

视频天下时代,将实现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命运与共的大同世界。人类将迈入无时间、无空间、无障碍交流的新纪元,世界文明将实现深度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全面形成。

视频天下时代,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人类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开创和塑造未来。

未来的传媒人,要主动拥抱未来视界。掌握好未来语言,善用视频观照世界,链接未来。未来的传媒人,要善于开拓创新,要敢于挑战未知,这是一份责任。要知道,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可能影响时代、影响世界!

”看电视“综编自:中国传媒大学、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津云新闻、凤凰网财经等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