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考研(中国美术学院考研科目)

中国美术学院考研,中国美术学院考研科目

原创 青岛画报

◎撰文/贺中

◎摄影/于风亮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10月这个收获的季节,青岛市雕塑艺术馆迎来了“青蓝之梦•中国美术学院雕塑、水彩邀请展”,美院的师生用画笔、装饰和雕塑,展现了蓬勃的青春梦想和N次元无限碰撞的艺术语境。

在中国美院执教的艺术家陈坚,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此次展出了他的多幅“高原风”的人物水彩画作。上世纪90年代末,陈坚第一次踏上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意外地在生活在高原的塔吉克人身上感受到“虔诚和本真”,他们让陈坚“看到了物质世界之外的一方净土”,使他的心沉静下来。从此,他每年都要去塔什库尔干“朝圣”,住上几个月,虽然生活在帕米尔高原时,“高原反应强烈,每天吃方便面,睡三四个小时,但是感到特别幸福”,因为他“在原生的自然和人性的温暖中得到力量”,并由此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写生”——不是仅仅迷恋于表面的新奇与情调的游客似的“采风”,而是“了解对象并观照自己的内心,方能赋予写照的东西以生命。”

在陈坚展出的作品中,无论是《塔吉克青年》,还是《班迪尔的大汉》,人物均充满整个画面,“人物头部与身体的造型经过适度的夸张,变得越来越具有张力,在人物的造型与色彩上,概括提炼到非常简约的程度。”经过陈坚适度夸张后的塔吉克人,大都变得瘦高,对物质性肉体的弱化,使人物愈发具有一种精神上的抽象性。

艺术家陈坚部分参展作品

装置艺术《洪荒之后》

中国美院学生的作品,则充满了独立的思想和想象的空间。“我们都是人间的候鸟,拥挤飞迁在庇所和求生的适留空间中……”装置艺术《洪荒之后》的作者回国隔离期间重读哈伯·李的长篇小说、希区柯克的电影,展开了关于鸟类在过往文本中象征含义的研究。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的鸦、雀、白鸽等鸟类,以此作为隐喻、引发思考。

纤维编织软雕塑《倾听者》、《艾尼哞斯》等作品,体现了作者对生态环境恶化生物突变异变问题的关注,“在某些隐秘的角落,是否正有些异常的生物在被哺育着?”雕塑作品《何处起云烟之起源》反思了信息爆炸的时代现象。

《达摩克利斯的头颅》

《TRUST NO ONE》

《冠军少年》

此次展览共邀请83位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参展,涵盖雕塑和水彩两大艺术门类,展出作品131件/组,其中:雕塑作品71件/组,展示了近十年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部分优秀毕业作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雕塑与公共艺术专业教学的成果。水彩作品60件/组,展示了绘画艺术学院水性材料绘画工作室师生“转换与活化”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以及探索水性材料绘画语言的时代表现形式。

雕塑馆执行馆长叶东炜评价说:“参展作品追求创造性和独特性,尝试对艺术观念进行延伸,展现出青年艺术家精湛的才华、浓厚的热情和新锐的思想,以青春向上的精神风貌,拓展岛城观众的艺术视野。通过高品质的展览活动,雕塑馆将为公共空间的艺术植入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为城市设计提供创意设想,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微更新观念、打造崇尚艺术的创意之城贡献力量。”

展览至11月21日结束,免费对外开放,请全程正确佩戴口罩参观,遵守疫情防疫相关要求。

中国美术学院考研(中国美术学院考研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