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考研难吗,中国传媒大学考研难吗?
虽然这不是一个大舆情,也没有出现什么舆情危机。但是,我还是愿意说一说,河北传媒大学面对网络民众所做的工作,值得学习与借鉴。
2022年11月8日晚,河北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王某(男)因病在医院救治过程中不幸离世。在疫情导致的民众情绪比较焦虑与暴躁的语境下,此类事件可能会像导火索一样瞬间引燃爆点。但是,河北传媒学院的做法,在这个燃点上泼了水,就没燃没爆,虽然几个疑问,也是情理之中,显得客观与气和。
并非第一时间,却很正面
本校学生死亡,无论什么原因,都可能引发舆情。按道理,校方应当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说明真相。但是,河北传媒大学并没有即刻入局,而是在事件过了4天后,到11月12日才发了一个《情况通报》,从通报中看不出校方在这之前做了多少与此有关的什么工作,但是,却可以看出是完全正面地回应了民众都会有的“关切”:事件经过。
这个回应把经过说得很详细——
2022年11月8日21时19分,该同学感觉身体不适向宿舍内同学求助;
21时25分,同宿舍同学发现该生呼吸困难;
21时28分,同学向宿管老师报告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21时29分,同宿舍同学孟某向辅导员老师电话报告;
21时34分,辅导员老师到达现;
21时38分,校医到达现场施救,辅导员老师再次拨打120;
因情况紧急,21时44分,辅导员老师驾车与同学将该生送往栾城区人民医院;
21时55分到达医院,在抢救过程中,辅导员老师电话通知了亲属,后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学生王某不幸逝世。
整个时间流程,在短短36分钟内环环相扣,没有耽误,老师、同学、校医都做得很到位。唯独没有到位的是120,但这与校方无关。
让子弹飞一会儿,也是明智选择
应对网络舆情,既要追求“第一时间”,更要强调“黄金时间”。第一时间是距事情发生后最近的时间,在此时间要干什么?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第一时间把握局势、第一时间处置现场。这是应对舆情危机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完成。
从河北传媒大学的处置来看,“第一时间”是可以打满分的:学生第一时间报告了宿管老师和辅导员老师,并拨打120电话。辅导员老师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校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施救。辅导员老师主动在情况紧急的情况下,第一时间驾车将患病王同学送往就近医院救治,并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学生亲属。
一环扣一环,扣得很紧。
至少,在这一环节内,河北传媒大学的老师,表现出了相当高而果断的现场处置能力,没有差点拖延行为,值得称赞。
但是,河北传媒大学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将一般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公布结果,他们“让子弹飞了一会儿”,因为,他们在等消散或者化解舆情危机最关键的“黄金时间”
常规来讲,舆情应对的黄金时间应当是事后4小时,因为事后24小时舆情可能就从小波小浪变为滔天巨浪了。如果此时不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争夺舆论引导先机,各种谣言、虚假就会在公众质疑声中被放大传播,误导公众,导致事态扩大,把舆情危机推向高潮。
奇怪的是,河北传媒大学学生王同学因病不治离世的事件,并没有在24小时内引起太大的舆情。这有两个可能:一是大家被李少莉“耳钉”事件与刘红英“成人礼”事件的汹涌澎湃所吸引,亦或是它与疫情封控没关联,这段时间,公众的聚集点是疫情防控下的重大事件。也正是如此,给了河北传媒大学镇定处置王同学不治离世事件的时间。
所以,有时候,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也是一种明智选择。
事件未盖棺,警惕不能放松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事实上讲,河北传媒大学学生因病不治离世事件还没有终止,因为,校方的情况通报,还留有“空子”——
虽然情况通报阐明了时间逻辑无可挑剔,但是,却没有通报“王同学因何原因死亡”“王同学之前身体状况”“事发当天王同学有无其他变故”三大应有之情。相信经过了4天时间的调查,这些问题校方应当完全掌握在手。
有网友就问:医院是否检查?如果没有检查,是否征得家长同意作医学解剖鉴定?有必要把这个孩子真正的死亡原因,搞个水落石出,不能死得不明不白。
从化解舆情危机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校方应做之事。做了它,就真的可以将所有可能的不可预测而出现的未来舆情,排除在校方之外。
至于为什么120救护车没有出现?这就不是校方的责任了。
作者 | 耳尖风控研究员 梁恩洪
耳尖风控,更快!更准!更深!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及时删除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难吗(中国传媒大学考研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