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招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招聘

导读

8月17日,杨保军理事长、石楠秘书长一行赴谢凝高先生家中,对谢先生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表示祝贺,并颁奖授牌。

本文字数:8271字

阅读时间:21分钟

颁奖授牌

2022年3月20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召开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会六届一次理事会,北京大学谢凝高教授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谢凝高先生因病住院,疫情期间不便探视,2022年8月17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同志、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同志一行,赴谢先生家中颁奖授牌并对谢先生的夫人金丽芳老师进行慰问。杨保军理事长高度赞扬了谢凝高先生对中国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石楠副理事长特别肯定了谢先生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作的支持。金老师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授予谢先生“终身成就奖”荣誉表示特别感谢。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贺灿飞院长、冯长春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李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李炜民、秘书长张同升陪同。

“终身成就奖”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最高奖励,用于表彰在城市规划学术研究领域、推进城市规划事业发展、扩大城市规划学会影响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于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立50周年之际设立。此后每届理事会评选一次,迄今全国共有31人荣获这一奖项。

人物简介

谢凝高先生是我国风景环境科学研究和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开创者之一。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住房城乡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是我国享有盛誉的风景学者和规划专家。

50多年来,谢凝高始终工作在风景名胜第一线,深入考察过我国200多座名山,被誉为“现代徐霞客”。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成果卓著,先后主持了20余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不仅建构了完整的风景美学理论框架,而且还对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和世界遗产申报做出了突出贡献。1983年参与完成的《国家十二个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研究》系列课题荣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谢凝高先生主持了其中的《我国风景名胜区的性质、问题和利用》并获得“个人突出贡献奖”;1984-1986年主持完成的《泰山风景资源综合考察评价及其保护利用研究》“是我国风景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获得建设部1987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后在此成果基础上完成了泰山申报世界遗产的技术文件。1998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全球战略会议,发表的“自然和文化有机融合的遗产是人对自然的精神联系”内容增补进《世界遗产操作指南》。2005年7月,与郑孝燮等11名专家学者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倡议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2002-2014年,出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致力于中国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山水文化精神传播,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东方之子》《百家讲坛》等栏目普及风景遗产知识。2006年获得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特别奖”,2011年会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2022年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

学术历程

1934.12.18,出生于浙江温岭

1955.9-1960.7,就读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获学士学位

1960.9-1964.6,研究生就读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

1964.7-,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4,创建北京大学风景研究室

1998,创立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中国第一个研究世界遗产的学术机构)并任主任

1999,主持雁荡山世界遗产项目申报

2000-2001,主持“石林国家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遗产综合评估与研究”

2002-2014年,出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4年-,出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代表著作

《中国的名山》,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9;

《燕园景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4;

《山水审美——人与自然的交响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1;(繁体字修订本),台湾淑馨出版社,1992.9;

《山河风情》(共十卷,文字主编),台湾锦绣出版社,1991.12;

《中国的名山大川》,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2;

《中国最美丽的地方》(文字主编),朝华出版社,1993;

《中国泰山》(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

《中国的名山大川》(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9;

《名山·风景·遗产:谢凝高文集》,中华书局,2011.06

代表论文

关于风景美的探讨,《建筑学报》,1981.2;

自然景观的美,《光明日报》,1981.2.16;1981.3.16;

武夷山风景区景观特点,《城市规划》,1982.1;

我国风景名胜区特色,《北京园林》,1982.1;

关于环境美的探讨,《中国环境科学》,1982.6;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和价值,《城乡建设》,1983.12;

我国风景名胜区类型,《圆明园》,1984.3;

名山美景画成因(一、二、三、四),《地理知识》,1984.3,6,9,12;

试论因山就势,《中国园林》,1985.1;

滥建索道,后患无穷——谈名山索道热,《光明日报》,1986.10.5;

徐霞客与风景旅游科学——纪念徐霞客诞辰400周年,《科技日报》,1987.5.13;

风景美,《青年美育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0 ;

泰山的价值(连载),《科技日报》,1988.2.10;

中国风景名胜区,《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5;

风景名胜区土地的性质与保护,《中国土地》,1988.7;

保护万里长城管见,《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10.4;

中国山水文化源流初探,《中国园林》,1991.4;

风景美原理,《旅游地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5;

山水审美层次初探,《中国园林》,1993.3;

谈国家风景区,《规划师》,1994.3;

世界国家公园发展,《人民日报》,1995.6.9;

世界国家公园的发展和对我国风景区的思考,《城乡建设》,1995.8;

The Sacred Mountains in China: the organic of nature and culture, World Heritage Global Strategy Natural and Heritage Expert Meeting, 1998.3;

保护自然遗产 复兴山水文明,《中国园林》,2000.04.25;

索道对世界遗产的威胁,《旅游学刊》,2000.11.18;

保护文化遗产难在哪里,《人民日报》,2001.02.13;

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地理研究》,2001.10.25;

“世界遗产”不等于旅游资源,《北京规划建设》,2001.12.30;

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人文地理》,2002.02.28;

关于风景区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旅游学刊》,2002.11.18;

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20;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若干问题探讨,《规划师》,2003.07.25;

专文 中国的名山:自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01.01;

7项措施保护世界遗产,《中国花卉报》,2004.07.01;

保全雁荡 各尽所能,《中国园林》,2005.03.25;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规划师》,2005.05.25;

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及其保护利用,《中国园林》,2005.07.25;

尽快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城乡建设》,2005.08.30;

警惕景区的错位开发,《中国建设报》,2006.03.31;

风景区不能城镇化,《北京规划建设》,2006.05.15;

中国风景园林教育面面观,《中国花卉报》,2006.09.28;

保护国家风景遗产 复兴中华山水精神,《中国园林》,2008.05.15;

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中国五岳,《人文地理》,2009.08.15;

风景名胜遗产要义,《中国园林》,2010.10.15;

风景遗产科学的核心论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20;

以金阁寺为例看日本学者视野中的遗产真实性,《中国园林》,2012.09.15。

学术理念

中国的名山风景区,属于自然与文化双重价值的遗产,自古就是作为天地象征、江山社稷缩影,这种反映人与自然精神联系的独特功能和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创造和贡献。

任何与风景相关的学科及其决策者,如果心中有了中华山水精神,掌握了现代风景区的科学知识,就不会为分割仅占国土1%的国宝而毁景牟利,制造种种开发“依据”。具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人,理当关注、保护国家和人类瑰宝——自然、自然文化遗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风景名胜区需要加强地理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地质学、植物学等跨学科综合研究,避免单一学科评价造成风景名胜资源价值认知的片面性。

我国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主要满足人对大自然的精神文化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这一认知被《风景名胜区条例》所采纳。

规划项目

1987,“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988,“浙江楠溪江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989,“广西玉林地区城镇体系规划”

1990-1991,“广西花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研究及其总体规划”

1991,“海南通什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1-1992,“河南王屋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研究及其总体规划”

1993,“洛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于1999年获河南省优秀城市规划勘察设计一等奖

1994-1995,王屋山风景区五个景点的详细规划

1995,“山东梁山城市总体规划”

1995-1996,“荔波樟江国家风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研究及其总体规划”

1996,“神农架神农坛详细规划”

1996-1997,“秦皇岛北戴河国家风景名胜区、长寿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研究及其详细规划”

1997,“浙江仙居省级风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研究及其总体规划”

1998,“浙江方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与详细规划”、“浙江永康方岩省级风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研究及其总体规划”

1998-1999,“浙江诸暨五泄省级风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研究及其总体规划”、“雁荡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研究与总体规划”、“桂林漓江国家风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研究及其总体规划”

2000,“浙江温岭市旅游总体规划”、“浙江新昌县旅游总体规划”

2001,“普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写生手稿

谢凝高先生风景写生手稿——承德烟雨楼(一九七七年七月三日)

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坐落在如意洲北的青莲岛上,由乾隆题匾“烟雨楼”,是一座五楹两层楼,仿浙江嘉兴南湖的烟雨楼。

谢凝高先生风景写生手稿——华山千尺幢(时间不详)

谢凝高先生风景写生手稿——介休秦柏(时间不详)

山西省介休市西南15公里的西欢村柏树岭的一棵古柏,距今2200多年。树根部围长16.7米,树冠高16米,主干高2.6米。

谢凝高先生风景写生手稿——桂林溶洞景观(时间不详)

走进“风景大师”谢凝高

谢凝高教授是是我国风景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和规划专家,规划界公认的“风景大师”。他为人正直严谨,坚持原则,为保护风景区和自然文化遗产多方奔走呼吁,被誉为中国的“风景卫士”。

情系山水——与风景遗产结缘

谢凝高出生在浙江温岭桐山,西距雁荡山只有20公里的路程。“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有‘远足’的课程,也就是现在说的徒步旅行。上了中学后更有机会跟着美术老师步行去雁荡山写生画画。”“远足”让谢凝高从小置身于家乡壮丽的山水之中,从那时起谢凝高心中便萌生了“走遍天下名山,画下壮丽山河”的理想。

1955年谢凝高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1958年开始参与国家长江流域水运网的规划和后来的西线南水北调工业布局综合考察,1964年,谢凝高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在那个没钱买相机的年代,素描对于地理学研究者来说,不仅是学美术,更是记录地形地貌的重要手段。他的学生、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陈耀华回忆起和谢老师一起在黄山考察,多数学生从山顶走下来已是气喘吁吁,唯谢老师不但气定神闲,而且还完成了数十张精细的素描作品。

20世纪80年代初,谢凝高的研究重点转向风景科学。当时他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风景美的探讨》的文章,阐述了对风景的理解,得到许多专家的支持,由此他对风景学从“业余爱好”转入了专业研究。

↑谢凝高教授素描写生:泰山南天门

1982年我国建立了国家风景名胜区建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风景名胜该如何保护,如何处理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1984年谢凝高创建了风景研究室,数十年来主持的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项目达20多项。

以建设部重点课题《泰山风景名胜资源综合考察评价及其保护利用研究》为例,谢凝高组织研究室16个学科的专家学者,从风景、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建筑、园林、历史、美学、书法艺术、管理制度等多学科对泰山进行综合考察,充分论证了泰山在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美学等方面的价值,是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景遗产。该研究开创了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的先河,获得建设部1988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这一研究成果,1987年,泰山作为中国第一批,同时也是世界第一例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山水探美——“现代徐霞客”的探索之路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谢凝高考察了全国200多座名山大川,足迹踏遍全国大部分的风景名胜区,他以对自然山水不懈的探索精神和所取得的成就,被同行誉为“现代徐霞客”。

↑谢凝高教授素描写生:黄山始信峰

谢凝高在其早期专著《中国的名山》《山水审美——人与自然的交响曲》中,对中国风景发展的历史演变做了系统的梳理,特别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风景功能的转变上,对当代风景区的精神文化功能和性质做出了清晰的定位。

谢凝高对山水审美有着独到的理解。他将山水审美由浅入深的相互关系分为三个层次:悦形、逸情、畅神。山水审美是一条“通幽曲径”,好像游山览景的登山道一样,步步登高,移步换景,一路风光,最后到达最佳的境界。

对于景区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在《试论因山就势》一文中,谢凝高详细例举了“因山就势”原则在山麓、山坡、山谷、山顶及游览服务基地等11处不同地貌部位的运用及景观特色。

1998年,在阿姆斯特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全球战略专家研讨会上,谢凝高做了题为《中国的名山——自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的报告。谢凝高回忆说,“当时我以泰山为例,讲了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寺庙、步道等建筑如何巧妙地与环境融为一体,用老百姓的话讲,房子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报告中所阐述的中国名山是人与自然精神文化综合体的观点,引起了与会专家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表示,在评价自然遗产时要注意它们的“精神文化”意义方面,中国代表的报告做了很好的说明,是对修改方案的有力支持。

此次参会使谢凝高产生了一个想法——建立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这一想法得到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北大的支持,在教育部的批准下,风景研究室扩建成为跨院系的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这是中国第一个世界遗产研究机构,如今已是世界遗产研究和申遗的交流平台。

山水精神——为遗产保护谏言不弃

他常常告诫学生,风景科学工作者不仅要理性地研究风景区的客观规律,还要培养和传承中华山水精神,只有“入景、入情、入理、入化,方能使心灵与自然山水科学地融为一体”。凭借这种责任感,谢凝高对风景遗产爱之深、护之切。对于近年来包括国家风景名胜区在内的有些遗产地因旅游开发不当导致保护对象遭到破坏,甚至出现自然资源严重退化的现象,谢凝高总是直言相告,尽管有时会陷入尴尬境地。

对泰山保护规划付出极大心血的谢凝高,对泰山修建索道一直持反对意见。

↑谢凝高教授素描写生:恒山悬空寺

1992年6月7日《文汇报》刊发了他的《泰山不能再建索道了》一文,详尽分析修索道是“利小而弊大”。“所谓利,就是方便了不愿登山和不能登山及坐缆车玩的人,而索道的经营者获得了大利。”说到弊,谢凝高至今愤然,“仅构筑南天门一站,就破坏了一万九千平方米的山体” ,他称,“这是泰山‘额头’上的一道‘伤疤’,是泰山有史以来对景观最大的破坏。”从旅游经济角度看,“索道快速交通改变了游客的游时结构,原本二三天的游程,现在缩短为一日、半日游,减少了游人在泰安的停留时间,索道经营者得利了,但泰安总体收入减少了。”“人类失去了完美的泰山自然文化景观,这是任何经济利益和部分游人的‘方便’所无法弥补的。”

此文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文章还因此获得《文汇报》旅游征文比赛的特等奖,郑孝燮、罗哲文等遗产专家也纷纷发文支持,然而最终还是未能阻止泰山索道的修建。

国家应该尽快成立国家遗产管理局来直接管理国家遗产和世界遗产,这是谢凝高及许多遗产研究者呼吁多年的建议。“如今风景区管理机构不健全,权威不大,局限很大,这是各种问题难以解决的一个关键症结。”谢凝高研究了大量国外国家公园的管理机制,发现国家公园由国家统一来管理在国际上早已普遍。

无论立法还是管理机制的问题,时至今日依然未果,谢凝高感叹到,是到了决策者果断做出决定的时候了。

谢凝高正逢八十高寿时,学生们赠他一副寿联:“踏遍青山人未老,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对谢老一生精神追求的写照。

影像资料

(一)名人雅士

青年时期(供图/宋峰)

与侯仁之先生和罗哲文先生合影(供图/宋峰)

1987年与侯仁之先生、时任胡理琛副厅长、张延惠副处长等考察浙江天台山风景名胜区(供图/张延惠)

1987年侯仁之先生考察天台山感言(供图/张延惠)

(二)推动世界遗产工作

1998年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供图/宋峰)

1999年参加中国自然遗产国家战略研讨会(供图/郑淑玲)

1999年参加中国自然遗产国家战略研讨会(供图/宋峰)

2004年参加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苏州)(供图/宋峰)

(三)致力风景名胜区保护研究、规划与科普

1983年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座谈会合影(供图/郑淑玲)

1986年参加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合影(供图/宋峰)

1992年11月18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名胜专业委员会在杭州联合起草《国家风景名胜区宣言》,是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中的一份重要文献。

2007年12月10日,央视《新闻会客厅》,谢凝高:半生奔波为“遗产”

(四)主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工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02年香山年会,风景学委会恢复学术活动(供图/李炜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04年四川年会(供图/李炜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08年年会(供图/李金路),助力四川风景名胜区灾后重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2年年会(供图/李金路),推动西部高原风景名胜区保护发展

供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

文图/宋峰、刘业成、郑淑玲、李炜民、张延惠、李金路等

校改/张同升

审核/王磐岩、陈耀华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世界遗产》杂志。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白德懋学术思想交流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授予仪式在京举行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新一届理事会、首届监事会等选举产生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吴良镛人居思想的科学贡献研讨会成功召开 | 学会领导共同探索人居科学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