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考研(中央美术学院考研招生简章)

中央美术学院考研,中央美术学院考研招生简章

本期责任导师

缪晓春教授、杭海教授、程可槑教授

万相作者:王钰

导师组:缪晓春、周博、王钰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以千禧年出生一代的青年⻆度,创建在未来视⻆下回望2000年时的虚拟石窟。以敦煌元素为线索,对集群形象再设计,对集群记忆、 群体行为进行梳理和布置,透过传统雕塑的纱幔进而发掘具有时代色彩的人性,阐述万相之源的“你”与“我”的存在。

导师评语

在王钰同学的毕业创作《万相》中,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虚拟的石窟与当代生活场景间的复杂交叠。作品以未来的视角为表,透过传统人物雕塑的外表,以直面人的存在和本性。

——缪晓春教授

混沌而生作者:肖作玲

导师组:缪晓春、徐彤、程可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混沌之初为圆,圆,亦有“源”之意味。

作品创造了一种虚拟的语境,在这个虚构人造世界中,想象力和巫术构建了一切,提供了能量和叙事源头,生命多以仪式的形式诞生,并遵循原始现实世界中的自然崇拜法则。

我以女性身体、传统生育崇拜物为仪式场景和道具的原型符号,探索遗迹式的仪式空间与人类情感记忆的储存连接关系;仪式道具与女性身体、自然之间的连接关系。利用不同媒介在幻想世界和现实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将情感隐喻储存其中。

导师评语

肖作玲同学的毕业创作《混沌而生》用数字软件虚构了一系列上古时期原始宗拜的场景和道具,藉以幻想女性的身体生命的诞生与自然法则之间的隐秘联系。

——缪晓春教授

他者视角作者:陈露羽

导师组:缪晓春、费俊、陈小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以跨文化和代际的视角思考21世纪被媒体景观化的灾难与其形象在人们心中的重建。911事件是第一个被多媒体实时传播的灾难事件,碎片化的社交媒体影像即刻传播个人视角的体验,双子塔的形象被铭记为毁灭的瞬间。身处远方的我们对一个城市、事物全部的印象往往是通过传播的影像构成,距离消解了在地性的真实残酷,演绎着媒体稀释的这场人类重大灾难。

用媒体素材、谷歌地图、live网络摄像头与软件虚拟生成模型结合,形成记录与虚构相间的画面,利用左右画面双声道音频,并以虚拟中一镜到底串联起所有拍摄地点,完成时长4分43秒的单屏影像。

导师评语

陈露羽同学的毕业创作《第三视角》釆用了多种媒介和软件生成相结合的手段,以全新的视角重新阐释和演绎了二十多年前以一种惨烈的方式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它如何被碎片化被稀释,又如何在她的作品中被重构的过程。

——缪晓春教授

《风,是什么颜色?》作者:徐佳辰

导师组:缪晓春 、廖柳钧、周子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风,是什么颜色?”

有一天,在给一个盲童女孩念作家安·艾珀的《风,是什么颜色》时,她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

风的颜色到底是什么?它似乎可以有一千种答案,却又仿佛无从说起。我决定和盲童们一起用摄影的方式在生活中去寻找风、捕捉它的颜色。随着寻找之旅的逐渐展开,孩子们对摄影的好奇和喜爱超乎着我的预想,每个人都用自己的镜头给出了答案,每个答案都是一个独特的灵魂。

当我们一同闭上双眼,”摄影靠的不完全是技术和视力,想象力和感受力本身也是一种力量” ,便浮现出来。盲童们让我感受到的,是最本质的、最赤诚的真理,也是想象力的无远弗届。

为什么盲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是“隐形”、“消失“的存在?盲童艺术教育的可能性在何处?想象力该如何表达?…… 当我走进真实的盲童家庭,这些问题遍萦绕在我的脑海,促使我们创作出了这件作品。

当我们翻动这些作品时所感受到的,谁又能说这不是风的颜色?

导师评语

徐佳辰同学的毕业创作《风,是什么颜色》是她经年累月做志愿者,在与盲童深入交流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灵感,从而形成一件综合了影像和盲文等综合元素的作品,可见的世界和不可见内心的相互支撑,相映成趣。

——缪晓春教授

我自己的戏剧 (Play of myself)

作者:金贤娥

导师组:缪晓春、陈小文、费俊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不是以一种面貌生活,而是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和角色生活。我设定了一个积极表现内心多样性的时代的虚拟人物,将人格面具影像化。虚拟人物是24-28岁之间的女性,白天是新职员,晚上是自由职业艺术家。另外,她的兴趣是社交媒体活动。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通过元认知确立多种人格面具将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必备条件。我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观众可以有时间反省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的多样性。

导师评语

金贤娥同学在她的毕业创作中虚构了一个虚拟场景中的虚拟人物,从白天到黑夜,来回切换于女职员与女艺术家之间,沉迷于社交媒体之中。作者希望观众从中寻找和发现自我之中的多样性,从中看到自己的真实内心。

——缪晓春教授

界——探讨年龄界限的有效期作者:鞠文悦

导师组:杭海、刘钊、周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基于电影《重庆森林》对“过期”概念的阐述,以年龄为维度,集中探讨了当下社会对个人社会价值和角色的划分。作者列举了7个社会普遍认知下社会身份转变的年龄节点,作为划分社会角色的界限,以餐桌和食品的形式来表达一名普通人被社会固有认知划分社会身份的一生。

导师评语

该生毕业设计的灵感来自于人生各年龄段的时间性,具体设计与食物保质期相联系,最终呈现为就餐的场景,想法幽默风趣又隽永深刻,最终的作品体现出不俗的视觉质量与审美品格。

——杭海教授

镜中人作者:芦晗

导师组:程可槑、刘钊、靳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以二维动画的形式表现疫情条件下,享乐与客观条件的冲突。

我在梦中拥有了通过镜子分裂自己的能力。通过分裂自己,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用简单的黑白风格来表现缺乏娱乐的无聊生活,用拼贴的方式来表现娱乐的多姿多彩。

导师评语

在芦晗同学的毕业创作《镜中人》中把二维动画和拼贴风格相结合,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作品生动有趣,展现出对时代的思考与再创造。

——程可槑教授


《人科作者:彭逸涵

导师组:程可槑、林彤、封帅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本作品从“是什么定义了人类自身”这一根本问题出发,在对情感、智慧与生命等定义的边界探索与追问中徐徐展开,在人工智能、动物与人类三个角色产生的联结与碰撞形成的无数反射碎片中不断寻找拼凑着人类自身的倒影。然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能像作品中的故事一样形成一个封闭的圆环,当我们无法选择逃离生命的轮回系统,每个人就都需要在其中寻找独属于自己的开放性答案。

在风格与形式上,作品选择了展现了科技时代风貌的像素风格与手绘逐帧动画,寻找着绘画中的手绘质感与技术美感的平衡。

导师评语

彭逸涵同学在毕业创作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与解决问题,体现出了极强的主动性与吃苦耐劳精神,展现了其一直以来的坚持与探索并显示出极强的创造力。

——程可槑教授

红|RED作者:秦懿

导师组:程可槑、张文超、孙聪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作品以小红书平台为媒介,以“种草”现象和背后的消费行为作为切入点,针对小红书中热门话题进行收集、分析,将群体性消费心理具象化并返回至媒体社区,参与进互联网中。《my RED day》短片用视频日志的形式,将使用小红书这个行为进行替换。反思在消费心理引导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种草的盲从。

导师评语

秦懿的作品《red》用创新的方式,以社交媒体小红书为媒介,针对当下社会中存在的流行趋势,以一种诙谐的手法表现出当代青年人在网络平台上的种种行为,继而引出了人们对盲目跟随种草行为的反思。

——程可槑教授

网红地作者:徐钰童

导师组:程可槑、陈卓、王黎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快节奏的生活与文化泛滥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持续追求短期而强烈的刺激,在这场网络狂欢之中参与者的价值观扭曲、状态异化。我试图在创作中再现这个社会浮华背后的不安、光怪陆离的文化符号所构建的畸形社会审美以及荒诞滑稽的群体行为,从而引发观者对网红生态的思考。作品分为三个片段:“擦玻璃”、“大长腿”以及“你在看哪里”,以动画结合虚拟装置的形式进行综合呈现。

导师评语

该同学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荒诞离奇的网红社会,以轻松幽默的语调与观者进行对话,映射了当下现实生活中良莠不齐的网红现象,且这种片段式、机械化的动画形式,也是对网红碎片化的信息以及日渐趋同的文化审美环境的再现,引人思考。

——程可槑教授

END –

由于微信公众号近期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经常看到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每次阅读文章后,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这样每次推送的文章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感谢大家的支持!

END –

由于微信公众号近期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经常看到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每次阅读文章后,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这样每次推送的文章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感谢大

中央美术学院考研(中央美术学院考研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