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工业设计考研(同济大学工业设计考研报录比)

同济大学工业设计考研,同济大学工业设计考研报录比

【编者按】 设计产业正蓬勃发展,为城市文化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设计之都”由联合国牵头评选,是世界创意城市的一部分。我国被命名为“设计之都”的城市有深圳、上海、北京、武汉,国外则有布宜诺斯艾利斯、柏林、蒙特利尔、神户、名古屋、首尔,等等。上海自2010年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以来,“设计之都”建设成效显著。

最近,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推进大会举行。大会发布了《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基本建成设计产业繁荣、品牌卓越、生态活跃、氛围浓郁的“设计之都”。如何在世界语境下思考中国设计的方向?围绕相关问题,本报专访了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

记者:《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以设计点亮民众美好生活”。设计到底是什么?它与老百姓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如何相关的?

娄永琪:关于设计的定义,近些年来在专业领域内的变化非常大。世界设计组织每十年左右就要公布一次设计的定义。最早关于设计的定义更多偏向于造物造型,强调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等方面的理解。当代越来越多的理解倾向于把设计定义为人类一切有意识的创造活动的先导。人类一切有意识的创造中都有设计思维和设计的贡献。

世界设计组织2015年对设计的定义就是“一种战略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该定义认为设计的三大贡献就是驱动创新、促进商业成功、促进更好生活。这个过程是通过创造新的产业、服务、系统和体验来完成的。我认为,设计是一门有意味(优雅地)地创造解决人的需求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强调有意味和优雅地创造,包含了很强的人的因素。

从社会的角度看,设计是人类一切有意识的创造活动的先导,我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其实设计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会渗透到社会文化经济的方方面面。以前设计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是因为没有条件,当人处在“有没有”的经济的时候不太会关注设计,到了“好不好”的经济的时候才会开始关注设计。从产业角度而言,设计可以创造更高的利润,保时捷、法拉利、兰博基尼等汽车品牌都是靠设计来创造更高额的利润,并衍生出某种文化。同样在交通领域,Uber则是通过服务设计的理念,创造新文化和新经济。

在中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未来老百姓对更好生活品质的追求,会催生一个巨大的社区驱动的新经济体量,以及一个中国设计的时代。对设计的重视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体现。

记者:上海提出“以‘设计创新型城市’为具体呈现,将设计理念和设计服务全面融入贯穿于城市的产业发展、空间环境、公共服务、民众生活和城市品牌五个维度。”当前,上海打造“设计之都”已具备什么样的基础,需要哪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娄永琪: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也一直有开风气之先的传统。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过程中,上海越来越感受到了设计的重要性。事实上,上海早在2010年就加入了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这次“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提出,是上海继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之后推出的又一战略举措。

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我们看设计对一个城市的贡献,可以从“容器”亦即城市的硬环境,和“内容”亦即城市的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在打造硬环境方面,上海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等都做得非常好。最近几年,上海将一江一河打通,完成黄浦江、苏州河两岸的滨水空间体系化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在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也都走在国内前列。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考察杨浦百年变迁和浦江风貌,充分肯定这一昔日的“工业锈带”已经转变为“生活秀带”,并首次提出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从内容层面讲,上海的做法也很有自身特色,比如推动上海工业遗产转型升级,把城市中失去活力的旧厂房打造成创意人才的聚集地,又如在上海战略规划中围绕着几所重点大学打造环大学创意经济圈。

上海在发展创意产业和设计产业的基础方面,在全国是比较领先的。当前上海应该着力要做的是,把设计这个具有“赋能性质”的资源与上海的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全面地融合。设计是赋能资源,我们已经设置了很多的创业产业园区和设计室,但其价值还没有发挥到最大。把设计作为服务是传统设计贡献经济的模式,还有一种新的模式是把设计作为未来产业经济和战略的投资,其贡献的能级会完全不一样。

如何将设计和产业充分融合,甚至使之成为未来新经济的战略投资,创造新品牌、新公司、新产业、新经济,这是上海需要破题的地方。上海要创造这样的氛围,让设计和产业充分融合,提升产业本身的能级,实现转型升级。只有这样,上海的设计才能更加直接地创造新经济。把容器层面的设计赋能和内容层面的设计赋能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设计与生活、产城、创城融合,上海打造世界设计之都和全球科创中心的目标就一定可以更快地实现。(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同济大学工业设计考研(同济大学工业设计考研报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