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考研论坛(武汉大学考研论坛网)

武汉大学考研论坛,武汉大学考研论坛网
  最后考研专业课辅导班也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每一年考研的同学都是比较多的,而有些是认真的学习并努力考研,而只有一些只是抱着试试水的心态,针对这类学生,想要考研成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果是通过专业辅导课程的情况下,就可以改变同学的思维方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用心的学习并努力的考研。比如说高途考研机构就是比较专业的,老师的教学方式也相当新颖,经验也是比较丰富的,不仅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定制专业的辅导课程,也能时刻给同学传授知识要点,不定时的模拟考试,也能及时发现学的的缺点,并及时改正。  一 弄清楚不同辅导机构的特点属性

【来源: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文学院于亭教授,扎根冷门绝学,以学术为志业,追随先贤与恩师,用三十年坚守,打造足以传世的巨典精品,集雅诂之大成,综音声之流变。他“循循然善诱人”,以教育为天职,寄愿于学生心怀高远、志存闻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获评武汉大学第十二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之际,于亭教授如是寄予众学子:“学问之途,道阻且长,故士当弘毅,志存闻道。士之为学,其义溥大,不止于博学鸿词,腾技造极,更当有明道淑人之心,正学救世之志”。

于亭,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经学和小学、古文献学和学术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并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及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作为主要人员编纂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重大科研项目《故训汇纂》,该书获得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吴玉章人文社科奖”。策划并参与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重大科研项目《古音汇纂》,与宗福邦、陈世铙共同担任主编,该书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于亭教授育人成果卓著,所指导的多名学生选择了以学术为志业,赴海内外顶尖高校继续深造,更多学生则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

“为学术的人生”

“实事求是,义理明彻,不恃聪明而向壁虚造,不务易入俗耳以邀世誉,卓然自守,持风气而不为风气所动,斯之谓真读书人”。在武汉大学院长论坛中,于亭教授曾引日本前辈学者狩野直喜此语勉励众学子,而于教授“为学术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于亭教授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期间先后投入武大陈世铙、宗福邦先生门下,沉潜“故纸堆”三十年。23岁时,于亭教授加入武汉大学古籍所《故训汇纂》科研团队,成为项目的中坚力量。通过手抄、笔录、剪贴、制卡,集历代训诂资料之大成。《故训汇纂》即将成稿付梓之际,时为青年讲师的于亭提出另一大型集体项目《古音汇纂》的构想,并承担起项目的策划任务。于亭与宗福邦、陈世铙二位先生共同担任《古音汇纂》主编,22年韶华尽付,打造出一部上起先秦,下迄清代,源流并重,音义互见的汉语语音资料总汇性质的大型学术辞书。

从《故训汇纂》到《古音汇纂》,从学着做、跟着做到提出创意、规划实施,“两部书,2600万字,耗去了宗先生的40年光阴和我的28年时光”。“若不能绝去名利之念,若无探索学问之爱,如何能够斗室孤影,自守于古卷青灯之下?”30年来,在团队中的工作经历,使于教授对于合作、坚守和慎独,有很深的感触,也对他个人的学术生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古文献学“实事求是,无徵不信”的学问信条,塑造了他治学为人的基本品格。在完成《故训汇纂》《古音汇纂》等大型集体项目的过程中,于亭教授与前辈师长一道,牺牲一己之才思,服从团队要求,弃小我而全大体。“集中力量做大事,要求高度的奉献精神,消弭个人的个性,大家一起坐数十年冷板凳。我的人生历程、我所身受的奉献利他的教育,使我对人类的崇高目标高度认同,奉行不悖,从二十三岁开始,到今年五十多岁了”。

于亭教授曾寄语高校青年教师,在竞争愈趋激烈的今天,更应以学术为志业。学术道路是一条寂寞独行、任重道远的荆棘之路,这是学者的重负。既然是自己把重负担在肩上,而非出于他人强求,就该当忠诚而坚定地走下去,走好这条路。学术人生天然就是艰辛无比的,在我们迷茫、疲惫时,应当想想当初我们为什么选择了这条人迹罕至、崎岖难行的路。

以教育为天职

“我感激我所承受的教育,也希望我的学生们能懂得教育对于人生的意义”。在于亭教授看来,师辈们,尤其是宗福邦先生的言传身教,塑造了他的才性与心志,而今作为师者,亦当承担起教育的天职。“宗先生教示我的,远不止于授业解惑。我看到的,是学者的清守和自尊。我之立志做一名有操守的学者和教师,皆因敬爱他如父,愿效仿遵循他一生矻矻自守的道路”。

数十年来,于亭教授在参与《古音汇纂》等大型集体科研项目的同时,满负荷承担教学任务,坚持打造博雅与专精相济的一系列精品课程,十年来,除了繁重的集体科研、管理工作,他每年都承担主讲3门以上本科生课程,2门以上研究生课程的授课任务,从无改变。为了协调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需要投入的大量时间,他多次不得不请求将课程安排得极度密集,一天之内近9个小时站在讲台上讲课,并且每节课全力以赴,未见稍懈。他还先后为弘毅学堂、强基计划古文字学方向、国学专业和古典文献专业硕博士创设、打造和主讲了8门全新的高级学术课程。于教授从不掩饰自己是一个凡事追求完美、近乎执拗的人。他的课以文献基础扎实、信息量大、课件精美、研究意识强、有前瞻性、挑战学生智力为特色,是广受学生欢迎的高端学术课程。走进他的课堂意味着避开浮躁喧嚣的世风与学风,切身感受师者居处恭,执事敬的风范,以及高自标持的学术水准,收获对学术的敬畏感和以学术为职志的坚定信念,获得一份成人的力量。学生纷纷表示,“听于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

不止于课程建设,于亭教授还将他的教学理念贯彻到“国学”专业课程规划中。作为湖北省以及校级教研项目“国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基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全面设计修订了国学班培养方案,突出“有旨趣的知识训练”,提出了完整的以“中国古典学”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架构。此方案施行以来,武大国学教育在国内的地位和号召力持续领先。于亭教授致力于打破现代学科的藩篱,使学生从古典学术中寻求滋养,实现东西方人文学术的知识整合。

《礼记·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为学的道路上,于老师始终贯彻着这样的原则,并将这种学术上的审慎态度、生活中的坚韧品格,传授给学生,“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在学术上,于亭教授始终坚持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提高他们的学术意识和研究能力。经于教授批注的论文,往往朱墨烂然,页边布满他苍劲有力而端庄大气的钢笔字。在其精益求精的治学风格下,一篇文章要历经数次修改方能定稿。面对青年学子,于教授注重因材施教,会根据每位学生的研究方向及短板,来为大家开具不同的书单,带领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学术训练。

于亭教授说,“老师是学生的接引者。”他将“接引者”这个佛教术语完美地诠释为:如果知识教育不能向价值关怀、人格自律递进,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觉方式形成持久垂范,那么教育将毫无意义可言。

“我希望学生们敬业乐群,有志向而能做实事,而不是成为满腹知识却琐碎鄙俗不堪的小人儒。”“知识的意义在于形成判断力,形成建设性的批判性思维,从而使心智强健。学会生活,勇于生活,然后才可能成为一个学问的创造者和社会的建设者。”这是于亭教授对后辈学子的殷切期望。这些教诲不仅教会了学生们如何为学,更为他们指引了立德、修身之道。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

于亭教授以崇高、壮阔的人格气度勉励学生,以正直、刚健的的治学态度要求学生,又以宽容、温和的师长之风接引学生。言传身教间,如父亦如友

“虽然已毕业多年,我仍时时向老师请益,每有困惑,老师都能像指路的明灯,点亮茫茫黑夜中的道路”,现已在南昌大学国学院任教的于浩老师如是感慨。

于亭教授身兼多职,但无论教学或办公,总是一丝不苟,竭尽全力——哪怕签署一份文件,写一段评语,亦端身正坐,一笔一划,认真书写。于老师严谨认真的师德师风一直在感染着学生们,博士研究生王爽谈到:“老师最让我佩服的便是认真,经手的每一件事,无论大小,他从不敷衍。”

“他是导师,对我们的学习研究悉心指导;是家长,对我们的生活工作耐心指引;也是朋友,会在日常与我们一同玩笑谈心。”一位好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成为有趣味、热爱和追逐高远梦想的人,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社会拥有整体感和参与感。在同学们看来,于亭老师正是这样一位好导师。硕士生董雅文表示,大家不仅敬重于老师的学术,更敬重于老师的为人。

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总会抽出时间与学生们谈心,关心大家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在硕士研究生雷天将心中,于老师是一位严师,更是一位慈师。“书读得怎么样了?”“天冷了,大家注意保暖”,于老师总会和学生们多说几句。

“毕业后,经常怀念在武大求学的日子,怀念于老师的耳提面命。能遇到这样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导师,正是我在武大的幸运”,学生钟毅如是说。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短跑,必须依赖坚韧。要对自己耐心一些,不能让一时的焦虑淹没自己。另外,不要把犯错和暂时受挫看成是沮丧的失败,要学会面对失败、承受代价和反思教训,如此,我们才能更加明智。”于教授总是不吝讲述为学为人之理,这些谆谆教诲带给学生的,是一份足以直面一切的勇气与力量。

(九派新闻综合自武汉大学)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武汉大学考研论坛(武汉大学考研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