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研究生()

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研究生,
  考研什么机构好?任何考研机构的收费标准并不是统一的,考研机构分为线上网课以及线下面授这两种形式,网购在各种贴吧,知乎,论坛以及网络渠道都是可以买得到的,价格相对来说是很便宜的,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如果价格过万,会有在线解答问题的服务,而网课相对来说可以随时学习,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这几年西安考研机构不断在增多,因为考研的学生多,为了满足学生通过考研机构实现自己读研究生的梦想,像这样的考研机构每年都在增多。不过在西安选择考研机构时,虽然这里有多家考研机构,但是作为想考研的大三大四学生,为了自己一战就能考上研究生,在选择时不能单凭考研机构的海报宣传,因为海报宣传里面有虚假成分,只有掌握了如何选择西安的一些考研机构,才能通过对比选择一家认可的考研机构学习,才能考得分数更高一些。


第一届神经电影学研讨会是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发起的跨界联动、多元共融式交叉学科论坛。作为我国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较有代表性的学术实践,神经电影学旨在开辟、拓展电影学与脑科学之间的学术交叉地带,聚焦文理融合下电影艺术与脑科学研究的新范式、新思潮与热点话题。神经电影学作为新型交叉学科,通过采用无创脑成像前沿技术、认知心理与神经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方法进行电影相关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电影的理论确立和实践评估提供神经科学基础,而且能够促进脑科学相关领域的新实验范式的涌现和新理论新方法的发展。本届论坛将于12月3日线上展开。科协频道将同步直播,敬请关注。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神经影像大数据与人脑连接组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脑成像专业委员会

心仪脑(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话剧传承基地


学术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当代电影》《电影艺术》

《艺术学研究》

宣传支持:

科协频道

直播入口

科协频道直播间

心仪脑直播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小鹅通直播平台

日程安排


演讲专家简介(排名不分先后)


王宜文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影像认知研创中心主任。兼职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话剧传承基地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北京影视艺术学会副会长,曾担任国务院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戏剧与影视学)等。主持“影像思维特性与认知研究”、“认知神经科学背景下电影视听元素结合效果研究”、“神经电影学理论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等国家社科、教育部及北京市人文社科等基金项目。在国内较早引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电影接受效果。



巴哈拉特•毕斯瓦尔

(Bharat Biswal)


新泽西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教授。在威斯康星医学院 James Hyde 教授的指导下获得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威斯康星医学院,先后作为博士后、教师继续工作。从 2001 年开始在新泽西医学院放射学系工作。Biswal 教授目前是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 Fellow。自 2012 年起入选汤普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其论文被引数名列“ISI 高被引”神经学科与行为领域前 100 位;至今已在 PNAS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 200 余篇。Google 引用 3 万余次,其中引用次数 2000 次以上 2 篇、9000 次以上 1 篇。Biswal 教授是国际人脑连接组项目的主要领导人员之一和国际脑连接会议的主要发起人。



李道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获国家级人才称号。曾兼日本东京大学特任教授,任《电影艺术》《影视艺术》等杂志编委、“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国家电影局审片委员会委员等。在《文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文章近 300 篇;出版《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中国电影传播史(1949-1979)》等 15 部学术著作。



杨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员、神经影像平台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致力于脑影像方法学及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 30 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授权发明专利六项。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 2 完成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 8 完成人)。



沈国华


现任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辽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党委常委、副总裁,天津广播电视台党委常委、副台长。先后获得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承担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规划“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中的“东北亚语言交流译配中心”项目、“辽宁省电视剧制作勘景平台”项目等。建立“感知智能实验室”,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基于影视本体研究的交叉融合新路径。积极推进专业与学科在全媒体时代的完型与重塑,切实拉近教学与学术同实践的距离、同业界的距离、同时代的距离。



段旭君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校“百人计划”入选者。长期针对孤独症社交障碍环路影像学表征和干预治疗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讨“社会脑环路”在社交认知与行为中的关键作用,提出“社会脑环路介导的孤独症精准神经调控”技术,建立了孤独症“干预-评估-预测”的脑可塑性成像平台,实现了孤独症智能化干预、评估与预测,并开展临床应用。近年来共发表 SCI 论文 77 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共同)发表 SCI 论文 35 篇,包括 PNAS, Biological Psychiatry,Schizophrenia Bulletin,Cerebral Cortex,NeuroImage 等;获四川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 5),主持 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排名 2)。



朱梁


爱奇艺副总裁,智能制作部负责人,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先进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理事。加入爱奇艺之前在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从事电影技术人才培养和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创作工作,曾任影视技术系教授、副主任等职,有多部作品和论文获得国际国内专业奖项。



杨溟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感知智能研究部学术带头人。中英地理空间与智能交通实验室共同主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创新传播委员会副理事长、元宇宙科技传播专委会会长。历任新华社现代快报、现代金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等媒体副总编辑、执行总编辑,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创设院长、河北传媒学院副院长/新闻传播学院院长。2007 年创建国内首个媒体融合本科专业。中国首个科幻电影节展—“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硕士生导师。



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

(Wolfgang Mastnak)

奥地利籍,持艺术疗法、音乐教育和心理学、医学科学、体育科学(运动医学)、数学博士学位,及心理治疗师与精神运动治疗师文凭。现为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研究院,及纽约科学院正式成员。曾获重要国际荣誉,如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re Cambridge)–“2000位 21 世纪杰出学者”(2000 Outstanding Intellectuals of the 21st Century),美国传记研究所(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21 世纪伟大智者”( Great Minds of the 21st Century)。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艺术治疗、跨文化教育、民族医学、科学哲学、研究方法论、运动和运动治疗、神经心理学、量子意识、长期心脏康复和围产期健康。



田丽霞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图像处理及机器学习技术应用。田丽霞从 2003 年开始开展基于静息状态 fMRI 的人脑功能研究,近年研究兴趣涉及基于自然范式 fMRI 特别是电影 fMRI 的人脑功能研究,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自然范式 fMRI 的新型脑功能静态及动态属性表征技术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有效挖掘电影 fMRI 数据中包含的丰富信息,推进电影 fMRI 数据的科研应用和未来临床应用。



田丰


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交互游戏开发,元宇宙技术、人工智能应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 1 项,主持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 1 项,主持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经信委等省部级项目多项,主持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 1 项,与企业合作科技项目数十项。发表学术成果近两百项,其中 SCI 检索期刊论文 7 篇,EI 检索期刊论文 5 篇,CSSCI 期刊论文 3 篇,设计和创作交互应用 APP作品 4 个,记录长片 2 部,著有《人工智能与电影特效制作及应用》和《虚拟现实(VR)影像拍摄与制作》。2022 年度上海市高校重点课程“影视动作技能虚拟仿真”课程负责人。



杨雅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认知神经传播学实验室副主任,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经济学博士。在 SCI/SSCI、CSSCI来源等期刊发表论文 50 余篇;参与出版论著 8 部,合著书籍获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认知神经传播效果研究、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毕苏羽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获艺术学博士,法国里昂第二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视觉传播、纪录片创作、欧洲电影史论、跨文化传播、视觉及影像心理学。



王娅姝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青年教师、师资博士后,电影学博士。长期从事神经电影学的理论及实验研究,主要学术领域为影像认知研究、影视史论研究。


组织架构



会议主席

王宜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贺 永: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青

组织委员会

王娅姝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武亮宇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毕苏羽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徐红爽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转载自:“心仪脑”微信公众号


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