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几考研,大几考研什么时候考
□张宇涵(北京印刷学院)指导老师 张聪
又是一年考研季,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2年12月24日至26日举行。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近日就高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考试组织工作进行专项部署,全力实现“如期考试、应考尽考、平安研考”工作目标。(12月21日《法治日报》)
刺骨的寒风吹不灭考研人心中的火焰,肆虐的疫情挡不住考研人追梦的脚步。考研,近年来越发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话题,每年考研季来临,关于考研的风吹草动,都会频繁地冲上网络热搜榜,让备考学子们的心弦紧绷。考研的人看到词条会紧张、准备考研的会担心、不考研的会迷茫。
考研作为社会热点话题,往往与大学生就业、国家经济发展等挂钩。尤其是疫情以来,报考人数的迅速增长,让考研成了妥妥的“焦虑制造机”。“一战成硕”“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熬到最后,一定是我”的励志鸡汤不断在网上传播。考研似乎成了一件非做不可、非常励志的事情。但从来没有人问过:就一场考试,搞成这样,值得吗?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所做的事赋予重大的意义,在今天,考研已经被形容为逆天改命、逆风翻盘的大好机会。想要通过考研进行学术深造的人要考研、弥补高考遗憾的人要考研、为了好工作的人要考研、考公考编的人也要考研……考研本身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在人们竞相考研的今天,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人的本质被湮没。我们早已忽略了读研是兴趣与能力权衡之下的选择,仅仅是一种选择而已,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的。
国人自古以来就偏爱稳定、有保障的生活,喜欢听起来高大上、看起来有派头的职业。就像古代考科举做官,前几十年大学生当白领一样,如今的考研,在很多人看来是找工作的加分项、考公的敲门砖。 “社会经济压力大、竞争激烈,本科生不好找工作”也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但仔细想想,就业难、经济压力大这些问题并非当代青年的专属,这些现象一直就存在,并且是无法避免、无法消除的。本科生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易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罢了。
很多考研的同学觉得考上研究生就好了、考上研究生一切都好说。这种观念真的正确吗?研究生找工作一定顺利吗?2019-2020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的研究结果表明,35.5%的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研究生有焦虑问题。社交媒体上也经常会出现“研究生期间最开心的一天就是知道自己上岸那一天”“写论文写到哭”“研究生进厂工作”“宇宙的尽头是考公”等情况。
由此看来,被我们寄予厚望的研究生生活,似乎也并不如意。这种心态的产生,究其根本是我们总觉得当下是“眼前的苟且”,未来是“诗和远方”。当下的不满、难过、焦虑会自动地被视作是一种过渡。就像考研期间的各种难受、抑郁都会被合理化为“成长的代价”一样,我们不再享受生活,而是“熬”过这一段日子,因为我们太期待考上研究生之后那个“成功的”“更好的”自己。可矛盾是永远存在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开心,都会有沮丧,拥有所谓的优质生活之后,我们也会有新的烦恼。我们打算借助一场考试来摆脱不满意的现状,却忘记了这些不如意的日子也是成就自己的一部分。人不会因为一场考试的成功而获得永远的快乐,高考是这样、考研也是这样,它就是一次人生的选择,仅此而已。
从考研本身来看,考研之所以让我们焦虑,引发各种热议的根源是我们“太把这当回事儿”了,人为地让考研“既当爹又当妈”,考研不光得是一场考试、还能改变命运、还是个人积极进取的象征……考不上好像就是人生失败了一样。这种心态源于一直以来我们喜欢那些充满激情的励志故事、热衷于涅槃重生的戏码、寒门贵子的人生历程,并用他们的奋斗故事对标自己普通、平凡的人生。
这种观念没有错、努力追梦也没有错,但它却存在一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我们否定了平凡、普通的价值。我们将平凡普通自动地纳入了人生不成功、不如意的评判标准之中。要知道,成功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只有自己才能定义自己的人生。成为马云那样的亿万富翁是成功、与相爱的人携手度过恬淡一生也是成功;一辈子忠于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种成功、没有做自己最想做的工作,但依旧勤劳善良,恪尽职守更是一种成功。
因此,我们就把考研当做人生众多考试中的一场,以平常心看待。真正需要并想要考者就坚定地拼搏一把,即便没上岸,奋斗的过程也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不需要也不想考的人,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必刻意追求“体面”,也不用逼自己“出人头地”,忠于自己的内心,活出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大几考研(大几考研什么时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