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考研是什么意思,考研是什么意思
作者|曼说
来源|曼说
12月26日走近尾声,即便是需要考三天的考生也完成了最后的使命,至此,这意味着23考研正式落下帷幕。
从考前到考后的这些天里,全网上下,无论是媒体,还是网友,无不直呼这届考研学子太难了……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作为一个亲历者,我目睹了这一“悲壮”的场面,没有任何夸张和矫情。
23考研学子确实太难了,他们真的辛苦了!
随着25号的结束,除了少数需要考三天的考生以外,大部分考生其实已经算“渡劫”成功。
于是,一些考研机构和自媒体开始发声了,他们抛出了一个观点:23考研或将是捡漏的一年。
何为“捡漏”?大概意思就是,在多重因素的合力下,整体上而言,国家线或者部分学校的校线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调,这样一来,考生上岸的可能性会有所提高。
个人看来,这个观点的确有一定的合理性,两方面的因素可能会共同推动“捡漏”的发生。
首先,疫情对全国考研学子的冲击是绝对的、广泛的。
无独有偶,考研的时点恰逢全国疫情全面放开之后其冲击最猛烈的这一时段,要知道,今年的国考也正是因此而被迫延期的。
因此,不可避免地,有些考生在复习冲刺的最后阶段“阳了”,不管承不承认,这肯定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复习进度和效果。
更悲催的是,有些考生是在临考前“阳”的,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以强大的意志力拖着病痛的身体前往考场并艰难地完成考试。
尽管,考前“杨过”的或许比临考“阳了”的考生更“幸运”一点,因为考试过程中的状态才是最具决定性的,但总体上看,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疫情对这两类考生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就不难想象,今年考场弃考现象为什么会如此普遍了。虽说每年研考期间,弃考的考生也大有人在,但今年的情况绝对是空前的,足以“载入史册”了。
总的来说,疫情对23考研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这会导致相当部分考生弃考,这就相当于直接减少了考生的基数,为“幸存”考生直接排除了一些竞争对手。另一方面,由于阳性考生带病应考,这就从整体上间接降低了激烈竞争程度。
其次,2023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为474万,并未突破500万,增速明显放缓。
这一数据一出,想必很多人尤其是众多考生可能会感到惊讶,因为在官方数据披露之前,各路媒体以及各种大V纷纷预测2023年考研人数会突破500万大关。
甚至在研报结束之后,还出现了“乌龙”,考研人数被谣言炒到了548.4万,引得某官方媒体不得不出面辟谣。
事实上,自2016年以来,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确实进入了高增长阶段。
2016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77万,直到2022年,这一数据更是来到了457万,这6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左右。
而2022年相对于2021年,研报人数的绝对数量增加了整整80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1.2%。
这样看来,相比于往年的“热潮”,今年报考人数的增长属实“不起眼”,和去年相比,只有17万的增量,增长率仅为3.7%。
所以,综合以上分析,疫情和研报“降温”这二者因素叠加,确实很有可能导致分数线的降低,进而促成23考研成为“捡漏”的一年。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分析并不是绝对严谨的,即便是相对正确的,宏观上的总体趋势也绝不代表着具体学校和具体专业的方向。
事实上,研报人数增速的放缓并不代表着整体基数的锐减,相反,474万的报考基数继续创下了新高;热门院校和热门专业的竞争程度依然很激烈,“神仙打架”现象仍然是常态。
因此,接下来的时间,身心俱疲的考生们可以先花上几天时间用来“恢复”自己,调整好状态,但这个时间不宜太久。
只要自己预估的初试成绩没有太过于“离谱”,就需要尽快投入复试备考中,毕竟,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还是相当大的。
在每年的复试中,初试分低而最终逆袭的大有人在,与此同时,初试分高而最后“大意失荆州”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不要放弃,乾坤未定,你我皆可以是黑马。
文章最后,一句古文送给考研er们: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共勉!
——END——
自媒体:曼说
23考研是什么意思(考研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