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研究生网(东南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东南大学研究生网,东南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对于考研党来说,辅导班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考研辅导培训班呢?自己又应该怎样做呢?  跨专业考研培训班选择好很重要,其实现在现在随便去一个高校门口或者网站上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考研培训机构,宣传各种各样,但是作为跨专业考生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谨慎,选择口碑好,大品牌是很重要的,比如高途考研,作为考研培训头部机构,实力本来就很强,有专业的课程研发团队,优秀的老师团队,而且会根据跨专业考生的复习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指导,高途的专业课一直都很厉害,这也非常适合跨专业考生专业课弱势的特点。

今年,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东南大学复更名30周年。

今天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们也借此机会,回顾一下东南大学40年以来的成就。

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东南大学,又一次站在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前沿。

1978年以来,南京工学院勇立潮头、敢闯敢试,进行了教学、科研、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1988年,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在新的历史时点上,东南大学方向已定、意志愈坚,东大人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1-10-100”的“东大梦”愿景,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团结奋进

拨乱反正 振兴南工

(1978-1987)

1978年,南京工学院的师生们,以时不我待职责所在的精神,投入到重振高等教育,再兴学校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在人才培养机制、教育教学管理、办学体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启了拨乱反正、振兴南工的大幕。

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77级806名新生入学。图为南京工学院八二届毕业生合影

1978-1987年间制定的一系列学校发展规划

1983年,南工被确定为全省高校改革试点单位,进行了较全面的改革。

图为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

1984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南京工学院为院长负责制的试点单位。

1985年,学校正式试行院长负责制。

1978年,学校设有8个系,22个专业。后增设了材料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电气技术等工科专业,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结合,增设应用数学、应用物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工业管理工程等专业。至1988年,学校共设18个系,有41个本科专业,6个专修科。

1985年9月学校成立了少年班,1990年少年班改称为强化班,生源由单一的少年生扩展为应届保送生、已录取新生中的优异生和特招少年生共同组成。

电影《少年班》在四牌楼校区取景

1986年4月14日,是东南大学研究生教育事业乃至学校事业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国务院正式批准东南大学试办研究生院,使我校成为全国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重点大学之一;从此,东南大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从1989年开始,学校坚持教学督导工作近30年,使青年教师得到培养,使教学质量常年得到监控。

东南腾飞 百岁华章

(1988-2002)

1988年,经过十年的改革奋进,学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其时,各高校纷纷开始了由学院更名为大学的热潮。更名,不仅是办学规模与层次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未来前进和发展的方向。

1988年6月6日,克服重重困难,南京工学院选择复更名为东南大学,以实际行动表明承继学校光荣悠久历史传统的决心,宣告从此走上充满希冀与挑战的综合性大学发展腾飞之路。

1988年6月4月,时任校长韦钰(中),党委书记陈万年(右)举行复更名记者招待会。

从越江建设浦口校区,到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 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学校的学科日臻完备,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01年2月,教育部和江苏省签订协议,重点共建东南大学,学校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行列,学校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到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东南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用不懈的奋斗,为建设以工科为特色,工、理、医、文、管、经、法等多学科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写下了华彩乐章。

1988年,为了拓展发展空间,东南大学越江北上,创建浦口新校区。

1991年,开始第二次管理制度改革,作为国家教委确定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993年,学校推出招生和奖学金改革方案,实行ABC类学生滚动竞争,改革育人机制。

1995年东南大学以优异成绩进入国家教委“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2000年4月,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 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

2001年2月,教育部和江苏省签订协议,重点共建东南大学,学校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行列,学校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2002年5月31日,学校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在大礼堂隆重举行。

止于至善 逐梦一流

(2003-2018)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百年学府东南大学始终与国家、时代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抓住历史机遇,勇挑历史重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由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十八大以来,东南大学更是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对标时代的新呼唤、国家的新要求,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加快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东大气质、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志承百年

新百年伊始,为了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在江苏省、南京市和江宁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校选定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建设新校区。

九龙湖校区是东南大学21世纪发展建设的主要区域,也是东南大学新百年的行政管理中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科研基地、留学生培养基地。

2004年,学校被中组部列为副部级高校,列为中组部直管高校。

2007年6月2日,建校105周年暨九龙湖校区落成庆典大会。

统筹聚力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2017年9月,学校整体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1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名单,入选学科数位列全国第8位;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的学科5个,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8位,学校初步形成了“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的学科布局,和“多学科融合、理工文医综合、产学研结合、国际化联合”的一流学科建设思路,为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东南大学学科建设成果迭出,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科学布局,统筹推进,东南大学初步实现了文理工交叉、工理结合、医工融通。

人才报国 培育一流创新英才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大学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东南大学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高层次、复合型、多样性、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强基础、强实践、强能力、重素质、创一流”的改革思路,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努力培养造就勇担使命、引领未来、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学校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坚持以本为本、以研强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产出了包括“学做融创 通合一体——建筑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改革与实践”、“产业需求牵引的计算机类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等最新教学项目在内的一大批丰硕成果。

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为主题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学校在“双一流”建设特别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方向与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吴健雄学院、文科实验班(郭秉文班)以及筹建理科实验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机制,建立以国家战略需要为导向、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广泛开展“校史与校庆系列” “最有影响力毕业生” “新生文化季” “学生科技节”等文化活动。

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实训环节、实战环节”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以国际一流大学为伙伴,积极扩宽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途径,东南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15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建立了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内第一所中外合作研究生院“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发起组建了中英第一个以工程教育与研究为特色的大学联盟,建筑学院获批开展“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试点工作。

40年春华秋实,东南大学培养的20余万名毕业学子,已经成为祖国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和栋梁之才。

科学名世 创造一流科研成果

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要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始终把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核心使命,贯穿于学校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近年来,更是集中力量,做具有学术穿透力的科研,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在三维隐身和电磁黑洞、下一代互联网、MEMS、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预应力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大跨径钢桥面铺装、软测量与控制、节能减排、医学影像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各项成果在国防科研、城市和交通规划、标志性建筑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以来,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2项,合作11项。近五年获奖总数位列江苏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奖以上的成果118项,合作85项。学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始终位居全国高校第3至第6位区段。近五年牵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5项,其中2017年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数在全国所有高校中排名第四,在以理工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中排名第一。

学校全面实施“原创能力突破计划”,在毫米波新型基片、电磁超材料、分子铁电材料、分子影像、量子信息等多个研究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微波毫米波技术、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新型消化道支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2011年-2017年,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2027篇、 EI收录论文12668篇、ISTP收录论文2901篇。

同时学校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国家战略行动,担当起创新驱动发展的职责和使命。

我们也发挥着工程学科优势,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在一批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和工程中,如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国学中心、港珠澳大桥、长江中下游系列跨江大桥设计、雄安新区规划、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学校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大国重器的研发制造,到重大建设工程,再到服务人民健康东大人贡献,都有东大人的积极参与和担当奉献。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新时代、新征途、新使命,

全体东大人正以昂扬的奋斗姿态,

乘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东风,

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向着世界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准,

砥砺奋进、扬帆前行!

编辑| 董语诗

东南大学研究生网(东南大学研究生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