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师考研(山师考研分数线)

山师考研,山师考研分数线

随着2022年研究生考试复试结束,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2018级生物科学卓越班(以下简称生卓本1801)一路披荆斩棘,全班49人保研考研成功43人,考研率87.7%,8个宿舍集体上岸,其中考研率为生命科学学院历年来最高。

大二组建成新班级的背景,给他们带来了不同于其他班级的难题。“课业压力陡升,各类大赛密集开展,机会不等人,可班级同学却都还处于进入新环境的焦虑中。”班长王小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班级怎么破冰,怎么凝聚,怎么发展?一个个问题扑面而来,那时的班委团队,承受着比班级任何一个同学都多的压力。不了解同学们的个人情况,他们就每晚都去宿舍和同学们聊天。不知道如何破冰,就开例会一起“头脑风暴”,同学们适应不了新班级,就组织大家开展团建。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大量的前期工作让这个崭新的班级在学院组织的自律文明月的活动中大放异彩。光荣榜上的“生卓本1801”是那样耀眼,班级同学带着自豪感与认同感,拧成了一股绳,凝结成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力量。

“后来我就在想,怎么把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活跃起来。”对于一环扣一环的班级发展,学习委员孟祥月一点不敢懈怠。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鼓励同学们走进实验室——植物生理、细胞、动物分类……从查文献到设计实验,从记录数据到分析成果,与课堂学习完全不同的自主探索模式,让大家从实践中感受到科研的严谨与真实。“进入实验室就像是进入了科研的第一线,我们获得的是第一手数据”,高艺文梦想在中科院的实验室中继续追踪遗传学的进展。“在实验室的经历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领域,所以考研做选择时就很坚定”,李荣臻和孙亚男相约在生物学的领域中继续彼此陪伴。

“这个班的每一个孩子的眼里都有光,动若脱兔,静如处子。”这是辅导员王裔君对班级同学的初印象。听说同学们的考研想法,她便联系考研成功的学生做经验分享,还在考研前期给同学们送去了爱心礼包和暖心祝福。

疫情封校、复试受限、网络卡顿,考研的最后一步,成了同学们最大的挑战。学校与生科院立即全面调整,把博物楼A、B投入复试场地的使用,调整网络确保复试全程流畅。“当时一下就有底了,他们把我们的梦想守护住了。复试的时候心态完全改变了,我不是代表自己,而是生卓班,是山东师范大学。”回想起复试的场景,陈玉新感触颇深。

“考研过程中,见面最多的是舍友,力量也往往来自于她们”。魏莱(华东师范大学)、高艺文(中国科学院)、张金玉(东北师范大学)、李荣臻(中国海洋大学)、孙亚男(中国海洋大学)、唐惠琳(山东大学)、陈玉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个七人间宿舍喜报频传,全员上岸双一流高校。

考研季来临,大一入学便已确定保研目标的魏莱和高艺文继续她们有条不紊的学习计划。而她们每天自律追梦的节奏也逐渐感染到宿舍其他人,“潜身读书”成了宿舍的主旋律。于是,在宿舍里讨论分享彼此学习过程中的困惑难题以及相关考试信息成为了她们的常态。但整个考研过程中,难免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玉新是我们的小太阳啊”,孙亚男仍然记得难得的饭后散步时光,陈玉新向她们描绘着考研成功后的生活,在一句句的“幻想”中她们又渐渐充满了力量。七个舍友中,三个保研、四个考研,一直到最后一个同学顺利上岸,这场磨练持续了近七个月,但她们说,“一切都很值得”。

304宿舍仅仅是生卓本1801的一个缩影。马营在顺利保研山大后,便肩负起了代理团支书的任务,为了不耽误同学们的复习时间,每次工作都提供“宿舍上门服务”。唐惠琳收到自己理想院校的offer后,就开始忙于修改大家的复试准备材料。成功上岸,并不是这个卓越班级的终点。在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从教学到科研,她们相约,顶峰再相见!

“考研其实是一扇虚掩的门而已,就看你有没有勇气敲开。”成功上岸东北师范大学的张金玉说道。她忘不了备考时因太关注他人而迷失自己的无助,“我甚至怀疑我的最初定位,但是冷静思考之后还是决定坚持初心,按自己的节奏来。”可当记忆了一周的内容进行复盘却毫无印象时,她真的开始怀疑自己了。咬牙坚持还是就此放弃,她再三质问自己,带着不服输的韧劲,她悄悄抹走眼泪,并选择了前者。一遍不行就多背几遍,一道题不会就一直坚持刷,不断放空,不断积累,她终于迎来了出乎意料的初试高分。“这一切好像又不是偶然,而是踏实努力的必然结果。”她笑着回忆道。

“我很幸运,我是生卓班的班长,我是被同学们照亮的。”王小斐谈起当班长的感受,更多的是感恩。作为成绩最后一名进入班级的她,起初对学习并不重视,而成为这个集体的班长,被努力的身边人包围,促使着她不断克服自己的松懈,超越自己。后来的她,不仅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获得省级奖项,还顺利考入了山东大学微生物学专业。从被照亮到成为光,她变得更有能量,前行之路愈加铿锵。

(稿件来源:山东师范大学)

山师考研(山师考研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