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考研(工业设计考研考哪些科目)

工业设计考研,工业设计考研考哪些科目

又到一年毕业季,小站将收集整理2022年最新高校毕业展作品,发布“毕设展”系列分享文章,帮助大家学习师哥、师姐的设计理念,提升创意思维方式。

本期作品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优秀作品展。

产品设计是一门研究产品及其服务设计创新的专业。它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导向,依托“A+”学科优势,以东方设计学为理念,以协同创新为模式,以设计制造为链接,以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模式,以国际一流设计为资源,以创新创业为转化,大力建设国际视野与传统文化融合共生的“新艺科”教学育人新体系。

1生活行动

2生活感知

3生活构念

多元出行、海洋新生

Diversified travel

New life in the ocean

01

顾乡

Gu Xiang

作者:刘玉莲 施君琳 何佳伊

导师:武奕陈 王菲

作品介绍:

目前我国乡村基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乡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基层医疗却一直处于薄弱的一环,乡村医疗水平低、设备设施不完善,现代化信息化医疗手段缺乏以及乡村患多医少的问题严重。但随着村民生活水平提高、慢病群体增加以及此次疫情影响,村民的健康保健意识明显提升,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医疗服务保障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

基于此,我们对未来 2035 年的乡村医疗系统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旨在真正落实到作为医疗体系中主要构成者的医患双方的需求点上。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移动医疗工具的发展成熟,未来乡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升级优化存在这新契机。基于乡村现状我们对未来乡村形态及医疗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究,并将乡村医疗功能体系进行拆分与重组,构建了在信息管理下的“顾乡”未来乡村诊疗服务与移动系统,具有统筹减负、感受关怀、融合并进的特点。旨在保障乡村医疗需求的同时,提升村医工作体验和村民就诊体验,关怀每一个乡村医疗参与者,并增强村民、乡村医生、村诊所、城乡医疗资源间的连结。由此,我们构建了“顾乡”未来乡村诊疗服务与移动系统。

导师评语:

该作品将视角聚焦到了社会中需要被更多关怀的村医群体及乡村医疗,描绘了未来 2035 年乡村健康医疗服务新图景。通过对乡村的历史人文景观及经济地理条件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建立了具有中国乡土特色的未来乡村理想模型,并结合乡村的独特的自然形态及人文关怀对乡村医生工作场景和村民就诊体验进行了深入的设计思考,完整地呈现了未来乡村医疗服务的系统闭环。该设计符合未来乡村医疗择向发展和乡土哲学,传递了社会责任感。

02

2035出行元生态

MOME

作者:宋炜杰 林子恒 叶奕辰

导师:武奕陈 王菲

作品介绍:

元宇宙技术所营造的虚拟媒介环境对人类来说优势与危机共存。2035年保持社交距离已然成为了一种社会态,享受独处的同时却同样渴望着真实的人际交往,沉迷虚拟不会是人类的未来。如何通过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在舒适距离与线下社交中寻求平衡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交通工具作为人群出行的主要载体,既具有独立的空间也能满足虚拟技术的应用条件,自然成为未来线下社交场景构建的重要一环。

在遵循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大趋势下,我们对2035年城市人群的线下出行进行了构想与设计,以多元出行的共享交通工具为载体建设智慧互联的基础设施生态。

导师评语:

2035,遥远但又似乎眨眼即到。我们通过影视作品,科幻小说畅享未来的出行方式。元宇宙的到来,给未来出行也增添了更多可能性,毕竟移动的车辆本身就是空间时间最好的象征物。作为与起亚集团(KIA)联合的毕业设计项目,基于元宇宙的理论与原理,将未来出行的方式进行了变革。尽管设计本身进行了虚拟空间与实体车辆的结合,聚焦在驾车过程中我们在元宇宙中在线互动交流与操作,但创意本身最终将用户导向线下的社交场景。技术的责任是更好服务于人,元宇宙的驾车社交体验也理应是你我的面对面。

03

节律细胞舱

Rhythmic cell compartment

作者:刘童瑶、姚诗月、赵敏

导师:章俊杰、马骏、黄逸霖、喻琪

作品介绍:

城市间公共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能够便捷快速的辗转于各个城市。快节奏工作中,跨越多个时区进行协作变成一件非常寻常的事情,但 “996”的工作模式以及“倒时差”等客观因素也使得人们从古至今形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物钟模式被打乱。现有公共交通工具无法提供足够的私密空间,环境也相对嘈杂,乘客无法有效利用旅途时间进行充分休息,旅途的疲惫也十分影响精神状态。为了缓解乘客因时区变动导致时间节律波动产生的不适应,我们以视觉白噪音调节机体时间节律,独立座舱空间、坐躺一体化座椅、指尖智能控制系统营造良好休憩环境为设计亮点,设计了一款适用于多场景公共交通工具的节律细胞舱概念。技术的发展不应该一味追求效益而忽视了对人的关怀,我们企图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设计,让旅途中的人们不被速度裹挟。

导师评语:

在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在旅程上花费大量时间。在很多交通场景中,公共座舱内就暴露出拥挤、吵闹等问题。本组设计师把目光落在真实旅程中的效率和品质,力图通过系统设计实现座椅、坐舱、控制系统、体验系统的整体化。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交通工具的内部设计也在进化,脱离于传统“座椅”设计,座舱正在居家化、社交化、人本化,这组设计正为未来出行场景内座舱提供了思考样板。

04

CELL未来运输

CELL Future Transportation

作者:代翼、曹芯瑀、朱云廷

导师:卫巍

作品介绍:

以2035为背景,基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以物流产业逐步无人化、智能化的趋势作为出发点,致力于打造智能无人的磁悬浮管道运输服务系统。现有物流系统的前端收取与末端配送耗费人力物力,故设计以快递员按社区来管控快递车减少人力资源浪费,也使快递运输更安全、透明化;乡村末端运输基于其分散性强的特点采用模块化无人机运输,点对点精准配送。磁悬浮管道的运输方式是由电力为动力,内有快递仓,理想状态下可达600公里/小时进行运输,大大缩短货物的运输时间,扩展冷链、大型货物的发展空间。

运输流程中城市端采用运输车集中管理,乡村端采用无人机模块化运输,物联网智能调配,节省人力物力,打造“夜间工厂”。未来有望实现物流当天即达,网络购物像买菜即买即取,加强城乡间生产资料的交换,清洁能源的使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增添动力,符合2035年双碳政策的需求。物流运输与客运相互连接,形成如血管一般的构架,渗透至乡村、城市的角落,形成人与物相互联结的服务系统。

导师评语:

细胞是生命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长、发育的基础,同样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物流交通体系的进化程度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2035年的中国,物流将会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呈现?“CELL”是中国美术学院与韩国起亚集团共同发起的一项创新研究课题,旨在以生物微观视角探讨未来城市生活出行场景。作品《CEll-未来细胞》立足现代物流无人、智能、高速的总体发展趋势,以系统设计思维,聚焦2035年的中国城乡未来物流服务系统,从系统逻辑、运输方式、服务模式乃至智能设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设计创新。

05

城市细胞

City Cell

作者:王宇涵 高慧

导师:卫巍

作品介绍:

随着国家城市化的逐渐完善,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带来了愈发频繁的交流往来,这也使得城市内部空间与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大,对普通居民出行的体验有着巨大的影响。CELL 城市细胞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巨构城市中的“新陈代谢”与“立体城市”的理念,将大城市作为较大的细胞团体,周边乡镇作为较小的细胞团体,利用立体交通系统中的公路、轨道、管道等建立连接,形成紧密的“细胞组织”,而每个单独的座舱将作为运载氧气的红细胞流动于各个细胞之间促进物质交换,为细胞组织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泊车服务体系是基于 CELL 城市细胞系统形成的服务于未来用户泊车的概念系统,座舱与泊车服务区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座舱是以“连接”为重点的功能模块,是用户的“移动生活空间”,可以连接、停泊进各种的泊车服务区内,形成一个个功能整体。宏观而言,它可以让空间的利用率变得更高,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平衡发展,缓解城市空间压力;微观而言,它能让每一位用户的出行变得更便捷、舒适,简化了各类出行工具与场景的切换。

导师评语:

假如把我们的城市比作巨构生命体,那么王宇涵、高慧同学创作的这组名为《CEll-泊车服务系统》就是对这个巨构生命体的细胞单元进行了解剖和重构,并赋予了细胞全新的使命。“CELL”是中国美术学院与韩国起亚集团共同发起的一项创新研究课题,旨在以生物微观视角探讨未来城市生活出行场景。该作品通过创新的场景化交互思维,将细胞和血管的微观生理构架巧妙的映射到人与城市交通的行为关系上,立足中国现象,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以泊车场景为主线的 2035 年未来城市静态交通生活图景。

06

移动群落

Mobile Community

作者:刘子杰

导师:高凤麟

作品介绍: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和新能源在移动工具中运用的不断深入,移动工具融入人的生活交往成为了可能。我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的生活圈层对现实情感交流和空间交互的局限性、传统生活形态的空间局限性,提供一种基于移动空间下的城市移动群落,实现移动生活下的人际交往,构建更符合复杂文化圈层下的聚散式移动生活新形态。

依托移动空间用户可根据自身社交所需的人、物、境去构建属于自己圈层文化的临时移动社交“群落”,并能够在群落中进行深入的信息交互,这也行会成为更好的生活方式。对于当下相对固定的生活社交方式而言,这种移动空间下的社交模式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多元化社交需求,在取代部分虚拟社交和打破城市范围内社交空间障碍的同时,创造出一种聚散式的新移动化社交模式。

导师评语:

这是一个关于移动方面的崭新概念:未来移动群落。汽车已不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出行工具,而是构筑起同一群体的硬件单元。借助车身的材料与结构变形,我们将车与车在轮胎处连接,同时完成车体在驾驶与驻停两种不同状态下的空间形体变化。希望借助这种新型交通工具的概念,把我们引领到未来多彩的城市“游牧”生活中。

07

微笑面对交通

Smile on the way

作者:周戚芸、梁艺之

导师:高凤麟

作品介绍:

在车越来越多,路面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路面驾驶也将不再是独立的个体简单地从A点移动到B点,更是公共环境下众多驾驶者之间的协调操作,这需要每个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保持着极高的修养以形成和谐友善的路面交通氛围,首先需要打破封闭空间对于驾驶员之间进行沟通的阻碍,通过车联网构建驾驶员之间的交流,避免驾驶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负面情绪,从而实现对驾驶负面情绪的干预、防止和对正面情绪的引导、鼓励。

未来,驾驶不再是简单的移动过程,而将被赋予一定的社交属性,汽车交流语言不再是含义模糊的喇叭和灯光,而将有更多情感化的感性语言。从驾驶员的情感需求出发,通过对驾驶员之间需要进行交流的场景分析,为驾驶员设计了能够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向盘和界面,以打破以往道路上的冰冷感和紧张氛围。

当更加生动有趣人性化的“汽车语言”能够广泛应用于未来道路通行时,人们对于出行方能有更多的期待。

导师评语:

该组同学选择了交通出行中的情绪调节概念作为创作的方向,这是未来人与移动中非常重要的人性化研究主题。随着路面交通压力的增大,每个人的出行都伴随对于他人的不便,因此解决好人与人、车与车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主题的研究启示人们反思现代技术下产品带来的人类意识情感问题。

08

水上交通执法艇

Water Traffic Enforcement Boat

作者:侯升旺、米耀宇、陈雪婧雯

导师:章俊杰、马骏、黄逸霖、喻琪

作品介绍:

对未来的沿海城市来说,与持续上涨的海平面共存可能会成为常态。“十四五”规划要开203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绿色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以及加快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等已经提到日程上来。水上移动方式作为人类自古就存在的移动方式,目前也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而且未来的城市水上执法也必定是信息化的。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希望以交通设计的角度出发,用面向未来的姿态,通过构建一个未来的执法船,向人们传递一种科技和人性化并存的交通设计。

本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应对水路或者海上的各种情况,主要使用场景是未来水上的交通规范整治,降低水上交通工具发生的频率,及时处理附近的水上违法行为。该艇采用大艇小艇的分离式设计,小艇带有船舱,携带船员并由人工操控,大艇由自动驾驶以及远程操控驾驶等操。平常小艇搭载在大艇上由大艇负责动力和行驶, 突发情况小艇可以脱离大艇进行执勤工作或特殊任务

导师评语:

当陆地空间越来越拥挤的时候,未来海上生活给人们提供了足够巨大的想象空间。本组作品从水上生活富足后的另一个角度“海上治安”,提供了生活场景中的解决方案。作为新能源警船,它将陆地交通场景转换为水中场景,实现了追缉中的快速船、艇分离等独特设计,为未来海上治安维护提出了思考样板。

09

海陆并存生活方式

Sea and land coexistence lifestyle

作者:阮翔、屠后坡、胡诗雨

导师:章俊杰(副教授)、黄逸霖、马骏、喻琪

作品介绍:

场景+ 区块共体分布式的“更与生”

本设计以杭州湾区域为家庭假期休闲旅游范围案例,将跨海域海上新型生活出行方式、海上休闲与海洋环境保护相结合,应用环境灵活,造型新颖并搭载新的功能结构模式。定义全新未来出行场景,通过海陆区块连接构建居住、旅游、社交娱乐空间的共生动态生活空间,打破传统的海上轮船出行模式,带给消费者体验型活动,增加未来生活海上出行的趣味感,解决了沿海地区跨海域出行问题,净化保护海洋生物生存环境。推动长三角城市经济赋能,探索全新海陆出行场景综合体。

导师评语:

中国长三角区域在全球范围看是具有标杆性的,高度发达的贸易和交通往来将是这类水陆融合经济体的重要生活态。本组设计以此类区域经济体为研究背景,设计开放水域海上平台与游艇水上交通系统。他们将出行作为海上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考虑了观光、休闲、通勤等一系列需求,为未来生活构思了新的生活场景。

10

KIA YULLA

作者:黄逸舟

导师:周波、张永阁

作品介绍:

近年来,我国每年有近1.7亿人参与户外探险活动,且每年参与户外探险活动的人数还在以大约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参与户外探险活动人群不断扩大的同时,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和伤亡人数也在提升。随着我国户外运动资源的开放,户外运动渐渐成为大众休闲健身、体验自然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我国户外运动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户外事故救援便随之成为了一项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是一款能够保障出行者安全,在突发危机时能及时做出救援反馈的智能户外救援车。通过所配套的一系列无人驾驶智能设备为户外运动出行者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出行系统,在每一个风险高发的场景下为出行者保驾护航,让救援行动更加便捷,高效,给予受困伤员最大程度的安全感与舒适感。通过智能户外救援车­的设计研究,能够改善当今社会人们户外运动参与度逐渐提高,风险随之增加的同时所配套的装备或设计关注度仍有缺失的现状,满足人们安全出行的需求,完善户外救援体系,提高救援救灾效率。同时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关注公共安全出行问题,使人们的出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导师评语:

这件作品以引人深省的社会问题为出发点,不断探究优化的可能性,试图通过设计解决户外安全出行问题。设计概念大胆创新,功能贴切现实,造型简洁优美,特别是救援机器狗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总的来说,设计在兼顾美观性的同时也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的提出了实用性的功能解决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启发了我们如何通过设计去为人们创造更美好安全的生活。

11

彩虹叙事

KIA Kastiff

作者:王云鹏

导师:周波 张永阁

作品介绍:

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 , 畜牧业仍将作为西部地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实现畜牧业及其衍生行业的产业转型 , 将会引起未来从事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形成特定的出行需求。

KIA KASTIFF 针对畜牧业生产用车辆进行概念设计。通过深入分析新一代牧民的新生活方式、心理需求特征和民族文化背景 , 结合中国未来城市交通未来发展新趋势、能源技术发展趋势、无人汽车驾驶技术、环保材料技术等各种先进技术 , 以新牧民牧用生产生活为适用场景 , 运用设计学、人机工学等相关理论知识 , 提出新牧民智能放牧交通工具解决方案 , 为新牧民便捷生产提供了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畜牧业的产业升级。

导师评语:

科技就像一把打开西部文化神秘之门的钥匙,将令人倾心的辉煌历史和生动现实呈现给大众。这件作品把自然与科技、劳作与分享融合在一起,去感知创作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去领悟艺术之于美的情感必然。

12

尘居行”未来自助旅行休息舱

“Chenjuxing” future self-service travel rest cabin

作者:宋成缘 陈汤珺仪 陈映荷

导师:张煜

作品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乐于追求自由、刺激、放松的一些活动,所以当今自助旅行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但是自助旅行的团体仍欠缺安全保障和规范化管理。自助旅行者们对此充满热情,却难以解决许多必须面对的突发事件,而诸多事件都容易导致生命危险。即使是专业人士也有在外出行失温丧命,受伤感染得不到最佳救助时间的,身边突发的自然灾害让他们寸步难行,专业人士都如此,爱好者及新手面对旅行问题时更措手不及。

为此我们以居住安全为基础,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将居住休息室外化、户外化,填补自助旅行休息的一块空缺,加强自助旅行者的夜间入眠安全,提升自助旅行体验质量,以此帮助自助旅行者更好的旅行,同时增加大众接触自助旅行的可能性,促进新兴旅游运动形式的发展。

导师评语:

该设计采用自动充电滑板的移动方式用以实现提供灵活住宿和住宿能源的供应;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化概念提出了的居住流程的自助化体验方案,并根据用户需求提出了模块化空间的组构和用户空间的系统化的可能。我国已进入家庭汽车时代,在自助旅行的不断普及的背景下,该设计对探索为旅行者提供新型居住方式具有一定实验性和积极意义,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身体强化、超强感知

Physical reinforcement

Super perception

01

In Touch远程触觉交互

In Touch- Remote Tactile Interaction Suit

作者:林嘉雯、张书缘、郑晨辉

导师:王菲

作品介绍:

自古以来人类通过触觉感知信息,建立情感连接,创建亲密关系。压力、温度、材质与疼痛这些信息都被一块屏幕隔绝在外。我们身处数字世界却之能靠视觉听觉获知信息。久而久之我们不再真正的拥抱、握手或是亲吻,也不再愿意去感受疼痛或是刺激,更像是畏缩在屏幕前的木偶,仅仅需要按下一个简单的表情而已。曾经我们写信邮寄,后来有了e-mail,再后来有了短信电话,直到现在我们一直在用终端一体机视频语音。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我们不再仅仅用看、用说表达自己,走出屏幕,肢体语言能成为传达信息的载体?

In Touch远程触觉交互衣帮您实现!您只需与对方同时穿上In Touch即可开始奇妙的互动体验。衣服中的动作捕捉感应器会采集穿戴者的拥抱动作,并且将拥抱发送给对方。另一端衣服中的20个振子就会模拟被拥抱产生的触感,此外随着接触的持续,胸口的温度也会上升,露出隐藏的印花,将触觉体验可视化。除了拥抱,试试看伸出手轻抚对方会有什么反应吧!

导师评语:

鸿雁传书寄托着古人的忧思,而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现代,互联网将不再局限于视觉和听觉,还能让人感受到触觉,让我们能隔着屏幕就能“触摸”远隔千里甚至万里的亲人或爱人,该设计以远程触觉交流为主题,穿戴式设备内嵌微型振动执行器,通过频率和振幅的控制,传递触觉感受,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温暖的拥抱。同时也加入了数字孪生和动作捕捉技术,让设备之间实时传递动作信息,带来进一步沉浸式的体验。

02

“浙”警潮

Trendy Zhejiang Police

作者:严若筠、杨乐慧、苏忠健

导师:周波、傅吉清

作品介绍:

近年来,我国的反恐防暴斗争形势愈加严峻,尤为应对所面临的“后疫情时代”,社会维稳防暴工作承担着艰巨的责任,浙江公安特警主动对标习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和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着力开展维稳防暴最小作战单元建设,构筑公安机关维稳防暴“组后一道防线”。本设计团队针对浙江特警公安防暴防护类警用装备进行的系统化设计,设计以解决目前装备鱼龙混杂不成套装备系统问题。装备设计秉持“浙江精神”的理念,主要从模块化设计、轻型材料创新以及浙江特色整体套系设计三个方面满足防暴特警小队实战时防护性、舒适性与功能性需求,提升装备系统性与作战机动性,将整套防护装备贯穿“勇立潮头”的浪潮设计元素,展现具有浙江特色的公安特警防暴小队轻重装防护装备体系,从多维度实现复杂多样化的警用装备完整套系整合。

导师评语:

特警防暴小队肩负反恐防暴,应对群众事件的职责,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有力保证,其防护型装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项目是一个实战性的课题,是要实际解决问题并研发试制列装的,因此该组设计方案针对目前装备系统性不强、形象不统一且缺乏特色,部件功能不合理等问题,以体系化、语义化、模块化、参数化等设计理念和策略打造了一套具有浙江特色的特警防暴小队防护装备。地域特色的整体颜值形象,优化装备的穿戴体验,设计细节无一不体现出工业设计的力量。某种意义上说增强了防暴小队战斗力,这种具有专业性的形象正是人民警察所急需。

03

K宝

Kara Baby

作者:陈虹、王郅之

导师:陈斗斗、周东红

作品介绍:

疫情压缩了人们的娱乐空间,人们不能聚集庆祝,不能去KTV、不能参加演唱会,不能进电影院……人们将娱乐方式投向个人娱乐产品。由此,聚焦音乐爱好者的K歌需求,使其居家也能享受在KTV般的娱乐体验。通过用户体验的探究并融入声光交互的特点,挖掘产品对于用户情绪的价值和,打造符合年轻用户使用习惯具有声光交互特性的K歌产品。在产品使用时,灯光随着用户选择播放歌曲的节奏、旋律变化做出相应的亮度、颜色变化,在视觉上反馈给用户,让用户能更好的把控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变化,对自身演唱能力更为认可。用户可以同时将手机放置在充电底座上充电,给予用户舒适的使用体验,缓解用户对于手机电量的焦虑,充分发挥充电底座的作用,提升产品价值与实用性。

“K宝”是一款更具趣味性与亲和力的K歌产品,也希望该产品能在疫情寒冬给人们带来一丝温暖与快乐。

K宝,更懂唱歌,更懂你!

导师评语:

郅之与陈虹赋予“K宝”憨态可掬的造型,声光交互的把手、开关与音量调节按钮的设计细节,兼具充电与手机支架功能的底座,贴近年轻用户的使用习惯,在人声与电光相伴的演绎中,与同伴分享K歌的情感体验和趣味。

04

孕声

VOISEN

作者:张云姗、朱文欢、徐佳琪

导师:王菲

作品介绍: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势头明显放慢,出生人口呈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比例大幅上升,虽然人口因素变化缓慢,但在我国这样人口基数大的发展背景中,其影响至关重要,国家也就相对应的人口问题做出了政策上的调整。随着国家二胎和三胎政策的开放,孕妇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我们的设计也由此展开。

我们的设计是基于现在社会背景下的新一代新生家庭所做的关于孕期关怀类产品设计,通过远程触控的技术与胎心监护技术结合到一起,让父亲,母亲以及新生命之间不可见的联系和情感产生具有可视化反馈的互动。产品的主要功能导向于孕妇,从孕妇的情感化角度出发,分析孕育过程中的情感缺口,希望通过设计来缓解孕妇产前焦虑的心理,我们的探索也不仅仅局限于孕期,衍生到女性生活的各个阶段,以陪伴式产品为概念,以情感为联结,旨在打造一系列长期化的,家族化的关怀类产品产品。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到女性生活中的脆弱点,关注到孕妇这一无私而无畏的群体,用爱为孕期发声,去守护更多新生的悄悄长大。

导师评语:

生命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设计师聚焦到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主题新颖有爱。作品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爸爸,妈妈与新生儿之间的联系,通过情感化的反馈使孕育的过程变得可视化,减少孕育过程中的焦虑,让家人愉快轻松的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设计师以襁褓为意象,传递进化、关爱的理念,蕴含未来的指向,象征着孕育新生的气质与缓缓将至的美好。

价值重构、数字社群

Value remodeling,

Digital community

01

探梦

Ex-dream

作者:袁雨薇、何倩、唐乐言

导师:吴佩平、徐望霓

作品介绍:

从痴人说梦到现在心理学梦研究“在梦境能够帮助人们改善清醒时的生活,梦对我们价值和意义正在随着研究的发展不断上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鲜有人了解自己的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梦总被人们污名化并带上主观性偏见。本作品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下的梦理论,结合用户研究,用户体验和情感化设计方法,设计了ex-dream探梦app,这是一个可视化记录,分析,分享梦境的app服务平台,它可以趣味可视化梦境记录, 沉浸式体验心理学梦境分析,以梦为渠道进行自我分析与探索,在梦世界中探索趣味相似梦境。它主要服务于有记录梦境习惯的梦境收藏家,闷头乱撞的梦境求知者,想要自我了解的思考者这三类典型用户人群,他们期望更优质的梦境记录分享方式,更科学的了解探索梦境含义,拥有更新鲜的探索和提高自我意识的科学分析途径。

我们希望打造专属于每一位用户的“梦境宇宙”,通过将用户的梦元素可视并量化生成专属梦分析报告,体验沉浸式梦分析报告,构建梦与现实的桥梁,让每一位用户能在科学的梦境理论支撑下,趣味探索不一样的自己,改善自己现实生活。

导师评语:

在很人多看来虚无缥缈的梦,设计团队通过现代心理学的分析并结合设计方法,打造了一个梦境可视化的探梦APP,梦不再仅仅是梦,延续到现实生活中,它具有趣味性、探索性。设计团队很好的把握了梦境与现实的设计平衡点,探梦的设计过程,是对自我成长的探索,是实现设计梦想的过程。

02

碎碎

SUISUI

作者:田晓彤、郑伊煊、谢晨曦

导师:武奕陈

作品介绍:

每一块碎屏都是一段记忆、一份资源。碎掉的屏幕不仅是一块被替换的垃圾,每一次不小心的碎屏都是意料之外的,当时发生了什么有趣又意外的事,碎了以后会“碎碎念”吗。小小的屏幕也承载着情感化的记忆,于此同时它作为手机零件的寿命终止成为了电子垃圾,从碎屏更换到电子元件新旧更替,当下人们对电子垃圾的普遍认知不高。

孟德斯鸠说过:“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如果我们可以将碎屏的故事留存下来,那么这些一件件有趣的故事,会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以另外一种方式永生,这何尝不是一种浪漫?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21世纪,电子垃圾的资源回收亟待重视,因此我们希望借助碎屏险这一数字化服务,将“电子垃圾可持续”这一环保理念植入碎屏险中、优化手机碎屏险的环保运作模式、建立长期且受消费者认可的环保品牌,通过串联手机碎屏险背后的服务系统,赠加消费者和手机和碎屏之间的联系,提供多触点式的环保服务,意在向更多触达用户传达的可持续环保理念。手机碎屏险也可以成为用户参与环保的桥梁。

导师评语:

技术、社会与人永远是工业设计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研究用户往往会把他们作为纯粹的研究对象,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当我们的行为与认知已经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调的时候,一种回归人性本身的设计伦理问题就更需要被再一次重视。“碎碎”作品是一次和企业进行联合尝试的命题,将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在更注重设计“高级感”的同时,将服务链路与产品设计得更具温情,它以可持续、可用性、有效性等理念重新定义了服务设计中的用户体验。

03

云豚

Cloud Dolphin

作者:陈彦铭、胡敏、张岚

导师:张煜

作品介绍:

如今社会环境面临着一定的垃圾污染,本作品基于社区中使用周期长,不便于回收的干垃圾尤其是有害垃圾不便于回收的情况展开的智能化 进行分类垃圾桶的再设计,其目的在于使城市垃圾分类更加细致,提高回收效率,加入互联网技术,通过不同路径设计实现更好的分类效能。

本作品通过加入互联网技术,线上APP与线下垃圾箱结合,优化垃圾投放结构,对垃圾分类箱进行一个更加智能化,人机化的呈现,通过智能设备结合用户情境丰富用户体验实现以APP的构架的引导流,通过线下垃圾桶加线上APP操作相结合,优化用户投递体验,完成投放方式与回收方式的优化,实现物资的有效回收处理,实现回收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宏观目标。

导师评语:

该智能垃圾桶借助智能硬件实现干垃圾中有害垃圾及部分废旧设备的计量细分回收,并结合配套的APP实现居民垃圾分类的环保积分形成垃圾分类的激励机制,用以推动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培养理性的抛弃行为。设计对增强有害垃圾回收力度,加大垃圾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能,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具有现实意义。

04

财富岛

I$LAND

作者:王紫妍、叶小艺、丁振峰

导师:武奕陈

作品介绍: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全球各大领域都在进军元宇宙。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长大幅度增长,加速了社会虚拟化的进程。人类生活中的许多体验也开始向虚拟世界迁移或进入虚实交融状态。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等新兴的虚拟现实技术,正在从内容生产、叙事结构、交互界面和系统平台等多个层面,持续重构着新的网络生态。

而针对Z世代群体——史上最分裂的一代,他们常启精值省钱模式,却为爱好与理想挥金如土;他们模糊虚实边界,却又时刻在乎真实体验;他们追求独特自我,却有着统一的文化共识;他们自认年轻未来,却也偷偷进军养生大队…财富岛I$LAND以元空间为载体,塑造下一代金融社群的全新形态,届时在社群中的互动体验将进入一个去中心化、泛在互联、现实镜像与虚实融合的物联网时代。在虚拟金融社群平台建立用户的专属金融身份,将元宇宙的视听性、交互性、持久性、沉浸性等特征发挥到极致,帮助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进行有趣共情的金融交流,建立自我认知,超越时空界限,沉浸其中,突破边界。

导师评语:

尽管还是有很多争论,但不可否认,元宇宙是将我们强行拉入虚拟时代的一针强心剂。抽象的概念与虚幻的体验本身似乎就是流行的标签,更是年轻人的社交密码。“财富岛”作为与互联网知名企业的合作项目,在已有服务型产品的市场数据基础之上,去探寻元宇宙的可能性。在注重交互形式与内容设计的同时,设计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引导年轻人具备良好的理财意识与相关知识,同时能在虚拟世界中互动。作品的体验如何,可能就像薛定谔的猫,进入财富岛的那一刻就是你所期待的。

05

诶?种子掉下来了!

EH?THE SEEDS FELL!

作者:王香盘、黄晶、胡心怡

导师:吴佩平、徐望霓

作品介绍:

随着文化消费升级,用户对沉浸式、体验式文化产品需求不断增强,沉浸式体验产品和项目受到极大欢迎。通过营造使人完全沉浸的不同感官的体验,使得参与的观众得到极致的情感体验,达到久久不能忘怀的情境体验感。而展览作为儿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我们国家针对少儿的教育将会越来越贴近生活。教育的途径与方式多种多样,设计团队进行了两个主体的沉浸式展览设计,来探索儿童教育的新方式,希望通过主体性展览的策划与设计,让儿童对生活的理解与学习有更直观的印象。童教育的窗口,沉浸式体验让展览信息与孩子们更亲近,让儿童展览活动更精彩。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种子都是什么呢?

“诶?种子掉下来了!”将展览文化空间打造成“桌面菜园”展示了食材们从种子——生长——售卖——最后搬上餐桌的旅程。希望唤起儿童减少食物损耗与浪费,倡导健康饮食,同时激发儿童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对饮食习惯重新反思。“种子”特展主要从过去到现在多个维度,创造性地呈现一个由食物设计、艺术装置、与设计构成的“种子”世界展览亮点。

导师评语: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我们国家针对少儿的教育将会越来越贴近生活。教育的途径与方式多种多样,设计团队进行了两个主体的沉浸式展览设计,来探索儿童教育的新方式,希望通过主体性展览的策划与设计,让儿童对生活的理解与学习有更直观的印象。

06

月術

Moon Magic

作者:蒋雨桐

导师:周波、傅吉清

作品介绍: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面部美容的需求也不断高涨。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购买家用美容产品已逐渐成为首选美容方式。目前我国家用面部美容产品行业,市场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占据引领地位的是以改善表面状况为首要目标的西方医疗美容方式,这种美容方式能短暂改善皮肤状态,但也有可能伴随一些副作用。对于注重身体健康状况,遵从自然养生之道的中国用户,中医理念的美容方式更符合需求。

本设计者针对中国用户需求,针对中医针灸的装饰化面部美容产品进行设计,致力于打造更自然健康、安全有效的美容方式。本产品以家庭日常美容为适用场景,通过对中医针灸的医疗方式、医疗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取其精华,结合无针针灸、无线脉冲等先进技术,对中医针灸美容进行现代化再设计,提高针灸美容产品舒适性、便捷性。本产品以产品装饰化创新设计思维,以敦煌壁画纹样为设计灵感,保留了飞天飘逸、神秘的柔美线条,还原了敦煌璀璨华丽的饰品感受,产生出充满未来而又神秘的新理念装饰化面部美容产品。

导师评语:

“月術”-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求月之圆满!传承中医精华,塑自然美颜,融敦煌之精彩,创新健康生活。在自然大健康的生活趋势下,“月術”以中医穴位针灸美容为基础,取其精华,改善当代快节奏生活。该设计呼吁对皮肤健康的关注,提供了自然、健康、有效的新v生活方式。创新的文化传承,以敦煌传统文化中的形式语义为设计灵感,打造出东方美学的韵味,又在创新科技的技术支持下完成新兴设计。该设计无论在中医养生领域或是美容护肤领域都是未有之的,其前景具有无限可能。

研究生

01

学龄前儿童露营家具产品设计丛里-COLI

作者:林秋瞿

导师:陈斗斗

作品介绍:

露营作为当下休闲生活多元化趋势下一相受欢迎的户外休闲活动。露营活动不仅为人们提供自然体验的途径,还是结合休闲、放松、娱乐等多种元素的户外休闲活动。露营活动中家具是构成自然环境下临时空间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形式的重要元素,能够串联活动中人-活动-环境。目前露营家具多为成人设计,缺乏对儿童生理、心理、审美、体验等多层次的需求的重视。

课题在自然体验趋势下进行儿童露营家具设计研究。从对儿童发展的关注出发,从从人群、场景、功能、形式、结构五个要点厘清儿童露营家具概念与范围。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需求基础上,进行儿童露营家具设计探索。学龄前儿童乐于接触自然、以游戏探索世界。在亲子露营活动中家具不仅应满足学龄前儿童基本功能使用需求,还应能够满足体验自然、自主游戏、自在休憩、寓教于乐需求的产品。丛里COL-学龄前儿童露营家具产品设计由可移动露营座椅、箱式便携桌构成。丛里COLI-学龄前儿童露营家具产品设计一方面探讨露营家具支持学龄前儿童进行自然体验、自然游戏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思考露营家具对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

导师评语:

这是一件可以载着小朋友回归自然的多功能露营装备设计。该设计集车、座、箱于一体,通过变向结构、可伸缩拉杆、轮刹车等结构设计,实现运载、坐具与桌案多功能之间的自如切换。同时,秋瞿也充分考虑多种适合露营的自然环境条件,通过沙滩轮与普通轮、坐垫的可互换设计,让孩童可以在草地上、溪水中、浅滩边尽情戏耍与休憩。这是一件有爱的设计。

02

云创·中州

IN- CULTURE

作者:韩豫

导师:王菁菁

作品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飞速提升,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当下,公民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日趋攀升。博物馆是一个地域乃至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缩影,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博物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正沿着新技术、新形式、新理念逐渐从边缘地带向核心地带迈进。“云创·中州”以微信小程序作为主要传播载体,以扩大文化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渠道为目的,以数字化方式提出河南博物院的发展设想与设计。小程序从每日推荐、文化基因探索、创意性体验互动形式、构建消费社群入手设计,希望以更加轻松化、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创新用户与文化的线上互动形式,让用户从被动文字阅读变主动体验发掘,扩大文化传播范围、增加产品趣味性,并结合衍生出的系列化文创产品以互动方式将传统文化“讲”给大众,发挥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导向作用。

正如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所说:“未来的设计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各民族自有的传统文化之上用创意不断探索文化的未来意识。”本件作品从与时相宜、与物相宜、与人相宜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探索,“活”的继承才是未来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与发展的新方向。

导师评语:

“云创·中州”是一次在新文创理念下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有益尝试。该课题经大量文献整理及充分的现场调研,将新文创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影响深入剖析,由此构建出豫博崭新的产品设计策略模型。该系列作品立足当下文化传播方式,典雅精致,意蕴深厚,既有缜密的全局构思,也有灵动的设计巧思,使人人都成为文化的参与者与传播者,无疑是一系列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

03

可调式膝关节智能康复支具

Adjustable Knee Intelligent Rehabilitation Brace

作者:赖泓宇

导师:陈斗斗

作品介绍: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大部分患者选择进行韧带重建手术,现有的医疗技术包括自体韧带组织移植重建、异体韧带组织移植重建以及自体结合异体韧带组织重建等方式,具体方案的选择需要医生根据患者伤情以及身体状况而定。

可调式膝关节智能康复支具可以在患者术后康复阶段为其膝关节提供支撑力,加强关节活动稳定性,也能够通过角度盘控制关节伸屈范围,为新移植的韧带愈合提供安全保障。可调式膝关节智能康复支具相比传统支具增加了大腿前侧的触控交互屏幕,与以往的手动调节式角度盘不同,智能支具的角度范围可根据康复周期需求直接在界面端完成设置。可调式膝关节智能康复支具除了日常模式以外,还加入了行走姿态训练模式的概念,产品内的传感器收集健患侧腿部肌肉力量等数据,通过施加被动力的形式帮助患者调节正确的行走姿态,患者可以通过触屏来完成不同模式之间的转换。与传统支具相比,可调式膝关节智能康复支具的穿戴方式更加便捷,穿戴感受更加舒适且不容易脱落。同时,患者可以在交互屏幕上查看训练数据、关节环境温度以及康复记录等信息。

导师评语:

可调式膝关节智能康复支具是泓宇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运用现有的技术手段,运用自动传感采集病患处康复过程相关数据,通过数据显示为患者提供可实现最佳康复的设备设定依据,使患者可以及时调整和设定合适的康复模式,保障患者术后的康复训练过程的合理性和效率,减少康复过程因不确定性带来的困惑和痛苦。这是一件有感而发的设计。

04

“E·Art”美育课程

作者:罗雅倩

导师:吴佩平

作品介绍:

2021年教育部将美术正式纳入中考,2022年将实现全国覆盖。在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仍存在“重技巧,轻思维”的问题,美育实践仍停留在技能培训层面。对此本作品提出“先认知,后技巧”的美育理念,从孩子的审美认知、逻辑思维、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三个维度展开美育课程用户体验设计,开发线上、线下联动的儿童美术课程服务系统。课程设计尊重儿童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规律,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孩子进行恰当的引导和培养,让孩子能够经过自己的思维情感去感受艺术、创造艺术表现,最终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积极的态度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天,并伴随其一生。

导师评语:

本次研究生毕业设计是围绕“E·Art”APP系统的分工与合作。“E·Art”是一款面向大众的美术素质教育类APP,目前包含“每日艺术、线上课程、能力测试”三个板块。雅倩同学线上课程根据我国儿童美育普遍存在的“重技巧,轻思维”的现状,结合国际美术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要求,提出“先认知,后技巧”的美育理念,结合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的k12美术课程理念。从审美认知、逻辑思维、实践创新能力三个维度,给5-12岁的儿童进行美育课程系统设计,让孩子从小接受系统科学的美术素质教育,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成为艺术家,但每个孩子都应该具备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课题研究不仅仅止于美术教育教材的设计与开发,更重要的是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了更多培养儿童正确艺术观念和审美意识的交互设计策略,增加儿童艺术学习兴趣阅读和练习的创新体验。最终设计实践包含线上和线下模块,工作量很大,最终作品完成度也非常高,是值得期待的产品。

05

“E·Art”每日艺术

作者:刘安莲

导师:吴佩平

作品介绍: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中国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强调美术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每日艺术”板块作为”E •Art “中的一部分,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解读,归纳分析目前儿童美育及用户体验相关的研究问题,然后进行定量定性的用户研究、竞品分析,确立用户画像及儿童美育类APP的用户体验需求与趋势,最终展开“E·Art”每日艺术板块的设计工作,以分年龄段解读名画的方式,打破儿童美育应试化思维,摒弃艺术技巧及绘画能力的培养模式,注重儿童艺术兴趣以及艺术审美的提升。打造互动性、探索性、成长性、分享性、游戏性的用户体验,最后展开可用性测试和用户感性测评,期待为儿童美育类APP产品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

导师评语:

本次研究生毕业设计是围绕“E·Art”APP系统的分工与合作。“E·Art”是一款面向大众的美术素质教育类APP,目前包含“每日艺术、线上课程、能力测试”三个板块。安莲同学的每日艺术围绕艺术鉴赏,每日推荐一幅艺术作品,以优美的文字解读或有趣的视频诠释了名画背后的故事,可以详细了解每个艺术品表达的内容和作者相关事迹,非常适合所有艺术爱好者学习。面向儿童用户还设置积分、探索地图、学习任务等方式,鼓励儿童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提高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儿童艺术审美、提高儿童艺术素养。设计将用户体验融入APP设计研发的每一个环节,从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策略分析入手,以用户的互动性、探索性、成长性、分享性、游戏性等用户体验创新每日艺术板块的设计与实现。设计具有非常现实的应用价值,完成度很高,期待后续推上市场的应用和反馈。

06

能力测试

“E·Art”

作者:汪子璇

导师:吴佩平

作品介绍:

教育部从2015年起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依据。为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本产品以“基石评估模型”体系为理论参考,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K12美术素质教育艺术能力评价体系。此产品作为“E·Art”公益类艺术小程序的能力测试部分,通过根据各年龄段设定的评估目标与考核标准,将创造性实践活动与批判性艺术思维融合进开放型测试任务中,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实践”四个方面,让孩子在创设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索,在交互游戏的互动中完成美术能力的测验。最终将输出的测试能力结果反馈给家长与老师,协助他们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美术素质教育,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培养。

导师评语:

本次研究生毕业设计是围绕“E·Art”APP系统的分工与合作。“E·Art”是一款面向大众的美术素质教育类APP,目前包含“每日艺术、线上课程、能力测试”三个板块。子璇同学的美术能力评估部分以“基石评估模型”体系为参考,根据各年龄段美术能力评估的目标与考核标准设置试题,设计落实义务教育《课标》要求,切实性针对性的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轨迹,让孩子达到素质美育的培养目标,为孩子后续进入高等院校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研究的产品从掌握孩子能力的基础上,更科学有针对的培养孩子的美术教育,将素质美育教育标准落实到实际的美术教学培养当中,产品在现实教育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期待后续的产品优化与市场应用。

07

溪口古镇食品类文创产品

作者:周莎莎

导师:王菁菁

作品介绍:

以溪口的文创产品为研究对象,以食品类文创产品为切入点,分析了溪口镇的地域文化特色,通过系统分析设计触点的方法对溪口镇食品类文创产品展开一系列设计实践。分别为溪口设计了四个食品类文创产品设计方案:一、“溪口食景”系列雪糕,造型造型取自溪口著名景点建筑形态演化而来,以朴素典雅的风格呈现。二、“食芬桃气”系列棒棒糖,造型取自桃花的造型。从五感体验的角度出发,在棒棒糖棍上加入了桃花香氛,用户在吃的过程中更能闻到桃花扑鼻而来的香气,创造一个感官互联的享受体验。三、“食来运转系列”糕点,针对弥勒文化所传达的和乐、慈悲、宽容且洒脱、自在的精神,结合年轻人“佛系”的生活方式,将“猜运势”与文创食品相结合,以更加生活化、多元化的方式将溪口地域文化特色传达给游客。四、民国情侣巧克力,提取民国服饰中旗袍与中山装的元素特点,制作成老少皆爱吃的巧克力甜品。同时旗袍与中山装分别可代表女性与男性,因此这款巧克力可以融入情侣旅游的场景需求,增加了社交属性,让食品类文创融入景点、融入游客们的心中。

导师评语:

民以食为天。然而,于设计,美食不仅如此,它更是某种地域文化的深刻体现。作者巧妙地以食品类文创产品为切入点,以溪口古镇为研究对象,深入调研其文化背景及现状困境,重新思考在文创产品设计的全过程中各要素的互利与互制,将系统分析及设计触点的方法运用自如,对溪口食品类文创产品进行了探索性尝试,而这也必将为后来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08

Semi成长型猫爬架

作者:林雅晶

导师:陈斗斗

工业设计考研(工业设计考研考哪些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