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考研,自然地理考研学校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地名作为人们在社会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可以从某一角度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所以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可以了解和认识当地的地理环境。本文对广东省韶关市10个县(市)1983个村名统计并将其分别归属到不同的类别,发现其中自然地理环境类村名占67.67%,故主要就自然地理环境村名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得出村名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吻合的结论。这对于根据村名研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村名;自然地理环境;韶关市
地名是人类活动作用在地理环境上的产物,地名的产生与发展与该地所处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探索地名与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对于发挥地名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地名的管理、地名的文化保护和地名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对地名来源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春秋·谷梁传》中就提出了“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的地名命名原则;东汉应劭所著的《汉书·集解音义》、《十三州志》、《地理风俗记》等对地名的语源作了大量研究。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系统地总结了地名命名的原则,这些都对我国地名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对所形成地名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深厚的人文历史背景进行了阐释。
广东省是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后来大量来源不同的汉族人进入这一地区,受自然因素以及时间因素等的影响,在广东形成了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三大方言区。所以少数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各方言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形成了广东特有地方文化。这些地方文化在广东地名中得到了反映,形成了广东特有的地名特征。司徒尚纪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进行过研究;邵宜从语言的角度进行过探讨,这些都是定性的研究,本文将通过对《广东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中所录韶关市十个县市的1983个村名的统计分类,对其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广东省韶关市各县(市)含自然地理要素的村名,可以了解韶关市各县村庄自然地理环境的状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为研究中国广大农村地域的村名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广东省韶关市的概况
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北江上游,浈、武二水交会处,西北面、北面和东北面与湖南郴州市、江西赣州市交界,东接河源市,西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惠州市。面积1.86万平方千米。被称为广东的北大门,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韶关市是粤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广东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岭南有名的重镇,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现辖三区五县: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南雄市两个县级市。韶关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夏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火成岩分布极广,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在地质历史上属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峻以及发育成各级夷平面,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自北向南三列弧形山系排列成向南突出的弧形构成粤北地貌的基本格局:北列为蔚岭、大庾岭山地,长140千米;中列为大东山、瑶岭山地,长250千米;南列为起微山、青云山山地,长270千米。其间分布两行河谷盆地,包括南雄盆地、仁化董塘盆地、坪石盆地、乐昌盆地、韶关盆地和翁源盆地。红色岩系构成的丘陵、台地分布较广,特征显著。
2 自然地理类村名的统计分析
根据常见的村名类型及韶关市各县村名的概况,将韶关市村名分为姓氏、地形、水文、建筑、植物、动物、意愿、传说、方位、经济、气象、天象、颜色、数字、形象、历史、矿产17种类型。但是也有许多村名由多种命名类型构成,为了便于统计以及避免出现重复统计的情况,本文采取避重就轻的方式,通过网络以及与当地居民交流等方式提取出该村名主要的命名类型。分类的结果也基本与韶关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相吻合。尤其明显的是地形、方位、水文、动植物类型的自然地理要素类村名占所有村名的67.67%,超过了一半。这体现了韶关市各县村名对自然地理要素的高度依赖性。
2.1 地形与村名
韶关市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夏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峡谷众多,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这在地形类村名所占的高比例中也可以看出。反映地形类型的村名用字也主要集中在坳、坪、山、塘、洞、岭、峰、墩、坑、石这10个字中。坳,指山间的平地,如石坳(乐昌市)、谷皮坳(乳源瑶族自治县)、马斯坳(仁化县)、丰田坳(始兴县)。坪,泛指山区和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如天塘坪(乐昌市)、茶山坪(翁源县)、大坪(仁化县)、坪庄(乳源瑶族自治县)。山,指地壳上升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成,一般指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高地,如烟山(乐昌市)、丰山(翁源县)、大瑶山(仁化县)、花山(始兴县)。塘,指堤岸、堤坝,如大塘(乐昌市)、曹塘(仁化县)、破塘(始兴县)、禾花塘(南雄市)、天塘(韶关市辖区)。洞,指山体上深通或深陷的部分,如畔洞(乐昌市)、利洞(翁源县)、白石洞(仁化县)、黄陂洞(始兴县)、方洞(韶关市辖区)。岭,指两侧具有陡峭的山坡,中间有明显的分水线,绵延较长的高地,如寨头岭(乐昌市)、狮子岭(翁源县)、盘子岭(仁化县)、南岭(南雄市)、瓦片岭(乳源瑶族自治县)。峰,比四周都来得高的陡峭山顶或山脊,如牛角峰(乐昌市)、大帽峰(翁源县)、上峰山(仁化县)、白峰山(乳源瑶族自治县)、独峰(始兴县)。坑,指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大坑仔(乐昌市)、老陈坑(翁源县)、田湖坑(仁化县)、乌坑(韶关市辖区)、过水坑(南雄市)。其他有关地形的字还有湾、岐、埂、滩、坳、坎、圳、丘、垇(凹)、陂等。同时也不乏有些村名中包含两种地形,如龙塘坑、官塘坑、塘梨坑、谭塘坪、塘角石等,在这里考虑到这些村子也许存在两种主要的地形,故将这类村子的地形用字分别统计到不同的地形类村名中。这不仅不会影响到统计结果,而且可以更加突出地表现出韶关市各县村名对地形的高度依赖。
从图2中可以看出,各种类型的地形村名在韶关市各县(市)地名中分布较为广泛,尤其是含有“坑”字的村名,这与韶关市岩溶地貌广布从而造成许多地方存在凹下去的情形密切相关,所以当地人多以“坑”字来给村落起名。
2.2 方位与村名
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方位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在人类认知中,最先感受到的是自身和空间环境的关系,而要定位,必须有参照物。比如说日出之向为东,日落之向为西,向阳之向为南,背阳之向为北;左为上,右为下等等,当然有时上下左右也可以指代东西南北,所以我们可以把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称为标准方位词,而像门、口、头、尾、心、内就可以称为比喻性的方位词。在村名中这种简单明了的方位词便成为了村落起名的首选,这在韶关市各县村名的类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过仅仅从村名中的方位词就判断其方位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带有比喻性方位词的村名,可能是用以形容或者暗示其所处的前后左右方位,也可能是约定俗成,不管合适与否已经被叫开了,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有时很难从村名本身去识别准确的东西南北方向。但不可否认的是方位词对村落的起名有着很大的影响(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方位村名在韶关市各县(市)地名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因为地名具有指向性与稳定性,而方位词恰具有这种特性,因此人们习惯用方位词来命名。同时方位地名也多结合地形地貌,这样更便于人们区别居住地以及识别居住地。
2.3 水文与村名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湖泊作为重要水源,大大影响了人类聚落的形成与分布,人类的祖先往往是从水边开始向离水源较远的地方居住、生活、生产的。韶关市境内河流主要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浈江为北江干流,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大小支流密布,呈羽状汇入北江,主要支流有墨江、锦江、武江、南水。新丰县部分属东江流域,由于雨量充沛,河流众多,落差大,水量、水力资源丰富,含水文类的村名占村名总数的6.96%。反映水文类型的字有潭、湖、水、溪、河、泉、洋、江、井、湾等。如上桂湖、湖子、香泉水、鱼梁水、赤水、左湖、冲下水、下洞水、古母水等。
2.4 动植物与村名
动植物反映着当地的生态环境。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动植物物种。动植物依赖一定的地理环境繁衍生息,对地理环境的稳定性要求很高。
韶关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广东省最大的再生能源基地和天然生物基因库,森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区域内植物种类起源古老、成份复杂,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高等植物有271科,1031属,2686种,其中苔藓植物206种,蕨类植物186种,裸子植物30种,被子植物2262种;脊椎动物有34目,99科,263属,443种,其中兽类86种,鸟类217种,爬行动物74种,两栖类33种,鱼类33种;非脊椎动物有3000种以上。动植物类村名一般体现与人类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动植物,如牛、羊、猴、鸡、猪、猫、马、竹、榕、松、茶、梅等。动植物类型村名占村名总数的6.09%。
3 结论
(1)一方面,村名对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所具有的稳定性和指向性使得村名得以延续。
(2)村名与自然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相吻合。所以根据村名可以推断出该村落地质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当地适合种植的植物类型和适宜养殖、生存的动物类型,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开发提供有益的依据。
由于统计的村名数量较多,且笔者对部分村落了解不足,缺乏实地考察,所以在分类的过程中难免带有一些主观因素。因为对广东省韶关市各县(市)的人文地理了解不是透彻,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故本文就村名中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以上两点结论,这对于研究广东省韶关市各县(市)的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其他地区的推广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S1期
作者:刘慧 贾文毓
选稿:何铂羽
编辑:袁云
校对:徐萍
审定:刘家瑶
责编:吴雪菲
(文章篇幅有限,具体注释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
自然地理考研(自然地理考研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