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经济学考研,理论经济学考研科目
一、
(一)
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融资方式的成本,一般认为银行贷款成本低于商业信用成本。因此,企业一般会首选银行贷款作为融资来源。根据信贷配给理论,在信贷供给紧缩时期,银行可供发放的贷款金额不足以满足融资人的需求,且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只能满足一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或者满足企业一部分融资需求,此时就出现了信贷配给现象,企业无论支付多高的利率仍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在信贷供给紧缩时,银行提供的银行贷款收紧,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渠道获得的资金下降,银行贷款不可得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从其他渠道获取资金。根据融资比较优势理论,供应商具有信息获取优势、控制力优势与财产挽回优势,能够克服银行的信息不对称,为企业提供资金。因此商业信用成为了银行贷款的替代性融资。在信贷供给扩张时,银行信贷较为充足,企业会优先使用成本较低的银行贷款,对商业信用的替代性融资需求下降,因此替代性融资动机有所减弱。
(二)
议价能力动机来源于企业日常经营中的业务往来,供应商为了保持与市场地位高的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乐于提供商业信用促进产品的销售,以便在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信贷供给宽松时期,银行信贷资金放宽,企业能够在银行体系内获得较为充裕的资金。
相应地,供应商的资金成本也较低,因此更愿意主动提供商业信用,达到维持合作关系、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在信贷供给紧缩时期,各类企业均面临资金紧张的情况,供应商的资金也并不充足,难以主动提供商业信用。由此得出,在信贷供给周期扩张时,议价能力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更大。信贷供给扩张时期相比于紧缩时期,商业信用的议价能力动机增强。
(三)
分析两种理论的逻辑,可以发现替代性融资理论和议价能力理论的观点主要存在两点不同。第一,商业信用是供给和需求两方共同作用博弈的结果,两种理论分别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进行阐释。替代性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不足时主动寻求供应商的商业信用作为替代性融资,这体现了商业信用的融资性。议价能力理论认为供应商为了促销主动提供商业信用,这体现了商业信用的经营性。
第二,商业信用相比于银行贷款是否是更加昂贵的融资方式。这一问题与第一个差异本质相同,仍然是考虑商业信用形成的供需关系。替代性融资理论认为,由于银行贷款难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企业的大量资金需求需要商业信用来满足,这样的情况下,商业信用更加紧俏,在市场供需关系中,商业信用的供给方处于强势地位,因此可能会提高价格,由此提高了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成本。
议价能力理论却认为,在企业的经营往来中,议价能力较强的买方处于强势地位,供应商为了加快销货速度、维持合作关系主动提供商业信用,对于议价能力强的买方来说,使用商业信用实际上低成本地占用了供应商资金。
结合信贷供给周期,从替代性融资动机来看,在信贷供给扩张时期,企业的银行信贷来源较为充裕,对商业信用的替代性融资需求有所下降,价格高昂的替代性融资商业信用的使用有所下降;从议价能力动机来看,在信贷供给扩张时期,供应商的资金也较为充裕,更加愿意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因此价格低廉的商业信用的使用增加;此时是商业信用成本较低的议价能力动机为主,因此总体来看商业信用的成本下降。
在信贷供给周期紧缩时,企业受到信贷配给,不得不使用商业信用作为替代性融资,此时的替代性融资动机增强,成本高的商业信用使用增加;在信贷供给紧缩时期供应商资金紧张,为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动机也减弱,成本低廉的议价能力动机作用减弱;此时是商业信用成本较高的替代性融资动机为主,因此商业信用的成本上升。在信贷供给周期扩张时,商业信用成本下降;在信贷供给周期收缩时,商业信用的成本上升。
(四)
虽然两种理论存在以上两点差异,但是两种理论也有共同点,即都认为商业信用相比于银行贷款更具有信息优势。替代性融资理论认为商业信用具有融资比较优势,供应商与客户日常业务合作较多,且在同一行业中生产经营,具有信息获取优势、控制力优势和财产挽回优势,能够高效地监控客户财务状况;
议价能力理论认为,供应商为了促进产品的销售、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会主动向议价能力强的客户提供商业信用。这说明供应商对于议价能力高的企业有把握,认为风险可控,能够自主选择经营与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进行合作,并且可以在日常的生意往来经营中,持续跟踪客户的经营状况变动,保证账款的风险不会太高。
经济学家提出了“长期互动假说”和“共同监督假说”。“长期互动假说”认为中小银行相比大型金融机构具有更强的信息优势,中小银行与企业保持长期的互动,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共同监督假说”认为银企之间的长期合作下,企业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会进行自我监督,缓解了信息不对称。
商业信用相较于银行授信在掌握企业的市场信息上存在优势。作为银行贷款的提供方,银行在发放贷款前虽然会进行较为详尽的尽职调查,并对发放贷款的风险进行评估,但是这种调查往往是短期的,而且可能会受到舞弊、造假等情况的影响,不及供应商与客户长期的合作获取的信息充分,也不及供应商对行业趋势的整体把控能力强。在企业的监督上,银行也难以获得企业经营活动实际的实时变动状况,无法随时观测企业偿债能力的变化,也难以及时对银行贷款的风险进行判断。
基于以上对两种商业信用动机理论共同点的分析,可以得出商业信用相比银行贷款具有信息优势。在信贷供给周期变化时,商业信用的动机有所变化,在信贷供给扩张时期,替代性融资动机减弱,议价能力动机增强;在信贷供给紧缩时期,替代性融资动机增强,议价能力动机减弱。
(五)
经济学者Modigliani&Miller提出的MM理论认为,在一系列的前提下,资本结构不会影响公司价值。但是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各种摩擦,实际上企业存在着最优的资本结构。通过最优资本结构的估算可以得出企业对商业信用的需求大小,而实际企业使用的商业信用与这一最优商业信用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差值即为超额商业信用。
超额商业信用的存在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来自于替代性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受到信贷配给时向供应商寻求商业信用,一种来自于议价能力理论,认为供应商主动提供商业信用促进产品销售。不管是哪一种可能,超额商业信用的存在都说明商业信用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外仍有剩余,超额商业信用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会对企业价值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得出超额商业信用提升企业价值。
在信贷供给周期变化时,超额商业信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应当也有一定的变化。在信贷供给紧缩时期,商业信用的成本提高,在此时企业仍然使用超额的商业信用,说明企业商业信用的资金成本较高,这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在信贷供给扩张时期,商业信用的成本下降,企业使用超额商业信用的成本并不高,能够向市场传递更加积极的信号。信贷供给扩张时期相比紧缩时期,超额商业信用提升公司价值的作用更强。
文/江西聚悦
理论经济学考研(理论经济学考研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