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考研论坛(华中科技大学考研论坛流体力学)

华中科技大学考研论坛,华中科技大学考研论坛流体力学
  4、需要选择收费比较合理的培训机构  在选择考研培训机构时,尽量要选择一些口碑比较好的培训机构,这不是说大公司口碑就会好,小公司口碑就会差。在选择一个机构之前,可以先问问之前的学长学姐,这个机构是不是靠谱。也可以通过一些网络渠道,比如说知乎、百度的,看看这个机构的评价怎么样,重点是看差评。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尽量多选择几家培训机构,综合分析一下这些培训机构的优缺点,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一家,其中考虑角度包括学费、口碑和课程资料等。

2020年临近17年入学的学硕毕业,武汉遇上了冠状病毒肺炎爆发流行,截至2月8日17时,师生员工累计确诊病例74例(其中,治愈出院8例,死亡1例),疑似47例。今年在疫情公开之前,华科主校区的宿舍通知18号断供热水断电,原本计划在那之后回家的同学们大多数都改签了回家的车票,原本不在疫情爆发中心汉口的华科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师生的安全,截至2018年9月30日,华科共有在校教职62852人,确诊病例仅有74人,感染率0.12%(http://xxgk.hust.edu.cn/info/1027/1613.htm)远低于武汉市的平均水平。

这三年在华科读书,深知华科是个年轻有为的超级大学,不仅体量比较大,更有同济,协和医院和梨园三个卫生部直属的附属医院,产业集团校办企业上市公司,优秀的学生创业团队,而且还有高效的行政团队,人性化的集团式管理和福利待遇,相信华科一定会平稳渡过这次疫情。

这三年在华科读书,我收获的远远超出了当初进入这所学校时候的期望。除了科研,还有武汉人豪爽实干的性格影响着我,深感华科是个充满机遇的地方。在这里,怀才不遇的情况很罕见,学生各有各的选择,各有各的机会,由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做的比较到位,导师们也普遍很尊重学生的选择,做横向课题还是纵向课题或者不做课题还是取决于自己,大多数导师都能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得很好,甚至超出学生预期。

【科研】

国家鼓励大学教授创业,武汉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教师参加创业项目,华科每年举办包括东湖论坛在内的大小会议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来学校交流,为了增加大家对学校的了解帮助人才招聘。由于这方面工作做的比较好,华科近几年引进回国的青年教师普遍科研成果非常强势,在来到学校之后也带来了国际上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准,并且促进原本存在的专业方向产生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之前听一个老师说华科的学科交叉氛围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非常好的,因此近几年可以明显看出学校的研究生发文章普遍越发越高,学生也能获得各种各样的选择机会,接触到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前沿领域。作为年轻导师的学生,我对这点深有体会,虽然网上常常爆出一些导师欺压学生的新闻。但是年轻海归有着一套非常独特的教学方式,导师对学生的提携,从做项目的每一步耐心指导,到顾全大局为学生每一步的发展制定规划,再到文章发表的一遍遍修改和解释,整个流程的耐心教导。那种细致入微的照顾,以及耐心容忍,不厌其烦地解释一个点,从不发脾气的礼貌,对学生的尊重态度,对共同成果的公平共享态度,都让我感受到做学术工作的快乐和成就。而这些在学生毕业后能够拓宽毕业生的选择范围,不论是读博还是工作或者下一步做更大跨越的尝试相比于同届的学生更有竞争优势。

【生活】

食堂的好吃便宜又便利就不多说了,这是大家公认的。有产业集团进行原材料统一采购经营的食堂,从味道到卫生程度都很让人满意,超市也是产业集团经营的教工服务中心,没什么可说的,一个字:好。当然这是大多数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必须的。但是华科的研究生并不是都在学校的,由于学校对老师开公司这块比较重视,也帮老师拉到一些政府的福利优惠,很多老师的研究生是在企业里面工作的。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不同项目之间差别比较大,我也经历过一年半的外派项目,当时我是外派到校外研究院,校外的研究院据我所知有几个比较常见的单位,比如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光谷生物城,对我来说这就相当于一年半在武汉,一年半在其他城市。外派的补贴通常由几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学校的研究生补贴,导师的研究生补贴,还有一个大头是研究院所在地的政府单位补贴,这个情况不同学生之间的区别非常大,不同地区的差别也非常大,但是普遍可以拿到一个相对比较高的酬劳,而且条件比学校的条件会好一些,学生福利也是叠加的,弹性其实挺大的。这就相当于你可以用可支配收入去周边城市旅游,武汉九省通衢位置也很方便,因此有很多机会多了解一些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我去了鄂州,黄冈,长沙,岳阳,等周边城市,还去了几次上海玩,以及在小长假的时候拼年假去芬兰,瑞典,丹麦,爱沙尼亚这几个国家

【工作】

找工作的话渠道很多,就我毕业的亲身感受来说。不是所有学生都会通过校招来找工作,比如说我。华科的校招能吸引相当多的高质量企业,事业单位,国防军工,阿里腾讯华为,有些学院允许研究生第二年出去实习,读研的时候就可以拿实习工资,有的学院没有实习传统,接触不太到外面的企业。学校会有一些校内岗位的招聘,总的来说机会还是很多的。就我同学的反馈,投的单位基本都会给面试机会,也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当然待遇差别也很大,大多数人都能拿到一个不错的工资,工资低一些的福利普遍很好。还有的学生会留在导师的公司工作,帮老师处理开公司事宜之类的。硕士期间做过合作项目的学生,比如和医院/企业合作,也能够更容易地接触到这方面的招聘机会。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身边的同学也普遍都对华科非常满意,基本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点,如果想要在国内生活发展,学校提供的资源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我来说,在这里的三年重塑了我对许多事物的认知,批判思维的产生,还有对过去想当然的事物的重新审视。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里对于男女主角的结局有一段这样的描写:“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在我看来这个描写适合于大多数世俗看来的圆满结局。

2016年的冬天,临近考研的我想的是:“如果说上天给我为人类认知进步做点什么的机会,那么我一定会做到。”但是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

2019年的冬天,临近毕业我想的是:“人没有办法知道即将发生的任何事情,也不可能有能力对下一步做长远打算。”

真实的生活是参差对照的,这三年来我时常产生一种错位感,我经常设想假如某件事情没有发生,现实会和预设产生多大偏差。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人和人之间在认知和经历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几乎没有办法复刻任何人的任何一段经历,也不可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的立场和态度。不论个人做事的初衷是什么,我们能量化的始终是不同立场利益的博弈,而不是人和人之间的区别。

首先导师和导师之间的区别之大远超我的想象,工作量甚至也很难量化对比,就性格这一点就千人千面,尽管学校对教师的工作有统一的考核标准,但是不同导师有不同情况。这几年接触过几个不同的导师和他们的学生,发现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类型的导师,不同的导师会有不同的方式经营自己的组,还会有不同的组内文化,甚至导师和导师之间的信息流通也会导致一些类似于背后中伤的事情发生。简直堪称精彩。这样的剧情多发于年轻老师群体,他们想要上升赚钱评职称,人脉关系比较热络,也相对非常活跃。

有的老板非常佛系,尤其是有些资历比较的老板为人和蔼细心体贴,这种老板除了不愿意掺和麻烦事,在这样的组里的同学们比较清闲,如果自己不给自己施加压力那这三年过的能很舒服,因为就像你影响不了老板,老板也不太想影响你,经费也是穷有穷的过法富有富的过法,但是这样的情况毕业的硕博找的工作普遍非常普通,因为没有科研合作会失去在校内扩张有效人际,对赚钱没兴趣的话也不太可能做校企合作的项目,研究生拿到文凭就毕业,可以说是中规中矩地完成了教师任务。

但也不是所有资历比较老的老板都是这样子,有的资历比较老的老板看事情地角度刁钻,其实可以想象他们本身从事了几十年科研工作,可能觉得几年时间对于博士来说并不是很关键,文章的质量更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因此对于发表物的标准要求比较高,结局就是要你憋大文章,憋不出来就无限延期。这个操作可以说是很神了,由此衍生出学生五花八门的操作,什么学生抑郁症,毕业之前去办公室大哭一场卖惨,还有佯装寻短见的操作,有的学生能憋出大文章飞黄腾达,还有的学生搞到第八年才勉强毕业也没出什么大文章。但是这样的老板通常在业界相当有话语权,因此仅仅是他的学生这个名头就足够找一个不错的工作了。真实双刃剑。这样的情况我得到的评价也是最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觉得这样的老板是真正的大牛,有质量的科研成果更能体现个人能力;有的学生觉得这种老板是神坑,他们认为自己白白消耗了许多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见仁见智了。

激进的年轻老板要更千人千面,他们的组里就像一场大戏一样精彩。学生也是什么情况都有,普遍走的比较好,堪称神操作,这个情况不同学校的学生都比较相似,通常硕士生发顶会的,发一区sci的,都是这样年轻老板的学生,其实某种程度上说那些想快点发文章发好文章的学生也确实会有一点在这种组里聚集的倾向,但是也要考虑到老板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现象很明显。这些海归老板他首先比较有趣,毕竟年纪不大,性格很有特点。有的老板说话特别难听,这种就比较考验学生心理素质了,有的学生会觉得被老师这样讲难以接受,但是有的学生还能开启精彩对喷,这种老板尽管讲话难听,却极少见到人品比较糟糕的情况,毕竟多数是真心想要提携学生。还有的老板性格比较弱气,还有的控制欲很强,他们这种科学家级别的科研工作者相对于在企业,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他们本身的性格,这是我发现跟在企业非常不同的一点,在企业工作是一个个人性格逐渐流失地过程,搞科研的老板可以说是这种个性得到了大程度的发展,实在是有趣。

初试被录取的学生在入学确定导师的时候是随机分散在这些导师组里的,并没有明确的规律,之前师兄师姐们的背景并不能定位老板的背景,而且很大程度上都他们本身的各种情况也是参差不齐的,在去之前他们对组里的真实情况的了解就像黑箱一样一无所知。甚至于同样的学生跟不同的导师读研的体验也会天差地别。运气的成分在整个过程里起到的作用超出每一个人的想象。

我记得刚刚入学的时候,有几个优秀研究生代表给学院搞入学演讲,后来我才知道那种“优秀”的帽子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仅仅了解一些同届学生的科研经历和工作经历,就可以窥见这种信息不对称,发了几篇大子刊的学生可能拿了几年做科研秘书,有些人科研能力非常强却会因为种种原因错过成果,有的人可能只是打杂挂名,靠指向性很强是策略来拿到一些荣誉。一时的成功也不是个人真正的结局,因为在这之后事情还会发展还会变化。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华中科技大学考研论坛(华中科技大学考研论坛流体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