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2007年春,本人曾经前往南京理工大学,在友人的推荐下进入兵博馆参观。
在这里,本人见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武器,看起来样式非常古老,还有典型的苏联轮架,身管尾部有一个特殊的旋转式击针系统,这个部分看起来有点像二战期间德国研制的“坦克杀手(Panzershrek)”。对此,当时本人特别发帖问过许多SC的大神,“老装甲”回答是SG-82,当时查找相应的资料,确实如此。不禁感慨,SC真是国内军事论坛当中的最高存在。15年后,找到了一篇详细介绍这种武器的文章,才知道它曲折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名称。
1945年10月,操作RPR-82火箭筒的苏军士兵。
RPR-82反坦克火箭筒被认为是苏联对二战期间德军装备的“坦克杀手”的成功回应。苏联对这种武器的研究,甚至早于德国同行,但他们取得成功却是在二战结束之后。
美国研制的M1反坦克火箭筒被士兵称为“巴祖卡”。
世界第一种反坦克火箭筒就是美国的M1“巴祖卡”,1942年开始装备美军。这种武器不仅通过《租借方案》很快就来到苏联,还被德军以战利品的方式获得。德国武器设计师根据自身先进的破甲弹技术,于1943年推出了威力更大的“洋娃娃”88mm火箭筒,随后又推出了更先进的“坦克杀手”,大概在同一时间,苏联“喷气式反坦克步枪”——重型反坦克火箭筒的最初名称——的研制工作开始,并根据自己的技术路线发展。
操作“坦克杀手”火箭筒的德军士兵。
1943年2月,苏联炮兵总局(GAU)指示苏联人民石油委员会(NKNP)的A.P.奥斯特洛夫斯基,率领课题组研制一种喷气式反坦克步枪,其战斗部为破甲弹头,用于对装甲目标进行近距离射击。第一批原型火箭筒内径96mm,采用929mm、1330mm两种长度的发射管,安装在有机械瞄准具的两脚架上。火箭弹配备带六个稳定翼的火箭发动机,破甲弹头内装填了重达510克的硝化甘油炸药,通过安装在弹尖的压电引信引爆。
事实证明,这种武器并不成功。火箭弹直射距离只有100米,平均初速82.4米/秒。而且火箭弹约有一半会中途落地,稳定性不佳。发射时,为了确保射手的安全,必须挖掘特殊的工事。发射时还会发出巨大的声音和火光,并伴随着浓烟。正如俄罗斯谚语“第一个煎饼总是会糊”,审核专家不建议苏军装备这种武器。
1943年3月,经过重大改进的火箭筒在轻武器研究靶场(NIPSVO)再次进行测试。这次火箭弹进行了改进,弹尾安装倾斜布置的火箭发动机喷嘴,采用旋转稳定方式取代了之前的尾翼稳定方式,火箭弹外形就像一枚细长的炮弹,弹体采用树脂材料制造。发射管更长,并配备机械瞄准具。尽管这个改进型火箭筒的可靠性仍然不佳,但火箭弹在飞行过程中非常稳定。
82mm火箭筒
RS-82航空火箭弹。
1943年4月,这种火箭筒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口径改为82mm,这是RS-82航空火箭弹的标准口径。这种对现有产品系列技术方案的借鉴,终于取得了初步的积极效果。9月,专门研究机构(SRI)参与了研发工作。人民委员会(SNK)的NII-3研究所负责研制新型火箭弹,而战斗部是人民单引号委员会(NKB)的NII-6研究所研制的。火箭弹的飞行速度提高了一倍以上,射程增加到300米,50米距离上的穿甲厚度达到90~100mm。
1943年,PTR-82火箭筒和RPM-82火箭弹。
除了减小火箭筒的口径之外,火箭筒的电发火装置被常规的撞击式机械点火装置取代,火箭弹配备一种特殊的引信。战斗部得到了改进,采用硝酸甘油混合炸药。火箭弹的弹体改为金属材料,装填时配备一个固定装置进行点火。火箭筒为射手和装填手配备了一个带手柄的防护盾牌,防止被火箭弹尾焰的烧伤。同时,这种武器可以由射手进行肩扛式射击。
1944年初,这种火箭筒已经可以击穿所有德国坦克的装甲,这其中就包括“虎”式重型坦克。当然“虎”式重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厚度为110mm,这种火箭筒还是无能为力。莫斯科的工厂已经进行了火箭筒及其弹药的小规模生产,1944年2月6日,根据GOKO-5098ss命令,工厂将在4月前,生产250具PTR-82反坦克火箭筒和10000枚RPM-82反坦克火箭弹。为了完成这个命令,NKNP成立了一个由奥斯特洛夫斯基领导的14人特别设计局(SKB)。
1943年,处于携行状态的PTR-82火箭筒,防护盾牌已经折叠。
1944年春,在轻武器研究靶场(NIPSVO)进行了PTR-82火箭筒的实弹测试,结论是:2-09316,82mm火箭推进式反坦克步枪,不合格。2-09317,火箭弹,不合格。现场实弹测试不合格,不推荐用于军方测试。这种火箭筒的射速不足,装填和操作不便,对操作人员防护火箭弹尾焰的防护效果差,射击精度低,穿甲效果不稳定。并建议,这种火箭筒应该安装在带轮子的架子上。
同年5月,对非旋转的火箭弹进行了测试,以确定穿甲效果差的原因。测试结果表明,火箭弹旋转运动的章动显著降低了穿甲威力。随后,SKB-36制造了非旋转式火箭弹,但是这种火箭弹飞行状态不稳定,射击精度很差,而且穿甲效果也很差。
破甲燃烧火箭弹
1944年6月,RBG-82破甲燃烧火箭弹配备了尾翼稳定器。这种新型火箭弹配备了改进后的破甲战斗部和完全不同的尾部,火箭弹飞行速度降低到176米/秒。尾部有6个尾喷口向后喷出火药燃气,八个细长的尾翼,外面还有一个圆环。
然而,这种火箭弹也没有表现出令人满意的性能。随后,火箭弹又进行了改进,采用了一个中央尾喷口和环形尾翼。这种火箭弹的实弹测试中,射击精度方面比之前的RBG-82要好。然而,这种火箭弹有一个重大缺陷:由于火药燃气过于集中,射手需要穿着特殊的防护服,在发射后护盾的玻璃会失去透明度。
南京理工大学兵博馆展出的火箭筒,严格来说是RPR-82。
在军方测试中,RPR-82火箭筒表现出一些操作中的缺点:
使用轮式枪架向前推动火箭筒很困难,因为护盾的下沿会插入地面;
当射手匍匐前进时,需要将火箭筒的尾部向前,射手的腿会卡在盾牌上;
由于火箭筒长度和宽度很大,因此不可能携带它在战壕内隐蔽行动。
夏天的选择
1945年3月,轻武器研究靶场(NIPSVO)对NKNP中央设计局改进后的RPR-82-M火箭筒,以及配套的新型RBG-82火箭弹进行测试。1945年10月12~29日,重新设计的火箭筒和火箭弹进行了公开展示,这次NKNP的武器系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正如军方在现场做出的结论一样,火箭筒和弹药“在某些性能方面优于外国军队使用的同类武器(德国“坦克杀手”和美国“巴祖卡”)”。
RPR-82火箭筒的护盾两侧可以折叠,并有弹簧保证打开的角度。
虽然射击时的后坐力会给射手带来一些不适,但并不影响射击的精度。射击精度令人满意,50米距离上,火箭弹以30°角直接击穿了“虎”式重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和150mm厚的装甲板。火箭筒的机动性显著提高,防护罩的设计充分保护了射手和弹药手免遭火箭弹尾焰的冲击和烧伤。火箭筒的重量减轻了2千克以上,设计的技术水平更加先进。
RPR-82火箭筒的护盾底部同样是可以折叠的,并有较厚的帆布相连,避免出现防护死角。
现场还测试了三种用于携带火箭弹的装具,可以携带三枚火箭弹,帆布包内横向或竖向放置火箭弹。测试表明,所有装甲样品“不符合强度、易于使用和安全携带弹药的相关要求”。另外,还有少数无法解决的问题,采用4mm厚的有机玻璃或10mm厚的普通玻璃制造的护盾窗口,在几次发射之后,就会出现坑洞、破裂或失去透明度。这样的缺陷使得RPR-82火箭筒无法继续战斗。
RPR-82火箭筒尾部的撞击式点火装置。左侧是折叠式牵引杆的安装座。
测试表明,“火箭筒和弹药的主要缺点就是(与NIPSMVO在报告中提到的那样)”随着火箭弹的温度降低,射击精度急剧下降,远距离射击中表现尤其明显”。这导致无法正确进行修正瞄准,并影响了穿甲威力。对于火箭弹而言,甚至测试了较小尺寸的冬季尾喷口,这种尾喷口确实改善了低温条件下的弹道,但不满足军方装备的要求。
1945年10月,进行机动测试的RPR-82火箭筒。士兵操作的提把可以旋转打开,但那样会很长。
尽管这种武器系统具有大量的优点,但明显的缺点无法让苏军装备RPR-82火箭筒、RBG-82火箭弹。不过,在实弹测试的报告上有一个铅笔字迹,日期为1945年11月17日。火箭筒和弹药的编号为56-G-651、57-G-651,这可能是炮兵总局(GAU)军官留下的,这是用于标示即将投入批量生产的样品编号。
轮架火箭筒
LNG-82反坦克火箭筒的草图,然而编号却是SPG-82。
二战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对这种火箭筒的改进工作又持续了几年,编号变成了LNG-82反坦克火箭筒和PG-82反坦克火箭弹。
俄罗斯某研究所展示的SPG-82火箭筒,部分资料称其为SG-82。
1947年,RPR-82的编号改为SPG-82,其基本设计没有改变,只是对细节进行完善。苏军测试这种武器的确切日期未知,但一些资料显示是1950年,当然这也有可能是该武器的更先进型号。
1947年,为了表彰SPG-82反坦克火箭筒系统的研制人员,奥斯特洛夫斯基、N.G.格里高利安、P.P.舒米洛夫(追授,1942年实弹测试牺牲)获得1946年度“斯大林二等奖金”。
SPG-82延续了RPR-82的基本设计。
1947年3月16日,下达了SPG-82即将服役的通知,并于1949年5月以命令的形式宣布。1951年,OG-82破片杀伤火箭弹加入到该武器系统,完善了弹药种类。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生产时,编号改为SG-82轮架式火箭发射筒。1944年,为RPR-82配套的破片火箭弹研制工作启动。同年3月,苏联人民委员会起草了一份生产7000枚破片火箭弹的命令草案,计划将其与反坦克火箭弹同时列装。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破片火箭弹的出现比反坦克火箭弹要晚一些。
SPG-82整体结构与RPR-82大同小异。
通过上面的介绍,您就可以知道在苏联反坦克火箭筒的研制过程中,所有的项目都在不断更改名称和编号。火箭筒先是PTR,然后是PRR,再变成LNG、SPG,投产时又变成SG,火箭弹先是RPM(反坦克),然后是RBM(破甲燃烧),最后是RBG(火箭榴弹)。同时,这些名称在SKB和NKNP这些研究所之间,并非同步进行更改,因此会出现重叠出现的情况。此外,参与研制的还有SKB-36和TsKB研究所,这让名称的问题更加复杂化。
尾部保留撞击式点火装置。
根据GKO-5098ss命令,SKB NKNP努力提高该武器系统的穿甲威力。为此,还研制了RPR-200反坦克火箭筒、RBM-200(RBG-200)火箭弹,这个武器系统的口径是200mm。该武器系统在SKB负责人A.G.纳迪拉泽的领导下,莫斯科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所(TsAGI)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
SPG-82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射管前部配备了折叠牵引杆。
同时,还有120mm反坦克火箭筒的设计项目,旋转温度的火箭弹初速为73.6~81.7米/秒。另外,由索弗罗诺夫领导的铁路人民委员会(NKPS)特别设计局(KSB),也在研制122mm火箭筒。不过,这些较大口径的反坦克火箭筒的研究只停留在原型产品阶段。
结语
15年前,本人在南京理工大学拍到了这个奇怪的武器,现在可以确定它就是RPR-82。
最近在翻一些苏联武器的资料,突然发现SPG-82的图纸。从多个网站相互矛盾的资料中拼凑出,苏联二战期间反坦克火箭筒的研制过程,可能是现在相对准确的内容。也许过段时间,随着更多内容的发现,还会有完善和补充。
苏联火箭筒型号和性能对比。
从南京理工大学的RPR-82,也可以知道,建国初期苏联给予新中国的帮助,不仅仅局限于出口武器、援助工业化项目,还有大量的专家来到高等院校,带来了他们先进知识和经验,以及当时还处于先进阶段的研究项目。否则,这种苏联军队并没有装备的武器,是不会出现在中国大学中的。
谨以此文,纪念逝去的SC和那一段青春。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