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来源:封面新闻

过去十年,是西南医科大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近日,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接受记者采访,讲述该校如何找准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推进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西南医科大学实现了哪些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

廖斌:这十年,我校的发展成效显著,今天我简述三个方面的成绩,一是学校成功升格为医科大学。2015年,学校成功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学校办学水平、区域影响力也逐步提升。

二是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10月,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临床医学获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实现博士点零的突破,为四川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和健康四川、健康西南、落实四川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均衡布局、可及性贡献力量。

三是学校及三附院总规建设基本完成。学校新校区3P项目、附属医院忠山院区内科大楼、门急诊大楼、康健中心院区(一期)、附属中医医院传承创新大楼、附属口腔医院新院区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及三个附属医院总体规划建设基本完成。

这十年的发展,西南医科大学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硬件支撑和软件条件。

记者:“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您刚提到,十年间贵校办学层次取得了新突破,请您介绍下,贵校如何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廖斌:我校以两次党代会绘制的宏伟蓝图为牵引,接续推进“125”“136”发展战略,找准了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不断推动学校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是坚持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学校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教育引导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建好建强干部队伍,以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引领学校事业蓬勃发展。落实“四个服务”,不断强化师资、夯实基础,深化改革、完善治理,持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遵循“坚守、创新、协同”理念,探索创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育人功能,使传统思政课程展现新活力,专业课程散发人文情怀;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全员协同、多阶递进、十育联动”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近年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2017年,学校获批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高校。

三是引培高层次人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坚持党管人才,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人才团队建设工程”“人才培育工程”,以柔性引智和全职引进相结合广纳贤才,为学校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学校现有(含直属附属医院)医教员工8800余人,有专任教师132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570人、博士学位631人;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100余人;有省级及以上称号的人才700余人次,留学归国人才200余人,外籍教师22人,“人才聚集”效应初步凸显。

四是整合资源协同发展,与城市共荣共生。我校坚持与城市共生共荣、同频共振谋发展,与泸州市不断加强校地合作、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省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约32亿元,泸州市委、市政府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0亿元,为学校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作为医学类高等院校,贵校如何彰显学校的责任与担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廖斌: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教育医疗优势不断迸发,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并积极反哺社会。

一是精准培育,引导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发展。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各级各类专门人才19万余人。学校与附属医院主要承担了本硕博人才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市州县专科医师培训、深度贫困县骨干医师培训、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培训等,各项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为市州县医疗机构输送了大量医学人才,壮大了医疗卫生队伍,为区域医疗和基层医疗水平的发展贡献了西南医大之力。

二是坚守医者初心,勇担健康使命。学校5所直属附属医院承担了川渝滇黔结合区域4000多万人的医疗服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重大抢险救灾任务、援外医疗等方面,展现西南医科大学的责任与担当。在抗震救灾中,学校师生勇担责任,积极参与“9·16”泸县地震、“9·5”泸定地震等医疗救治工作。

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校不断加强校地、校企、校院合作,融合共生、双向奔赴。学校与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成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及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项目)超过300个。学校打造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等成果转化平台,联通“政、产、学、研、用”各环节,2018年建成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四是发挥专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人才、医疗等优势,接续推进昭觉、普格、古蔺、叙永等6个县(市)以及8个行政村的定点帮扶工作,助推当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全面振兴。2021年,学校获得全省教育脱贫攻坚专项奖励、社会扶贫突出贡献奖。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措施。

一是赓续红色基因,培根铸魂育人。我校建校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传承着红色基因和优秀的医学教育基因。在人才培养中,积极开展“忠山·培根行动”“忠山·铸魂行动”“忠山·润心行动”三大行动,并实施文化繁荣工程、打造“六馆合一”文化馆群等,形成具有忠山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浸润引导学生厚植爱国荣校之情怀,引导学生实践报国济世之行动。

二是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通过“五育并举”全过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全链条实施学生“三基”及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践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学理念。

比如说,我们的医学类学生实施在第一、二、三学年暑假分别深入社区医院、县域医院、大型综合性医院等开展不同层次的临床实践,了解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框架和科室职责,参与常规医疗活动,在实践中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尊重患者、善于沟通,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记者:新时代新征程,贵校将如何推进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

廖斌:我校党委将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与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凸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成效,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升校园文明程度,争创全国文明校园。同时,要纵深推进破“五唯”的教育评价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构建新时代具有西南医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围绕学科建设,加强人才汇聚和科技创新。立足高等医学教育、卫生健康事业两大优势领域,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对标建设,以服务重大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四个面向”开展科技创新,使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三是围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围绕优质医疗扩容、均衡化布局、增加可及性,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加快医疗卫生领域“国产化”和“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切实担负起医科大学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责任,为推进市校共建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救治第三极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

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