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考研(济南大学考研分数线)

济南大学考研,济南大学考研分数线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姜申涛 通讯员 闫勇 朱玉燕 报道

12月13至14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第18届CCF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简称CCF HPC China 2022)在线上举办。作为高性能计算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三大盛会之一,这已是第二次由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以下简称“济南超算”)协办。那么,如此重要的大会缘何能频频“牵手”济南超算?

齐鲁工业大学计算学部主任吴晓明向我们介绍,“济南超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坚持‘四个面向’,在新基建数据底座建设、卡脖子技术和公共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近5年,济南超算承担省重大科技项目、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纵向项目16项,承担横向合同26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专利奖1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2021年度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1项,申请专利72项,授权专利2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78项。

构建国产、通用超级计算平台生态,夯实新基建坚实的数据底座

超级计算平台作为提供对外服务和支撑面向行业应用的超算生态平台,满足高性能、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应用,由四大计算集群构成,即高性能计算集群、智能计算集群、云计算集群和专用集群,逐步形成了新的技术生态和创新平台载体。国产超级计算机建设方面,济南超算先后建设三台核心器件完全自主可控的神威系列国产超级计算机,整体指标国际领先。2022年,神威·蓝光Ⅱ面世,占地面积缩减至原来的1/3,计算能力比神威·蓝光提升14倍。异构超级计算机建设方面,2021年建设完成第三代“山河”通用超级计算平台,综合算力处于国际前列。在德国汉堡举行的国际超算组织2022高性能计算大会上,“山河”一举登顶针对10节点存储系统性能进行排名的IO500榜单,且大幅刷新了该榜单历史最好成绩。

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生态平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济南超算聚焦自主可控超算应用生态和超算互联网建设,创新突破行业“卡脖子”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500公里级长距IB(即无限宽带技术)网络互联,500公里传输往返时延仅5.6毫秒,并基于该技术建立国内首个跨地域济南—青岛超算互联网试验网,主导建设覆盖全省16地市的“山东算网”,积极接入“中国算力网”。同时,济南超算研制国产化电磁工业软件,首次实现电磁高阶矩量法的千万核量级和电磁有限元算法的百万核量级高效并行计算,并行效率保持在30%以上,建成首个国产高性能电磁工业软件超算云平台,攻克超大规模电磁计算“卡脖子”问题,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构建海南遥感大数据平台,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学实训工作;共建“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济南分中心”,完成了武汉大学遥感数据产品的编译部署工作;牵头组建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超算云中心,建设了国家空气质量统计预报平台,开展精细化城市空气质量预报;研建国内首个基于超算的海域级分布式海洋数据质控与智能处理平台,建立了海洋数据闭环智能处理体系,这一创新举措开创了海洋数据“云边端”协同质控和处理的新模式,全面提升了海洋数据有效性和智能处理水平。

引育培育多层级的创新型人才梯队,搭建科技创新的人才载体

“计算机的迭代速度太快了,我们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才来担任决策者、适应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吴晓明感到,超算领域还需加强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

创新举措,探索全方位的柔性引才机制。先后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计算所、中国地质大学、华为等单位联合构建创新中心,通过人才聘请、项目聘请、兼职客座教授、自身培养等多种方式开展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柔性的引才机制,进一步壮大了团队力量,引领新发展。

构建生态,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团队。依托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科教融合优势,以及济南超级计算技术研究院的新型研发机构优势,构建了深层次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下的济南超算人才生态。当前,面向科技创新的院士、专家、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00余人,高层次工程化人才近300人,打造了高性能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团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山东省十强产业、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化实现,先后承接国家发改委智慧海洋工程、生态环保超算云中心、工信部工业互联网等国家、地方级重大研究课题,持续驱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高质量健康发展。

济南大学考研(济南大学考研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