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考研(建筑考研考哪些科目)

建筑考研,建筑考研考哪些科目

前段时间参加活动,遇到了朋友钦哥。他说起他的侄女小W,今年从英国留学回来,建筑学专业,想来上海发展。他想听听我的建议,选择哪个方向,并看看是否有机会推荐。

钦哥把简历发来,还附了一本作品集。在我看来,这是一份相当优秀的履历:985“建筑老四校”本科,谢菲尔德硕士。实习期的经历也很饱满,还有作品入围了上海静安愚园商圈某广场的方案征集。

但就是这样一份简历,却让我有些犯了难:是进国有大院走技术路线,还是进“地产大厂”走“管培”路线呢?

虽说职场不会一成不变,但迈向职场的第一步,确实要审慎。不管怎样,“应届毕业生”这个身份,还是非常重要的。

思来想去,我把自己曾经写过的一篇关于如何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文章转给钦哥,供小W参考。

小W很快有了回复,这个问题上,她的立场很坚定,要去设计院,就是喜欢设计,喜欢做具体项目的过程。

既然大方向选定,那下一步就知道如何进行了。

不好进的国有大院


我先把电话打给大学同学磊子,因为他们院作为最早的一批“综合甲级”院,已实现“设计+工程”双百亿,符合我“国有大院”概念的定位。

磊子听完我的介绍,表示这份履历是可以的。只是他觉得,他们院业务领域主要是市政工程,民用建筑只是一个比较小的部门,多为市政工程配套。这对于小W这样专业背景的职场新人,前景有限,是不是不大利于成长?

磊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他们更倾向于男生,这个不是歧视问题,是为了可以应对频繁地出差。工程现场的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

末了,磊子建议说,你可以先去问问八哥,看看他们那里是否有机会。毕竟他们是老牌建筑大院了,建筑新人在那里的成长性会好于我们。

八哥是我大学的另外一位同学,供职于某设计集团的规划设计院。他看了简历后一声叹息说,条件不错,建筑专业也正是他们需要的。只是他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人满为患。

去年底到今年初,总院给他们分院几乎加了一倍的人!他现在最头疼的是,如何在现有的办公楼内挖潜,以便安排更多的工位。

我问,人丁兴旺兵强马壮的不好吗?

八哥说,没有那么简单啊,每增加一个人头,就增加一份KPI考核指标。这两年设计市场都杀红了眼,去年完成指标都颇费周章,结果今年指标直接翻倍了。人安顿下来后,他就该为产值犯愁啦。

我又问,人员是否有优胜劣汰更替的机会?

他说,这个也比较难,其实这两年,他们院已经改变以往非“名校硕士”不录的标准。但是来应聘的人,“985+藤校”不在少数,跳槽来的也大多有职业资格证书做护身符。

八哥说的这个情况没错,这些年都在说房地产行业职场内卷严重,其实学历方面最先卷起来的就是设计院。

随后我又联系了另一位朋友,同样也是机缘不巧,没能推荐过去。

直到我联系了S君,此事才有了实质性进展。

S君非常爽快地表示可以推荐,只不过他身处结构所,小W的简历他要推给建筑所的负责人D总,看看建筑所那边是否需要加人。

沟通中,S君大致说了一下他们的情况,认为这个平台适合小W成长,而且他们团队氛围和业绩都很好。

其实S君跟八哥同属一个集团公司,我原本以为在人力方面的情况和节奏会比较类似,目前都是人员充足的状态。毕竟已经过了毕业招聘季了。

半天之后,得到D总回复,条件可以,方便时面试一下。而且她还很细心地表示,疫情防控期间,如果人在外地,就不用跑来跑去了,可以网上面试。

于是S君牵线,不到一周就进行了网上面试。D总也很快给了结果,表示可以录用,并希望能尽快到岗。

本以为这件事就此算是有了结果,没想到,小W面试后却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


小W似乎对进这家国有大院意愿不强烈,一个原因是D总给她描述的工作内容与她的设想不一致。再有一个原因是,这段时间经同学介绍,她同时也在与上海一家大型民营设计院接触,并对那里的工作内容更有兴趣。

小W接洽的这家民营设计院我是熟悉的,除了有朋友在那里工作,工作中也曾经有两三个项目与他们接触。本来这个去向,也在我推荐的选项里,只是排序靠后一些。

没有否定他们的意思,上海几个民营设计大院,随着过去十几年房地产市场的狼奔豕突,也是做的风生水起,变得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他们凭借灵敏的市场嗅觉,身处红海,反应机制灵活,早早地适应了地产“高周转”的打法和节奏,赚得盆满钵满。在我看来,他们内卷有力,是剧场里坐在前排,却又第一批站起来看戏的人。

我没有选择优先推荐,是对他们工作的强度有点儿忌惮。而且入职者最好尽快达到高阶管理者位置,或者成为不可替代的技术大牛,否则很快会被后浪们拍倒在沙滩上。拼体力,怎么会是年轻人的对手?

相比之下,国有大院的节奏没那么快。加班加点当然有,但还不至于过于凶狠,可以多给自己留点儿空间。

我倾向于国有大院,还在于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一些重大工程。比如S君所在的集团公司,基本上把本市百分之七八十的重大工程都承包了。S君给我发来他们近几年作品的汇编,这些承载着这个城市独一无二信息的工程,可以开阔眼界,大幅提升专业能力,完成履历溢价。

S君还特意发来一张集体照片,是最近他们参与上海某地方设计规范修编的启动仪式,他们的“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院长坐在前排。能经常接触到这样级别的大师,让你有对标追赶的人,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我曾有幸在一位工程前辈身边工作了三年半,他处理疑难问题时的游刃有余举重若轻,会让你获益匪浅如沐春风,那种感觉真的美好。

当然,这些都是见仁见智的话题,跟个人的志趣取向关系很大,无法精确分出尺短寸长。从小W的作品集中看,她比较喜欢参与一些商业综合体项目的规划设计,那她现在做出的选择,应该是这家设计院深耕的领域更能吸引她吧。

职场没有绝对的“宽门”


钦哥找到我的意思是清楚的,就是希望从我这个“过来人”这里,寻找到一些职场“窍门”给到小W,免得进入职业“窄门”,走了职场“弯路”。

职业的“窄门”往往意味着反共识,需要付出更辛苦的努力;而职场“弯路”在没有多少试错的空间的当下,也是少走为妙。

在我以往观念里面,小W的“阳光大道”,应该是去国有大院。因为我始终有一执念,认为设计院比其他建筑相关领域,更能匹配八年的建筑设计专业训练,才会更好地实现专业链接和延展。

当然我也看到,这些年来地产公司的“管培生”,也如同“当红炸子鸡”般的存在。进入有成熟管培体系的房企,也是有着不错的发展路径。

这里无关优劣之分。因为建筑设计这个专业,无论是走向哪个岗位,都不能简单地将技术与管理简单对立起来,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有人说,选择技术路线出身的人,如果将来转型管理,恐怕不能胜任繁重的管理协调工作,不能适应角色转换。

我不是很认同这个观点,因为管理协调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范畴,甚至跟学历、专业关联性都不大。我们的教育体系,“学而优则仕”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所以是选择潜心设计,还是更喜欢综合管理,不同的发展规划,是要与个人的性格志趣相契合的。

至于国有大院和民营设计院之间,虽然在我这种过来人看来前者是“宽门”,然而小W却偏偏看重后者。

现在想来,已经工作多年的我们,极有可能不自觉地会把一些职场焦虑夹杂其中了。总是想着一步到位,谋得“钱多活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职位——虽然国有大院设计也不是这样岗位——于是在选择上难免会趋稳、偏保守。

这次不成功的入职推荐,多少让我有点儿遗憾。但我完全理解小W的选择,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回想自己在工程技术上一路走来,几次辗转,虽然路标到处都有,但方向还是得自己选。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施恩教授提出过一个“职业锚”概念: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他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

我的理解,就是要最大程度地遵从自己内心真实想法,方能更为持久地保持热爱。而唯有热爱,方可抵岁月漫长。

点击了解详情↓


建筑考研(建筑考研考哪些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