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综合管廊是什么,地下综合管廊是什么?特点有哪些?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珍
雄安新区某片区地下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施工中。(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塔吊林立,车水马龙……春日的雄安,一切都透着拔节生长的活力。
这是一座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特殊使命的未来之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战略构想,以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为重要突破口,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2017年春,一个新的“春天的故事”开始。从“一张白纸”着墨,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步规划建设……6年后的今日,雄安这座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之城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雏形初显。
近日,记者来到雄安新区,探访藏身地下的“城市大动脉”。
理念创新,深植地下一座城电力、燃气等各种管线住进“集体宿舍”
宽窄有度的街道,环境优美、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安置小区……记者行走在雄安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容东片区,一幅宜居宜业的城市图景扑面而来,满眼都是新气象。
与其他城市路面井盖密布、空中线缆交错不同,这里是另一番景象:街头不见井盖、抬头没有电线。
而这一场景,在黄骥的脑海中已憧憬多年:“其中奥秘,在地下。”
黄骥,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北方公司副总经理。
2019年初,他怀揣梦想踏上雄安这片热土,投身于该公司雄安新区首个管廊项目——容东片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担任该项目总工程师。
“地下之城,是雄安的建设创举。”黄骥告诉记者,雄安新区有“三座城”,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其中,地下综合管廊是地下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了解到,地下综合管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让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住进“集体宿舍”,同时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被形象地称为“城市大动脉”“地下生命线”,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等“城市病”,不仅让市容市貌更美观、更安全,也可以减少路面翻修的频率和费用。
地下综合管廊体现的是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之新。雄安新区从规划建设之初便提出了先地下、后地上的理念。
作为一位有着十多年城市地下管廊建设经验的专业人士,黄骥几乎见证了我国地下管廊建设的发展历程。数年前,他参与建设的珠海横琴市政基础设施管廊项目,是国内已建成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施工最复杂、纳入管线种类最多、智能化控制最高、服务最广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为国内综合管廊建设树立了标杆,并获得国内首个综合管廊鲁班奖和第十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即便如此,参与雄安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仍令他心潮澎湃:“建设规模大,纳入的管线种类多,智能化运维程度也高。”
据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雄安新区共规划“干线和支线”两级综合管廊380公里,已新建管廊136公里。
先进的设计理念,齐备的管廊功能,雄安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为雄安这座千年之城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雄安这座未来之城提供了无限可能。
地下综合管廊坚持“系统网格化、空间弹性化、运行智能化”,将有效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水平,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智慧建造,托举智慧新城建立起全专业、全生命周期的线上管控体系
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乘车从容东片区综合管廊物流通道入口进入,仿佛置身于一座“地下迷宫”,管廊通道纵横交错又相互联通。这是雄安新区最早投入运营的地下综合管廊。
记者了解到,容东片区的综合管廊分上下两层,总高约10米。上层是物流通道,能跑车。下层则是水、电、气、暖、网等各类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管线的“集体宿舍”。
双层管廊截面示意图。(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下车后,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沿步梯进入各类管线的“集体宿舍”。“这里的综合管廊断面分为两舱至六舱不等,不同类型的管线‘住’在不同的‘房间’,比如综合舱纳入给水、再生水、通信等管线,电力舱纳入电力线缆,能源舱纳入供热管道,燃气舱纳入天然气管线……”工作人员一边走一边介绍。
记者看到,不同舱室大小不同,管道、线路、智能设备等有序分布其间,其布局也为远期扩容预留了充足空间。
超前的设计,给项目施工带来巨大挑战。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这给雄安新区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关施工人员介绍,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施工工序繁琐,从基坑支护及开挖,到结构施工、基坑回填,再到管线及排管施工、路基填筑、路面摊铺……“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偏差。”
而容东片区独特的“物流通道+管廊”双层结构,让项目施工更难。“基坑局部深度超过20米,短时间内要挖运130多万方土,相当于1.7万多个标准集装箱。”虽已时隔数年,黄骥对这些数据仍然记忆深刻,他告诉记者,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大体量土方的挖运,如何高效调配深大基坑的施工物料等,都是他们要逐个攻破的难题。
怎么办?他们用智慧建造托举起这座智慧新城。
人工智能、5G传输、BIM(建筑信息建模)技术……诸多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被应用于容东片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施工。
“我们创新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几何BIM技术,通过无人机高清拍摄,快速识别各点位标高数据,在后台自动生成数据模型,精准计算出了土方量等,为精准快速施工提供重要支撑。”黄骥告诉记者,他们利用这些前沿技术科学确定了最佳土方开挖方案、合理划分现场作业段,最终节省了1个月工期。
运维人员通过视屏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地下综合管廊运营情况。(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 供图)
黄骥打开电脑,登录二十冶自主研发的工程管控平台,地下管廊横断面、复杂点位信息、走线位置……每一个数据、每一道工序,均一目了然。
“这就是通过BIM技术在电脑上呈现出的项目效果图。”黄骥告诉记者,从规划、设计、施工到后期运维,他们建立起全专业、全生命周期的线上管控体系,真正实现了全过程数字化建造,“雄安有座‘云上城’,我们的施工项目也有个‘云上项目’。”在施工阶段,他们将BIM技术应用到项目各个环节,包括工序模拟、场地布置策划、三维图纸会审、防管线碰撞设计、复杂节点模型可视化交底,等等。
基于BIM平台的深度融合,他们还实现了视频监控、扬尘监测、APP无纸化办公等,足不出户,通过移动端和客户端就能全面掌握施工现场信息。
人机融合,守护好城市生命线实时监测地下综合管廊“心跳”
“氧气浓度正常、二氧化碳浓度正常……”3月29日下午,雄安新区容西片区大水路地下综合管廊,一次常规的人工巡检正在进行。
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容西片区运维负责人万力,手持气体检测仪,对综合管廊中的气体成分及浓度等进行检测。经与地下综合管廊中的环境监测设备作对比,最终确认管廊内环境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正常。
当天下午,万力和两名同事对这一区域管廊所有舱室的主体结构、管线设施以及视频监控系统、环境监测系统、通信系统、通风系统等,进行了细致巡检。
“这段地下管廊约有三公里,四个舱室,相当于走了四个三公里,总共有十来公里。”万力点开手机,记者看到他当天的步数已经超过两万步。
对于地下综合管廊的守护者而言,这是常态。
据万力介绍,容西片区地下综合管廊去年9月投运,投运里程12.7公里,而他们整个运维团队仅有22人,既要负责入廊人员的审核管理,又要负责入廊作业管理、检修应急管理,还要负责管廊的实时监测及巡检。
在运维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及时感知地下管线的异常,又如何在风险发生时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切实守护好城市生命线的安全?
万力用“人机融合”四个字来概括,即人工巡检与信息化智慧化监测紧密配合。
运维人员在地下综合管廊进行巡检。(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 供图)
在容东片区地下综合管廊,记者看到,管廊墙壁和廊顶上遍布摄像头、传感器,有的用于监测管廊主体结构沉降情况,有的用于监测管廊内的氧气含量……
在容西片区地下综合管廊,这些智慧监测设备同样一应俱全。“每10米布置一个可燃气体探测器,每100米布置一部光纤电话,每200米布置一组高清摄像头、一组氧气和温湿度传感器……”万力如数家珍,“这些感知设备覆盖燃气舱、能源舱、综合舱、电力舱等所有风险点,如同一个‘哨兵’,不断地进行自动监测。”
记者了解到,这是国内首次建设覆盖综合管廊的物联网感知体系,同时搭建管廊智慧运维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舱内传感设备与监控中心互联,实现24小时实时、全方位监测地下综合管廊的“心跳”。
设备自动采集数据,实时反馈至监控中心智慧运维平台,自动分析生成预警数据并报警……智慧运维,让安全更有保障。
李亚南,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容西片区地下综合管廊监控人员,他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视屏监控系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精准调出预警问题区域,及时准确分析问题,快速启动应急响应预案,高效快捷消除事故隐患。
“一张图可管全网。”李亚南介绍,片区管廊各舱室的情况都在他们的实时监控之下,“通过智慧运维平台,只需要数人就可以完成对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管廊的智慧运维,节省的人力成本极其可观。”
人工巡检,为城市生命线的安全上“双保险”。
万力告诉记者,依据人工巡检计划,他们每周可对容西片区投运的12.7公里综合管廊进行一次全覆盖巡检,特殊情况下还会增加巡检频次,如遇突发情况,应急人员根据应急处置方案进行现场处置。不仅如此,运维人员还会定期与入廊管线单位共同对入廊管线及附属设备进行安全风险管理。
“如果个别传感器损坏或失灵,无法采集数据,那就会产生监测盲区,这就需要人工巡检及时发现并更换、维修,而这也恰恰是咱们进行人工巡检的意义所在。”万力表示,人机融合,他们全力守护城市生命线。
地下综合管廊是什么(地下综合管廊是什么?特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