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考研(产品设计考研学校推荐)

产品设计考研,产品设计考研学校推荐

你有没有那么一刻,对着洗手间的水龙头,大声抱怨:“为什么不出水?怎么没反应?”

我想这情形十之八九都遇见过,甚至还能列上人类共通问题之一。

一个感应水龙头的问题,难道不好解决吗?不就是手往前一凑,冬天出热水、夏天出凉水的事吗?

这样想就太过简单了,设计产品的初衷确实是解决问题,但也很可能最终制造出另一个问题。就拿感应水龙头来说吧,其中考虑的问题非常复杂,《设计心理学》这本书里就足足写了三个页面来讨论。总之,把我看晕乎了。

设计心理学是哪个心理学?

了解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心理学的几大主要学科,比如认知心理学。那设计心理学是个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了解下作者诺曼。

作者唐纳德·A·诺曼是一位认知心理学家,对于人类认知模式、行为模式十分在行。他是认知科学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研究课题集中在记忆、注意和学习等方面,以及人类的活动与工作,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机制的作用。这些研究对分析人们的失误、正确地进行机械设计以提高人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来,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产品设计的人性化及可用性(Usability) 。(以上摘自百度)

所以设计心理学,其实是他在研究人类认知与产品设计互动中的成果。更通俗点,设计心理学其实是影响设计的一些心理规律。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耳提面命地告诉设计者:一定要注意普遍的心理规律。其实我觉得作者只差掐着设计者的脖子吼:赶紧给我看这书!

本书开篇作者就吐槽了一堆的产品:不好用、用不来,让人摸不着头脑。是设计师傻吗?不是,设计师想解决问题,只是忘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相互理解就成了一个莫大的鸿沟。

产品不好用,最大的问题是设计师假设了用户能够理解设计师的想法。第二大问题是产品的外观信息上无法给用户足够的提示去操作、或者误导了用户的操作。最终,解决问题的产品成了“鸡肋”。这些问题要是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如何表达,传递信息

心理模式

信息传递的两方如果是计算机,那么信息传输不存在偏差问题,因为它们有统一的逻辑语言。问题如果是两个人,即便使用同种语言,仍然存在偏差。这里涉及心理模式的问题。

所谓心理模式,作者给出的定义是人们的常识,这些常识是人们从日常观察中得到的解释。人类的思考本质是解释事务,并以此解释来解决问题。

每一个人的心理模式与其受到的教育、生长环境、社会文化相关,因而千差万别。在这些不同之处,我们仍然能发现一些共同性。如果基于这些共同性去设计产品,那么问题产品就会少很多,毕竟是符合大部分人常识理解的。所以说以用户为中心这句话不是空话,是大实话。

换而言之,设计师的心理模式如何能和用户的心理模式匹配上,一个好的产品就成功了一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事先做调研,摸清楚用户到底怎么想的。

产品可视化

我们不能排除的一个极端情况就是设计师的心理模式无法和用户匹配,然而产品具有划时代意义,那又怎么办?

——增强产品可视化界面。

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可视化信息能提供许多信息给到用户。

  1. 操作提示
  2. 显而易见的操作步骤
  3. 操作之后的反馈

由此,能判断可视化的界面实际是设计师心理模式的表达媒介。一款清晰的可视化界面能让用户一目了然,瞬间就理解了产品功用。这效果约等于用户瞬间理解设计师意图。

再次得重申,设计可视化界时一定要考虑用户的心理模式,这代表普遍常识:不要和常识作对。常识是一种类标准化的共识,要是与它相悖,结果一定不是批评用户不懂设计,而是嘲讽设计师缺乏常识。

这方面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金蝶云系统。在公司引进后,我和同事踩了无数的坑才勉强学会用它。然而它的反人性设计直接给日常工作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停地补救由此造成的问题。例如在一条采购条目里,理论上收货环节和入库环节应当相互关联,不存在脱节的可能性。然而金蝶云中这两个模块不仅独立,还能相互脱离。所以不收货直接入库成为可能?变戏法进去的?(省去一万字对系统设计师的亲切问候)

简化任务,增加容错率

即使产品可视化作为传播媒介,让设计师和用户通过它来沟通,我们依旧要警惕不要把产品操作任务设计得过于复杂。

人类瞬时记忆模块也就5±2个左右,要是操作任务过于复杂,意味着记忆负担,更意味着出错的可能。出错时,让人承认是自己的问题恐怕不现实,人性如此。人们的归因谬误时常把自己的问题归因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因于他们自身性格。(本书中作者明确指出了这点。)

除了人脑记不住超量的内容,还有的可能是前后信息的干扰、习惯性的动作等等下意识的错误。作者专门为出错这个事情写了一篇章,区分失误和错误。失误是无意识的,错误是下意识的。

怎么通过设计降低出错的概率?在操作环节中增加强迫性功能。比如不熄火开车门下车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设置不熄火不能开门,就能防止这样的情形出现。这样的设置要注意两点。

一是不便性一定要低,毕竟是为了防止出错设置,增加了操作负担,所以负面影响要低。要是负面影响高了,用户就考虑换个产品了。

二是要警惕人们产生破坏冲动。比如国外公交车站设立玻璃墙,是为了美观醒目。但是这东西却引发了破坏欲——被打碎了。换一块碎一块,直到换成了铁皮的。换上没多久变成了花铁皮——街边涂鸦上线。

设计,多方位思考

《设计心理学》说的设计产品这件事情,但其实设计远远不止产品这一件事情。设计一个活动,设计一个海报,设计一个课程,设计一个流程,总之设计的定义远比作者提到的广泛。自然作者提到一系列设计环节套用在其他设计中,是完全可行的。

比如设计一个公司活动,就要匹配自己想到的活动和员工期待的活动。而不是一味觉得自己组织了,都得说好……甚至运营一个公司也需要有设计思维。

最后,一本好书,不应当局限在其领域中,而应被阅读者开发出更多适用情形。《设计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错过就可惜了。

【文/云玖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声明:玖弋阁 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玖弋阁,分享自我成长心得,与您一同在世界中探索

产品设计考研(产品设计考研学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