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习资料,考研资料在哪买比较好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期末复习资料汇总,记得收藏。
一些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还感觉无从下手,失分严重。这里分享的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大汇总,可以帮助孩子系统答题,从容拿分。赶紧转给学生收藏起来吧!
第一部分 记叙文
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时间的先后6.地点变换线索
找出其线索的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三、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1、2、3、4、5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5、1、2、3、4、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1、2、X、3、4、5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4.补叙:在叙述的结尾,补充交代与前面情节相关的内容。1、2、3、4、5、X
四、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我”;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第三人称:”他”或”他们”, 作用: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让人觉得客观、可信。第二人称:以“你”来讲述或者抒情议论。(在诗歌和讲演中较多)作用:面对面地倾诉会更亲切自然;或者面对面地斥责语气会显得更加强烈。
五、人物的描写方法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方法)侧面描写:以环境渲染烘托;以他人来衬托;他人的反应来衬托 (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 描写人物容貌、衣着,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2.神态描写(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处境、……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3.语言描写: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5.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六、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背景(指自然状况),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或衬托人物……的形象、预示人物的……命运、为下文……作铺垫。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
七、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运用代入法)。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八、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1.结构方面: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伏笔、承上启下、线索、照应前文、点题、总结全文。
2.内容方面:在中间的结合需内容分析;结尾的通常是:点明中心、深化主题。(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也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
九、怎样理解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连贯,就是前后句子的意思连续贯通,没有阻碍。它的要求有:1.有统一的话题,包括在一个较长的单句中主语要一致。 2.有合理的句序。 3.有过渡衔接的句子。 4.构成一组整句的句式要统一。
十、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语言的特点:(生动、形象)准确、严密、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十一、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二、概括段意
(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 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例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 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怎样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1.分析文章的人称和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2.分析文章的顺序与结构。记叙文常用的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3.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情景交融等。4.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三是幽默风趣,四是含蓄深沉。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5.修辞6.描写可从下列语句中选择: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第二部分 说明文
一、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二、归纳文段或文章的说明中心(主要内容)
1.方法:说明中心=具体(概括)说明了某一对象+特征(例如:常见的说明要点是:生物:产地、范围、类别、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等。
2.制品:名称、材料、质地、类别、原料、形状、构造、制作方法和过程、功能、用途、使用方法等。
3.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定义、种类、现象、形态、成因、性质、发展变化、规律、危害、价值、结果、应用前景等。
4.生产实验:原料、设备、工具、流程、规模、手段、操作方法、结果、注意事项等。
三、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1.分类和作用:举例子:具体真切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格式:被定义对象+是+种差+邻近属概念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作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摹状貌:同打比方
作诠释:同下定义
2.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3.说明性语句中事物特征的判断:①在原句中找到或归纳出事物特征②在原句前找到或归纳出事物特征③在原句之后有表归纳总结的词语(例如:总之;表明)即可判断有事物特征。
4.说明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按人们的认识规律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为: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从特点到用途、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
注意:⑴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⑵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⑶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a.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b.方法:⑴修饰、限制性语言:用删除法,去掉好不好,为什么?例:苏州园林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对称的。不能删去;先解释,后结合具体内容谈在文中的作用,再说删去后具体有什么不好(不符合实际);最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⑵“据专家估计、猜测”: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首先专家的估计、猜测强调的权威性,其次仅是估计和猜测,有待进一步的论证考察,说话留有余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说明文分类⑴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的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⑵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生动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三部分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
①正确 ②鲜明 ③简洁
归纳论点的方法: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②根据总结性的词找到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1.真实性。2.典型性。)
道理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具体典型有力地论证了某一论点。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巨大的说服力。3.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4.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2.议论文中时而也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3.议论中的抒情,作用: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四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2.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3.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情节各部分的作用: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五部分 散文
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
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
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
“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主要内容+思想感情(1)借景抒情的散文:运用“描写了……抒发了……”格式(2)借物喻人的散文:运用“描写了……赞美了……”格式(3)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描写了……启示了……”格式
第六部分 诗歌
一、如何赏析诗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2.从该句在诗歌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3.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二、古代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分五律和七律。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等。(词按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④ 曲,又称为词余。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其风格清新自然。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 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战士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第七部分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作用: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期末文言文复习策略
语文考纲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
方法指导:
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方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题型四: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形式: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第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题型五:合理想象式描写
方法指导:
一般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这些描写都不难,关键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去想象,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功底,就不难写出。要注意:文字简练,生动形象。
题型六:人物分析
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题型七:比较探究
方法指导:
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学习阅读理解的四大谎言
1、每次语文考试后,孩子的阅读理解扣分最多。两篇阅读题,少则七八分,多则十几分。练了很多题,买了很多课也不管用,难道孩子就学不会阅读理解吗?
2、求教语文老师,答案往往是孩子语文积累不够,需要多看课外书,需要多做阅读题。于是我们开始看课外书,开始刷题,一个学期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孩子的阅读理解扣分情况还是没好转。
3、第一大谎言。通过阅读课外书来提升答题能力。语文的确需要积累,需要分析理解能力。但是很多语文素养好的孩子,照样阅读理解扣分。我曾遇到作文接近满分的孩子,阅读理解扣分一塌糊涂,他们不会答阅读题是理解能力不行吗?只要能看懂文章,就不是理解力的问题。
4、第二大谎言。通过练题提升阅读答题能力。几乎每个孩子手上都有几本阅读理解练习册,很多语文老师也推荐孩子购买练习册。有的孩子购买的练习册,多达十几本,也写过好几本。结果呢,学会的又有几个?
5、第三大谎言。等待学校老师讲来提升阅读答题能力。学校老师的任务是完成语文大纲的教学任务,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关注孩子的成绩。但是提升孩子阅读理解分数,不是他们的第一任务。所以很多孩子阅读答题能力不是自己的语文老师教会的。
6、第四大谎言。通过买小视频或回放课来提升孩子阅读答题能力。
视频课的确是有系统讲解答题方法,但是孩子终究学不会,因为学好阅读理解有四大环节,任何一环节有漏洞,就会付出更多时间。
7、第一环节:提前完成作业,大部分应试课程都有作业。应试能力也是一种技能。如同一门手艺,必须反复实践才能学会。做题是提升应试能力的必由之路。做题很枯燥,但是学好阅读理解,又必须要做题。因为做完题后,才能找到孩子的薄弱环节,才能有针对性地反馈。
8、第二环节:听直播课。听课的过程其实是跟着老师一起思考的过程。如何快速读懂文章,如何快速提取文本信息,如何读题,如何审题,如何写答案才能拿分,这是一套应试思维训练体系,只有反复训练,把自己的思维方式调整到和老师同步。不上直播课,师生没有互动,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训练的时间,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9、第三环节:听老师点评。点评实在是太重要了。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自己写题没效果,大多出在点评环节。写了题,没有点评,不知对错,写题的意义在哪里?指望没有研究过试题的家长点评,不仅把孩子弄晕,还把自己弄糊涂,效果当然差。
10、第四环节:订正答案。订正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再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大部分孩子都缺乏这项能力。很多同学听完老师的点评,已经没有耐心,再让他订正,更是不耐烦。但恰恰是最后的收尾环节决定着你是否真的学会。“行百步者半九十”,道出了我们大部分人的毛病。
11、订正的过程,不是把参考答案抄一遍,那是自我安慰。订正时要比对老师的答案和自己答案的不同之处,要思考老师反馈的问题。
分析出错原因,写上正确思路,标注注意事项等。
12、三节课后,哪些孩子能学会,通过他作业的状态,听课的状态,订正的状态一看就明白。孩子的问题多种多样:要么作业不完成,要么没有听直播,要么没有订正。打破了完整的学习流程,就得听第二次直播,或做更多的题。有的孩子,下定决定,愿意投入时间精力,遵循老师安排,循序渐进,往往一期课程,就达到预期的效果。
13、阅读理解是中小学语文的难点。如果一次学会,不用额外练题,就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很多同学只是一知半解,听听课以为自己学会了。遇到问题又开始着急,不断换班,不断换老师,花了更多的时间,浪费更多的钱。
14、阅读理解学好了,语文成绩不会差。语文差的原因,要么是作文分起伏大,要么是阅读理解分起伏大。作文的问题,不是几节课,几个月能解决好。而阅读理解的问题,可能几个月就能学会。为什么不愿意投入时间呢?先集中攻克阅读理解,再集中攻克作文。
15、阅读理解题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不是背几个公式,练几篇题,看几个小视频就能学会。但是一旦你真的掌握阅读理解答题思维,你无须再练题,也能拿高分。
您认同我的观点吗?说说您的看法。
考研复习资料(考研资料在哪买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