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考研,南方医科大学考研分数线
央广网北京5月9日消息 在南方医科大学,有一支学贯中西、守正创新的教师团队。
团队群英荟萃,成员包括国家级专家、国家级名师、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国家级科研学者等优秀师资人才77人,共获评包括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职工职业道路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以及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等众多荣誉称号。
团队育人不倦,坚持以中医传承教育和实践能力培育为基础的传承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出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等教学成果58项,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优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95%以上,中医执业医师通过率连续多年全国排名第一,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通过率多年名列全国前茅。
团队博采众长,利用综合性医科大学的中医、西医、理工、人文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实行学科联合,创新打造起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特色重点学科和省攀峰重点学科、广东省“211 ”、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的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群。
2月9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认定结果,这支团队成功入选——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教师团队。
用爱育人,含英咀华结硕果
“教书是教师的本职,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值得一生求索,理应忠诚担当。”这是南方医科大学二级教授吕志平接受采访时最大的感悟。作为团队带头人,吕志平有很多身份: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全国名中医……而最让他引以为豪的,就是作为一位老师,40多年来坚持站上讲台传道授业。从一名普通教员到全国中医药教学名师,吕志平坚持寓“情感”于教书育人,认为教师要“赤诚相见、以情感人;精益求精、以诚待人;启迪思维、以理服人;言语生动、以情育人”。他始终坚持激发学生主体兴趣、强调夯实理论、培养中医思维、拓宽中西医知识、倡导勤于实践,培育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采用学导式、启发式、讨论式和以问题导入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特点,综合分析、取舍内容、选取媒体、组织板书、深入浅出、寓学于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这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受到同行和学生的欢迎和肯定。40多年来在中医药教育领域潜心钻研、精勤不倦、默默奉献,成果硕人,所主编撰写教材与教案多次获评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其本人先后获得总后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吕志平教授获评首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中西医结合教师团队教授贺松其,在学生眼里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贺松其常常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与学生们共勉:身兼科研、教学、临床及行政等多重任务的他,百忙之中总会留出特定时间为课题组的学生们开组会,分享学科前沿文章,为大家解疑答惑。他平日告诫学生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年初二早上六点,当大部分人还在梦乡或者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时,他就已经把申报自然课题的摘要提纲写好并分享给学生们参考。他总教导学生们 “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反复斟酌学术论文语言的严谨性,甚至细致到论文引用的格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等。他倾心教改,锐意图新,提出将院校学历教育与中医师承教育两种中医人才培养体系有机融合,以“四重理念”为导向(四重:重经典、重实践、重结合、重创新),注重打造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中医基础学团队负责人,提出以中医药文化为载体,构建并打造“教、医、研、文化”紧密结合、协同创新的中医基础学教师教学发展平台;作为学校名老中医传承班的班主任,构建了优质高效的中医经典传承课程及教材体系,主持编写了国内首套中医经典传承系列创新教材;作为广东省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创新团队负责人,构建“德术兼授,以文化人”的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践行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立德树人理念。
(贺松其与学生合影,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团队成员、广东省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黄泳积极探寻在综合医科院校中开办针灸推拿学教学的方法,带领教研室革新教学方式方法,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极推行混合创新教育。课堂上的黄泳,讲课幽默生动,各种有趣的例子信手拈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好评如潮。黄泳积极推动针灸推拿学课程改革,从解密“点穴”的《经络腧穴学》到神技“飞针”的《刺法灸法学》,再到“针治百病”的《针灸治疗学》;从线上线下的翻转课堂到分组对抗的“互相伤害”,再到全真模拟的考核,黄泳都别出心裁,一点一滴启发莘莘学子的学习兴趣。课堂下的黄泳,把所有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学生们则亲切地称她为“黄妈”。面对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她都事无巨细、答疑解惑、慷慨相助。她能记住所有本科生的名字,每到毕业季都亲自为他们一一书写寄语,文之所出、心之所向、皆是祝愿。学生们曾说:“黄妈用心关注学生、用心接纳学生、用心体会学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我们在偌大的校园里找到了如家一般的归属感。”
(黄泳老师,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经过长期探索和不断积累,中西医结合教师团队教学水平不断攀升。近10年,中西医结合教师团队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中医类教学改革项目9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主持国家精品课程/金课6门,广东省精品课程/金课 2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课堂3门。目前,南方医科大学已打造出“名老中医传承班”“中西医临床守正创新班”及“中药葛洪班”等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每年为社会输送中医药本科生 300余名,硕博研究生 100余名,毕业生各项素质指标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茅,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用诚修德,立德树人扬清芳
作为中西医结合教师团队里最年长的成员,陈宝田常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来自侃五十余年从医带教的生涯。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坚持每周开设门诊,奉行“仁”字当先的行医准则,用真诚之心关爱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患者。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继承工作室专家,陈宝田重视学术传承,迄今仍亲自教学查房和指导硕博研究生,总想把毕生之学倾囊相授,先后培养了硕士生86名、博士生38名、博士后3名及师承制学生2名,桃李满天下。陈宝田至今还活跃在学术交流的论坛上,积极与同行交流及传播丰富的学术思想,近年来发现我国小儿偏头痛的发病存在一定特点,对小儿偏头痛的分型和诊治提出新的观点,其学术成果即将发表于国外杂志。老骥伏枥、躬行不怠,陈宝田为中医药的发展殚精竭虑,用坚持感染着每一个传承弟子。
(陈宝田在传承班拜师仪式上讲话,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团队教授、南粤优秀教师贾钰华,将教书比作一场人生的修行。“教师的智慧、才能和知识是一个不断进取和增长的历程。”他坦言:“我从小就崇拜老师,认为老师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当自己成为老师才明白教师肩负的重任和压力,才知道教师并非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于是从走上讲台起,贾钰华就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功底,并勇于尝试和主动积累。30多年的从教,贾钰华陆续开发和承担起10余门中医药课程的教学工作。凭着多年的教学积累,他在课堂上形成了激情忘我、慷慨激昂、旁征博引、风趣幽默的课堂特色,在学生中广受赞誉。“教书育人,是一件神圣的事情,首先得做好人,才能育好人。只有修身养性,率先垂范,才能教好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他经常在课堂内外灌输仁爱为本的理念,勉励学生精勤医技,推仁于众,并在生活中经常慷慨解囊帮助困难学生与前来求医的患者。以德立身、以诚施教,贾钰华用奉献感动着每一位莘莘学子。
(贾钰华,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团队成员、全国三八红旗手马骊,深深扎根在教学科研这片沃土上,不断地汲取提高自身素质的养料,深情地付出对科研工作全部的爱。与学生传道授业、与同事悉心钻研的同时,陪伴在亲人身边的时间少之又少。她常常以实验室为家,一个实验下来经常是一个通宵;为了寻求更好的科研培训,刚成家的她就离开广州只身前往北京做课题研究;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状态,让她忘记了去接放学的儿子。“是的,我们的工作是苦,压力是大,个人和家庭的代价也不小,但我从没想过任何回报。每当看到一批批优秀的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一项项研究成果投入应用,这就是无比的快乐和欣慰。”她常言道:“工作,不只是我们的生存方式,当被别人需要的时候,也是幸福。”爱岗敬业,执着奉献,马骊用忠诚激励着每一个科研同行。
(马骊,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像这样的例子,在中西医结合教师团队中比比皆是:如退休后依然坚持教学督导的全国优秀教师刘晓伟、身患白血病仍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全国职工职业道德标兵贺运河……多年来,团队成员获评省部级等荣誉称号共190余项。在医学高峰面前,中西医结合教师团队以初心不改、笃行不怠的姿态与步伐,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用心临床,仁心济世传歧黄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也是顽疾之一,成为世界性难题。陈宝田敏锐抓住中医治疗头痛之优势,大胆创新、博采众长,不断总结中医治疗头痛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自身临证体会,提出了慢性头痛的“头部多风,多瘀,多湿,多虚,四者杂合而致”病机新理论。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和潜心研究,总结了360例病症用药后,陈宝田研制出了中成药“正天丸”,成为治疗头痛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产品还远销欧美、日韩等国。除在慢性头痛有独到的研究其成果外,陈宝田同时对眩晕、癫痫、感染性腹泻、扩张型心肌病、面神经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治疗也颇有研究。其提倡“经方合方”,并结合西医病理作为合方的依据,按此思路对扩张型心肌病、慢性萎缩性胃炎、面神经炎等具显著疗效。2022年,陈宝田入选第二届全国名中医。
(陈宝田,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同为全国名中医的肝病专家吕志平在长期的中医临床工作中,逐步形成了“调肝理气以安五脏”的学术思想,认为肝为气机中枢、主疏泄、调气机,肝调则五脏气和,“二本”健运。临床灵活运用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调治肝胆脾胃疾病及眩晕、郁证、咳嗽等中医内科杂病,疗效显著。吕志平结合岭南地区多湿多热的地理特点,提出防治岭南地区肝病,须分期分证、审因论治。认为肝胆病的病机关键是肝郁脾虚、湿热内阻挟瘀毒。湿毒瘀阻贯穿肝病始终,病机演变为肝病传脾,虚实夹杂;证候特点为湿热瘀毒,肝郁脾虚;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治其标,疏肝健脾益肾治其本,祛瘀毒,除湿热贯穿始终;并拟定相关方剂,研制的护肝抗原丸、茵黄养肝胶囊、熊胆清肝胶囊等院内制剂,疗效确切。他带领团队在治疗疑难杂症及慢性病方面,积极探索“肝炎-肝硬化-肝癌”发展进程及肝癌系统性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有效手段,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针对肝癌术前、术后、化疗、放疗及保守治疗的不同患者群体,拟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此外,他还带领团队系统开展了急慢性肝损伤、肝纤维化、肝郁证的机制研究,探索肝病中西医结合防治作用机制,取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吕志平,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团队成员、广东省名中医罗仁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45年,对肾病、痛风、风湿病、红斑狼疮、肾虚证及亚健康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利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中医药学、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亚健康状态防治,以及中医肾病、糖尿病肾病等基础与临床研究。他擅长运用《周易》《孙子兵法》的哲学思维指导临床实践,倡导“医不厌奇”,凭借扎实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提出“肾炎从肝论治”“补肾三十法”等观点,且以辨证准确、用方精炼、疗效肯定、价格低廉等特点,广受患者的好评。2020年,罗仁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年度中医药科普人物。
(罗仁在五华义诊,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团队成员、首批“岐黄学者”获得者李义凯,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博士毕业后到南方医科大学(当时为第一军医大学)做钟世镇院士的博士后,也是我校的第一位博士后研究人员。他多年致力于软组织痛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善用结合多学科(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声学等)对中医脊柱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进行研究,为提高脊柱推拿手法的临床疗效和阐明其作用机制以及手法的安全性问题提供了实验依据和解剖形态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李义凯带领临床团队深度开展中医骨伤和风湿病方面的特色诊疗,在中医正骨领域路径独树一帜、医技辩证严谨、疗效显著安全,赢得患者广泛好评。
经过多年探索,中西医结合教师团队已逐渐建立起一支由国家级名中医带头坐镇、省级名医主导领衔、中青年临床人才蓄势待发的临床梯队。团队还共建设有3个国家级及4个省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有效建立老中青传帮带人才培养机制。超过50%的团队成员在省内各综合大型三甲医院及中西医结合医院出诊;且在中西医结合脑病、中西医结合肾病、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肝病和中西医结合脾胃病等方面诊疗上,形成独特的医疗优势。
用力科研,守正创新攀高峰
中西医结合教师团队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聚焦重大科学研究问题,发挥交叉学科创新优势,开展中西医结合科学创新研究。团队成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罗佳波长期从事中药制剂和剂型改革研究、中药组方原理及配伍规律的研究,在中药新制剂、新剂型、中医急症新药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取得突出成就。目前已主持完成十余种新药、新剂型的研究开发工作。研究成果“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成功地解决了中药注射剂质量稳定性的关键技术难题,是国内外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中药粉针剂,并研究开发了“双黄连栓”的新剂型,研制的抗病毒感染性腹泻药物“葛根芩连微丸”与“双黄连粉针剂”被列为全国中医急症必备中成药,三个品种均被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还被中药药剂学教科书作为范例列于各剂型项下。他在国内率先提出“袋泡剂”剂型及研究资料,为中药剂型改革开辟了新途径。以上研究品种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年过七旬的“70后”罗佳波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与“80、90后”的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们一起,继续在中药药剂领域奔跑。作为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他还不忘与“00后”的本科生们对话,为他们加油鼓劲:“中医药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可挖掘的文化宝库,从医书古籍到日常生活,中药制剂的研发拥有无限的可能。同学们一定要多读经典,特别是《伤寒杂病论》《太平圣惠和剂局方》,一定要坚持中医药的文化自信,不忘学习初心。”
(罗佳波,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对于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或特异性药物研发迫在眉睫。团队成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刘叔文教授一直奋斗在抗击新冠科研的第一线。他带领团队首先聚焦于结构高度保守的SARS-CoV-2 S2亚基,将其作为开发小分子膜融合抑制剂的靶标,并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肖庚富研究团队合作,发现了能够有效抑制SARS-CoV-2膜融合的中药单体丹酚酸C。S2亚基通过跨膜区锚定在膜上,将膜融合肽FP插入宿主细胞膜而改变构象,两个7肽重复序列(heptad repeat,HR)HR1和HR2各形成一个三螺旋结构,反平行排列集合成六螺旋束(6-HB),共同组成一个融合核心,导致病毒膜与细胞膜融合。丹酚酸C则特异性结合SARS-CoV-2 S2亚基中重要且保守的HR1区域,抑制6-HB的形成,从而有效对抗S蛋白介导的膜融合和假病毒感染,同时剂量依赖的抑制SARS-CoV-2活病毒感染,有望成为第一个预防或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小分子融合抑制剂。丹酚酸C为传统中药丹参中的水溶性单体成分,该研究成果的发现,为新冠疫情的防控与治疗药物开发提供新的研究策略,也为中医药抗新冠病毒感染提供了新的线索。
(刘叔文,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中药现代化应用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团队成员、青年岐黄学者肖炜一直从事中医药防治肾脏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及中药新制剂研发工作。他带领科研团队,系统开展有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营养不良等研究,并从多途径、多靶点探讨了中药的作用机制。基于中药组方成分复杂众多、单靶点研究模式难以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等特征,肖炜通过引入网络药理学、机器学习等研究策略和方法,探索一套“基于组学富集分析预测靶点—基于机器学习联合分子对接预测有效成分—基于图论进行网络药理优化—实验验证”的分析策略,建立了多个监督或者无监督模型,成功预测鉴定多个中药组方靶点和有效成分,在中药现代化应用领域取得显著突破。
(肖炜,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十八大以来,中西医结合教师团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6项。获丁颖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11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专利成果转化16项,主编出版专著22部。
用情服务,丹心一片报家国
中西医结合教师团队始终以坚守大医精诚为己任的服务理念、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使命的家国情怀,以中西医结合医院为载体,努力打造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服务社会,扬我岐黄。
团队成员、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贺运河同志从医29年,为了百姓的生命健康,他鞠躬尽瘁,不幸罹患白血病并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还心系患者,冒着生命危险为病人诊疗;他视患者如亲人,从未发生过一起医患纠纷,得知他生病的消息后许多患者伤心不已,主动探望并为他送去钱物鼓励他;他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擅长中西医结合技术,为无数患者治病救心。从事急诊工作20余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医疗工作第一线,年值夜班超过150个,被称为“拼命医生”……贺运河默默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和谐社会书写了一首敬业爱岗、医患和谐的动人诗篇。
(雷锋式好医生贺运河,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团队成员罗仁自1991年始带领医疗队到东莞市进行肾虚证和风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利用工作时间为村民看病。当发现道滘镇大罗沙村和石碣镇橘洲村医疗条件差、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后,他所在的中医科每年都会到这里进行“送健康到农村”的义诊活动,至今已经连续坚持了31年。2003年,罗仁又开始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亚健康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亚健康指南《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研制《亚健康评定量表》及其参考诊断标准,制定《亚健康状态的三级干预方案》。他一直致力于将亚健康和慢性肾病防治研究的成果在国内外各个地方进行健康科普,至今已开展近300场“不治已病治未病——亚健康防治知识讲座”,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在罗仁等老一辈专家的坚持带动下,自2016年起,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农村报连续6年深入广东省内市县42个地区开展“名医广东行”公益活动,举办73场大型义诊,为52000余名基层群众健康把脉,面向5200余名基层医生推广中医适宜技术,700余名医护志愿工作者累计服务时数3796余小时。2020-2021年,广东省中医药局委托医院承办“大医精诚——中医名家走基层”大型公益品牌活动,在粤东粤西粤北等开展“四个一”活动31场次,累计行程26000余公里,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该项目列入“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
(全军优秀教师、总后优秀教师、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罗仁,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后 记
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2022年2月9日,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西医结合在中医药教育事业中具有广阔的未来前景,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踔厉奋发谋发展,心无旁骛向未来。中西医结合教师团队将继续筑牢立德树人初心、坚守教书育人本职、发挥传统医学优势、发扬守正创新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中医药教育事业之中;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智慧,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南方医科大学考研(南方医科大学考研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