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官网)

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官网

中央美术学院2022届研究生优秀毕业作品(论文)奖日前于毕业典礼上已公布。研究生优秀毕业作品(论文)奖的评选严格按照《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毕业作品/论文奖”评选办法》,由研究生院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初评推荐作品及论文进行复审认定,最终确定73位研究生荣获该奖项,其中研究生优秀毕业作品奖43人、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奖30人。

中央美术学院2022届研究生

优秀毕业作品

丨中国画学院

李大天 《铁崖诗十首》 《印十六品》 《水居山高图》 213x70cm 20x30cmx8 128x68cm 纸本 水墨 青田石 老挝石

导师:徐海

作品阐释:我的毕业创作包含书、画、印三个部分。其中行书作品《铁崖诗十首》,文本选取杨维桢古诗十首,风格取法杨维桢行草墨迹;篆刻作品《印十六品》,其中白文印取法秦汉,朱文印取法古玺及金文,追求印章作品风格面貌的多样性;通过山水画的创作实践,践行书画印一体的研习理念,三者之间相互生发、相互促进。

单亚琨 《穿林觅韵雨声声》 200×240cm 纸本水墨

导师:岳黔山

作品阐释:“芭蕉”与“竹”本都寓意着生命,芭蕉象征着生命的反复生成与消亡,经久不息,竹则更像是江河中的一叶扁舟,象征着本体的不屈意志,凌霜傲雨。两者之间的交融,犹如人的一生,岁月如江奔腾不息,而生命如舸在岁月河流中激荡,追寻着每一缕光明与希望。

王宁 《博异记》 180×297cm 绢本水墨

导师:丘挺 冯海涛

作品阐释:从不间断的梦境困扰,使我常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意识中时间和空间的错位让我沉迷,又想保持清醒。对神异迷离的追寻能一定程度上消磨我与现实的脱离感,消除掉一些堆积已久的混乱时空意识,至此意图营造一些存于现实却又不常见的景色,试图去把控现实与虚幻间的界限,并以此为始,搜罗异景。创作以岩穴、洞天、现实景观为基础,选取岩穴中的岩石,用以小见大和内观外思的方法,构建一幅现实景观和“洞天”结合的景象。岩穴与洞天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一直有它们特有的语境,它们既包含了人们对洞天仙境的向往和对长生的追求,又包含了中国古代早期“岩穴之隐”的文人隐逸传统,在明代中后期则更注重现实岩穴景观带来的奇特观感体验。依据这些情境,以自身的感观及时空意识,用淡墨造境的方式回望传统和自己以往的创作,表达对现实与虚幻间的迷思,修补时空错位带来的影响。

韩知松 《冰上晨捕》 170×220cm 绢本设色

导师:刘金贵

作品阐释:以固定视角表现清晨查干湖渔民进行冬捕的场景,选取渔民下网前进行准备工作的瞬间,突出画面中的情节性。渔网及其它工具的视觉对比使画面增强了节奏感。

苗菁菁 《折叠公园》 91.25×180cm×4×2 纸本水墨

导师:李洋

作品阐释:作品《折叠公园》是我运用水墨材料,将对现实的观察与想象的现实组合,绘制出的宽幅双面人物群像屏风。在创作过程中,我将造型的重点放在对于当下人的情绪表达上,在构图中糅合了现实与超现实,同时带入对“想象的真实”这个议题的探讨。作品灵感源于笔者日常公园漫游观察所获,公园一直是令我着迷的生活场所,公园内的形色人群常引起本人的绘画冲动与万千联想。作为繁华都市中的一片自然净土,公园静默地包容着城市居民的复杂情绪,怀抱不同的念想的人群出入公园中,作为公园漫游者时常能捕捉到些许矛盾又合理的画面。人们每日在现实与想象中交替前行,默认着共同生活在稳定的秩序里,心中拥抱诗与远方,却只能下沉于生活最本质的真相。在这样的节奏中,公园便成为都市中得以喘息的乌托邦。在作品中我将对个人与集体、现实与想象的思考碎片在画面中交叠整合。在细节中嵌入时间和空间维度,365厘米的尺幅象征365天,弯曲的四条屏象征四季往复,正背墨色黑白的对比寓意昼夜轮回,并通过白天的现实场景与夜晚的超现实变形人物隐喻进行对比。画面将不同年龄人物分置于四条屏中,从而在翻折中体现众生色相、时空流转般的形式与意义上的双重意味。在材料方面首次将大尺幅的硬纸材料与水墨进行结合,尝试将日常速写的爽利放大至画面中。并且利用水墨的特性结合毛笔的皴法,进行局部留白和反复叠加的处理,从而使画面整体与局部分出层次。并且首次进行正反面屏风式装裱,尝试将装置的内涵与作品画面本身相融。

丨油画系

赵颂淳 《村医》 180×80.5cm 布面油画

导师:胡建成 林茂

作品阐释:村医肖像

邢岳卓志 《阈限》 120×240cm 综合材料

导师:刘刚

作品阐释:硕士就读期间,在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引导下,我不但收获到学术知识,特殊时期更感受到作为美院人温暖和骄傲。毕创期间,导师多次与我们研讨沟通,我的创作思路是以一种习惯的视觉方式,能让读者无意识地感受到另一种角度去理解东西方艺术的关联,从观念的角度上主动嫁接两者。思维方式的不同有助于我们在每个阶段的探索和分解图像的逻辑。这种思考和探究将贯穿始终和延续下去,与之分享。

李文豪 《分不清》 131×185cm 纸本水彩 电脑 Arduino 雾玻璃 Kinect

导师:裴咏梅

作品阐释:我的作品是一个绘画交互装置,绘画作品由50张单独绘制的纸本水彩组成。绘画作品前方安装了一块雾玻璃,上方安装了Kinect感应器。线下展出时感应器一旦识别观众有拿出手机拍照的动作就会启动雾玻璃,此时绘画作品就会被一层薄雾遮挡。表现的是我在生活中一种“分不清”的感受以及我对“分不清”这种感受的思考。

李文渊 《城市景观50号》 200×300cm 布面油画

导师:刘商英

作品阐释:画面以一种具象与抽象相互切换的方式呈现,其中的城市即是现实中的图景又或是非现实的,即是具象具体的同时又是不可辨的模糊的,消解城市景观的真实性,呈现一种未知的迷幻的城市景象。

洪健翔 《工作室》 130×220cm 布面油画

导师:马晓腾

作品阐释:工作室人员的日常

丨版画系

刘香君 《神鸦》 30×40cm×12张 木刻 牛皮纸 油墨

导师:苏新平 冯梦波

作品阐释:这件作品是以木刻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描写一个迷惘的人,被一只神鸦承载渡过充满隐喻的洪荒空间, 在反思真诚、爱欲、苦难及永生等人生难题的过程中,追寻生命与生存的本质,直到天地澄明的和谐境界。

周佳庆 《索拉里斯》系列 56×76cm 水印综合材料

导师:张烨

作品阐释:“索拉里斯”一词源于莱姆的小说《Solaris》的音译,指虚构的“索拉里斯星球”,作品借用该名字结合一些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画面语言来传达一种宗教感和仪式感并试图揭露人性中日渐膨胀的欲望和不可遏制的嫉妒,从而引发自身对现代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造成人类的沟通障碍、信仰迷失和孤独放逐等现象的思考,同时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刘强 《失乐园》系列 21x30cm 铜版蚀刻

导师:李晓林

作品阐释:“你的身体不是它自己”。我想要将一种来源于现实的荒诞感诉之可视,表达对于生命的悲剧性认识。荒诞的并非这个世界,它是世界的非理性与人的眷恋对峙中的产物,它是世界面对人的呼唤时的沉默不语。

李晓华 《永不之地》系列 尺寸不一 纸本水彩

导师:李晓林

作品阐释:作品《永不之地》系列在主题上倾向于对事物消散、消逝意象的探索,这种探索源自一种人类对永恒的迷恋与诉求,尽管渴望获得永恒与不灭,却终要面对消亡与逝去的永叹,我试图承接这种追而不得的情感,尝试用个人对事物消逝瞬间的想象来制造一次对生的铭记与敬畏。

郭双 《进城》木版组画 尺寸不一 木刻油印

导师:武宏

作品阐释:《进城》木版组画是本人家庭进城后的故事,也可看作一个时代的缩影。八名家庭成员记录着社会变迁的历程。作品用八块形状各异的梨木刻成。他们由农村向城市迁徙,既保留着农人的勤恳也承受着城市的冲击,我把他们限定在安装工、广场舞、市场、微商、小作坊、快递、幼儿教育、求学来体现,他们怀揣梦想行走在通往都市的路上。

丨雕塑系

霍启鹏 《人间剧场》 390×290×240cm 木

导师:段海康

作品阐释:作品选用废弃的树干、劈柴木料,运用切割、拼接、重组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即是作者对于社会经历、学习经历以及自身感知的社会百态呈现,也是表达出属于自身的“人间剧场”。

周姝彤 《闲极无聊的屏幕》系列 视频三件 时长2分30秒 1分59秒 2分39秒 视频

导师:曹晖

作品阐释:我的作品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逃避面对的枯燥无味的屏幕以及屏幕元素,转换成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一系列视频。作品通过个体经验的方式尝试把数字时空的物质与声音和现实时空的物质与现象杂糅在一起,探讨当下人如何存在以及后真实的各种可能性。

时子媛 《昨日听曲》 尺寸可变 约500×400×55cm 木 金属 绳 橡胶 毛线 机械装置

导师:吕品昌

作品阐释:作品试图在听觉感官上调动出人们具体的经验和记忆,在营造视听差异的创作构想下,也将音乐与乐器引入到此次创作讨论的范畴。当装置奏响时,作品的边界也随之变得模糊,此时构成装置组建并达成发声效果的器物不再是原有的一种乐器,因为观者并不会站在欣赏音乐的角度来接收这几首“乐曲”,对手机铃声的深刻记忆会帮助其自然地理解作者的意图。相对当前时兴的几曲手机铃声,作品题目中的“昨日”一为时间概念,指观者在早于接收到作品信息前便曾听到过这些铃响;二指作品所试图推翻的对事物固有印象的“昨日”意义,即乐器不再演奏乐曲,所听节奏也不再是音乐。而在具有趣味性的展示形式之外,对熟悉声音的迅速代入也令人生发出新的思考:这是否意味着无形之中标志性事物的全球性蔓延,以及移动媒体对人们生活的侵占?

赵悠 《大地》 一组九件 约350×150×180cm 青石 红砂岩 黄砂岩 大理石

导师:王伟

作品阐释:作品通过刻画人物本身或人物与植物之间具有仪式感的组合关系,传达温暖的、深沉的情感。石头的质地、硬度、重量让我感受到自然的积淀与厚重,但是也意味着制作的难度。在一刀一刀漫长的雕凿过程里,在敲击的声音、雕凿留下的痕迹中,我逐渐发现了石头的温度。也希望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够传达更多的温暖。

田建新 《变形记》 多件 尺寸不等 日常用品(厨具 灯罩 砖 泡沫 石膏等)

导师:王伟

作品阐释:借助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有之物表达造型和感受,用属于物品自身的方式改变它的表面或局部,使变形之物生长出一种新的感观形态。

丨壁画系

黄震军 《星程》 200x280cm 板面综合材料

导师:叶剑青

作品阐释:时光与明月在星河里相遇,美好瞬间化为朦胧的记忆。时间的齿轮永不停歇,脚踏的星河漫漫流息。曾经故乡遮掩了放飞的风筝,如今或是梦的归途。时而遥看明月,时而奔赴星河。时而把笔墨拉入尘世,时而天马行空化云彩。在喧嚣的路途上,总是想窥视任何的美好。伫立美好的身边,多看一会儿,便会是美好星程的永恒。

罗星麟 《故里杂记》 180×150cm 尺寸可变 木板 麻布 矿物颜料 金属箔

导师:宁方倩

作品阐释:《故里杂记》系列根据对成长环境的追溯,在东方语境下探讨“归去”的母题。画面描绘广东的民俗文化活动,昔日“元宵节”中熙熙攘攘的人群,通过“异时同构”重新构建画面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重塑了回忆的空间。画面的效果则是以传统的壁画绘制形式,选用比较鲜艳浓郁的色彩表现,矿物色的颗粒感与金属箔光泽之间的相互碰撞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吴紫珏 《银河子民》 100×180cm 纸本综合

导师:唐晖

作品阐释:这是我缓慢的意识流的涂鸦。通过抛弃逻辑,模糊主体客体来重新评估、想象这个银河系中各种物质的存在,我们可以放下对于生命的各种偏见,在共情、关怀其他物质的时候感受到银河作为一个整体的美丽。整栋楼里没有主角,不存在等级、目的或是成因,所以画面也不需要有视觉中心,每一个房间发生着各自的故事。

丨基础部

栾业川 《宿舍》 100×80cm 布面油画

导师:李荣林

作品阐释:⼀个⼈蜷缩在满是物品的宿舍中,是⼀种现实景况,我在⼈和景的安排上有意寻求形式上的内在联系。前景左右两边的梯⼦有点像早晚会被挣脱的樊篱,⾚膊的年轻⼈正在⽤⼼刻画⾃⼰的“未来”。远处的三⻆板位于画⾯的准中⼼,它像是代表着理性与克制。夜空是蓝绿⾊的给⼈以瞎想的空间,室内的光像是思绪的蔓延。这是我在《宿舍》这件作品中想要表达的。

丨实验艺术学院

徐昊旻 《无本之木》 尺寸可变 树根 颜色传感器 蠕动泵 定制电路 网页(www.unrooted.art)LED显示屏等

导师:张尕

作品阐释:作品重构了一棵断木被连根拔起后的场景。不同的是,树池口中的土壤被替换为数字图像,屏幕的表面被视作地表,传感器和输水系统则取代了断木的根须对该地表进行探测,并据此对断木的所谓自然生长状态进行调控。任何人都可访问作品的网页部分以上传图片的方式对这块“土壤”进行编辑,网页最多存储5张图片,多则强制剔除。

王月悦 《云凝为雨滴坠入海洋》 0.6×0.6×1.7m 定制电子元件 水泵 雾化器 亚克力 不锈钢 pvc管 水

导师:张尕

作品阐释:作品来源于一个自然现象:当海面上下起雨时,雨水连接起云层与海洋。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十天之后作者家乡青岛市某片海域的气象预测数据以控制装置中水气与水面高度,由此其与水的凝结与坠落一同呈现出某种处于预测状态中的不确定性系统。作品同时也是处于当下技术人文时空中对汉斯·哈克1963年《凝结立方》的一种回应。

刘行 《童心路8号》 5㎡空间 灯箱3个 地图150×280cm A5 铜版纸若干 影像3分31秒 商贸档口 灯箱 PVC地贴 显示器 铜版纸 布面画框

导师:邱志杰

作品阐释:童心路8号位于广州的小北路区域,这里是被称为“巧克力城”的非裔社区,也是华南中非外贸商品的集散地。空间外观模仿周边的中非物流档口,物流是连接中非贸易的桥梁,童心路8号以一间物流档口的作为策展模型来呈现我在此成长与经商中的经验,以及我与非裔商人合作的主题展览,创造一个关于广州非裔的艺术表述空间。

闫立一 《我们的身体都杳无踪影》 装置(300×300×45cm) 影像(5′15″) 泥土 植物 铁

导师:邱志杰 章燕紫 邬建安

作品阐述:这是一块旋转的大地,我们的身体和所能看到的一切都随着大地的旋转进入到更广阔的旋转中。周围的光线自生自灭再自生再自灭,循环往复,就剩下旋转,直到速度足够快,所有的事物都会变得杳无踪影。

丨设计学院

方政 《人格拓补 | Inner Persona》 尺寸可变 虚拟材料

导师:张欣荣 强勇 孙聪 傅爱臣

作品阐释:大五人格理论是判断人格类型的依据,运用大五测量问卷可以获得不同个体的人格数据,将其输入至相应理论建立起的模型系统,导出个体专属的视觉化人格模型,同一种模型无论显现出何种区别性变化,其性质的内核均未改变,在以类别把握个体人格共性的同时又能掌握人格的差异特性,从而辅助教育者识别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人格特征。

王奂栋 《万足城市:危机语境下的去中心化智慧城市及出行系统》 尺寸可变 数字媒介

导师:王选政 Marion Kiessling Kim Sung Yong

作品阐释:以汽车设计教育在中国的四个典型性场景为主要依据探讨汽车设计教育在设计历史语境变更过程中学科主旨与应用场景的变更,万足城市是在应对危机的背景下以去中心化思路构建的智慧城市及出行生态系统,其既是研究中第四设计语境的具体设计呈现,亦是研究中汽车设计教育新面向与应用场景的典型标本。

何聪进 《混生园林Hybrid Garden》 1920×1080 影像装置

导师:费俊 靳军 程可槑

作品阐释:混生园林Hybrid Garden尝试去构建未来不同系统之间的共生关系,作品由数字仿生植物、数字媒体景观、机械物理仿生植物、和自然植物构成。作品呈现出一种未来生态修复的设想,即便人类消失后这些系统还会维持生命。混生园林也在映射着当下生态被数字化包裹的情景,同时在表达一种数字生命系统之间的共生是否也是未来生命的一种共生方式。

吉子艺《1和3: (或未)完结的时代|1-&-3: (or un) Finished Era》75×75mm 35×225mm 155×240mm 165×270mm 297×210mm等 综合材料

导师:何君 杭海 王子源 肖勇 林存真 蒋华 何浩

作品阐释:时间知觉的丧失,是否存在锚点?其实这是以日常物品与物像意义的淡出为参照的。结合文本、图像、影像,并用三种讲述方式:陈述、疑问、祈使;分别描述同一个:以“可分节的时代”为参照的个人微历史。重新描述,重新发问,重新表态;企图针砭时弊、展现当下境遇的未决与混沌,以及对于“时间线”的概念更新。其次是对于当下“内卷”趋势的隐喻;在“无法分节”的时代中,每一天的“知觉”都是“被重复”的,如此状态到底有无意义?如此重复是否能够让人们过好每一天?又是否可以从“混沌”中找到一些确切的“时间的刻度”······

刘诗阳 《136m²》 尺寸可变 VR影像 布面油画

导师:宋协伟 方振宁 邱志杰

作品阐释:此次线上展览,以本人在燕郊地区136m²的居住空间为建模基础,邀请李嘉易与向梓綦两位央美附中09级同窗,以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双重身份,共同参与展览策划及创作。展览中三人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完成了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毕业前夕均因生活和创作需求,再次回到专业学习的起点—燕郊。此次展览意在讨论当下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环境问题,以及艺术家策展人,在非传统空间中进策展实践的更多可能性。

巩毅 《“翻译——用图像达成共识”线上展览策划》 600×900px / 视频 00:01:30 Blender VR影像

导师:宋协伟 方振宁 邱志杰

作品阐释:展览以“翻译”为主题、“字典”为结构,呈现了艺术家们站在“后东方主义”视角下的社会观察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图像转译。由“字典”的版式归纳出一套网格系统,导入外形模糊却又可以相互印证的文字以生成展览的视觉形象。字典的编排结构和网格系统执导着展览的作品陈列与叙事线索,形成一场以“视觉形象”为规则的展览。

蒲海珊 《理想共居》 1600×3290px 图像

导师:海军 孙聪 肖勇

作品阐释:住房问题与社交问题正在困扰着大城市中的年轻人,我将长租公寓视为“社交产品”来展开研究与设计,希望其能够成为年轻人拓展社交圈子、丰富社交生活的媒介与载体。“理想共居”研究项目主张运用服务设计方法对长租公寓的服务模式进行创新,重点以“Co-Living”与“兴趣交友”为理念,探讨长租公寓社交功能的实现方式。并进一步邀请100个青年人集体共创了一栋虚拟的理想共居公寓,来探索当下青年人的真实共居需求。

富裕《守护者》子宫26.2×20.6×13.4cm 胎盘22.7×15.2x66cm脊椎11.7×80.2×13.1cm 乳房31.6x21x13.2cm 大脑14.2×15.9×18.3cm 数字影像 2分10秒 3600x1440dpi 树脂 培养基 染色乳酸菌 土壤 数字影像

导师:陈小文 费俊 姚璐 Clive van Heerden

作品阐释:微生物于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我们却很难直观地感知到它们。其实,我们每个人所接触到的第一批微生物是来自母亲阴道的乳酸菌,它们守护着婴儿的初生,守护着每个人类个体的身体健康。同时,自然中的微生物也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据研究,土壤中的牝牛分枝杆菌对缓解人类的负面情绪、维持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这些微生物成为来自母体与自然的守护人类生命的屏障,也成为人类与母亲及自然的连接者。这件作品由中央美术学院生物艺术与科技方向研究生富裕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梓健合作创作,使用树脂装置培养了来自母体的乳酸菌,经染色的蓝白菌体在树脂与培养基间生长,塑造了女性的身体,并被放置于土壤之上。视频展示与装置相应的母体与自然结合的场景。母亲的子宫、胎盘、脊椎、乳房、大脑中的腺体与自然中的矿洞、深海、河网、山峦等意象相互交织融合。在此之间,“守护者”不仅代表了这两种微生物,更映射了母体与自然身份的重叠。

李杭 《模仿游戏 | Imitation Game》 200×80×180cm PLA塑料 铝型材 亚克力 电脑主机 显示屏

导师:陈小文 吕品昌 姚燕安 王选政 钟栗铎

作品阐释:《模仿游戏》是一件借助PoseNet人体姿态识别算法从而学习人类肢体语言的机器人装置艺术作品。作品主体是一个婴儿形态机器人,它可以识别并记录观众的肢体动作,通过算法驱动电机进行学习和模仿。随着数据集的拓展和算法的迭代,它将跟随观众学会更多的人类肢体语言。这件作品试图以这样一种戏谑的方式和荒诞的游戏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机器智能背后的技术伦理问题。

苏扬 《虫态|State of The Insectoid》 尺寸可变 3d打印树脂 布料 金属 软管 合成立方氧化锆 电脑软件 arduino组件

导师:滕菲 陈小文 费俊 吕越

作品阐释:动物比人在自然中存在的更久,他们给智能穿戴设计领域很多启示。技术的发展似乎逐渐使我们远离真实的自然,而智能穿戴正融合肉身成为我们的“器官”。人类对自然的迷恋是进化遗留的本能,或许我们在反思技术规训身体的同时是否可以利用技术的加持使肉体重返自然。虫态身体,思考利用智能穿戴构建身体与自然的连接。

丨城市设计学院

曹启梦 《多体千字文字形数字化设计》 尺寸可变 多媒体 纸质

导师:苏海江

作品阐释:当今时代人们对常用的简体字形较为熟悉但是对不同字形的汉字了解较为薄弱。《多体千字文数字化设计》的视觉表现聚焦于不同字形结构的变化,尝试用统一的模块对不同的字形进行提炼并运用屏显技术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千字文传统蒙学的功能与现代的汉字学习进行了转化,并通过差异化引导人们认识不同字形的结构变化。

王艺棋 《文明的启迪》 5×3cm 24k金 珐琅

导师:李骞

作品阐释:这组首饰作品从文物出发进行创作。考古以立新,作者从《汉谟拉比法典》、古埃及护心符等文物中深入挖掘文物内涵,从古埃及到后现代,从西方到东方,站在首饰的维度思考如何将文物的文化内涵通过艺术首饰的表现方式传达出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组首饰作品旨在通过一种独特视角为我们解读《汉谟拉比法典》中的法律条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古老的文明,打开楔形文字中的魔力密码,窥探其中的奥秘。

陈镔 《六博新解》 45×45×12.8cm 胡桃木 黄铜

导师:郑韬凯

作品阐释:六博是盛行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棋类游戏,蕴含着阴阳四时等思想,其具体的游戏规则现已失传。一般对博时是两人对局,两人靠投六箸)或二茕在刻有“TLV”纹的棋盘上行棋。我的毕设先对现有的关于古代六博游戏规则的资料作了分析,之后重新设计了一套新六博游戏,同时创作了配套的相关产品。

谷鸣远 《家庭秘密》 62分钟 活动影像

导师:宁瀛 冯欣

作品阐释:这是一部家庭纪录片,全片用手机拍摄完成。作品名称叫做《家庭秘密》,英文名叫bipolar disorder,意思是双向情感障碍,这是一个关于精神病人的后代如何跨越精神疾病的阴影,重新拥抱亲人的故事。

卞卡 《虚戈》 影像 4分55秒 水墨 宣纸

导师:曹田泉 舒霄

作品阐释:齐物论·庄周梦蝶是本片的思想出发,以入梦为起始,知觉、记忆、经验和想象力都成为了构筑水墨世界的材料和媒介,水墨的物性赋予了它如思想般的流动性。梦中的我被分为主体和客体,相互追寻,相互统一。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编辑:小马

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