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硕士(学科教学硕士还用考教资证吗)

学科教学硕士,学科教学硕士还用考教资证吗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作者

张亚莉

成都市光荣小学校副校长,中小学一级教师,四川省骨干教师,金牛区优秀科研人员。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由此可知,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源于真实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基础、生活经验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的原点,课程中蕴含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培养,都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原点出发,让道德与法治课根植于真实的土壤,真实的发生。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尤应重视寻找课程中的生活元素,并将这些生活元素用于教学中,创设以生活为背景的大情境开展道德与法治学习,这种学习来源于生活,也必将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发现整合教材中的生活元素

以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为例,一年级共八个单元32课,上册内容从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教育,到熟悉、融入、喜爱校园生活,再回到家中健康文明安全的生活,最后走出家庭,来到大自然,快乐健康的生活。下册内容与上册内容有呼应并提升,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到对大自然中动植物的观察、了解、共存,再回到家庭,了解家庭结构,体会家人之爱,最后打破家庭和学校的壁垒,学会与个体和群体相处,积极生活。

纵观这八个单元可以发现,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都是选取与一年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适应,成长规律相符合的生活元素进行编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当下生活及道德对生活的影响,最终归向道德价值。

如何合理使用蕴含多种生活元素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核心的一点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带着教材走向生活、走进世界,同时用好生活这本鲜活的教材。最直接的切入点就是依据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与实际的生活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做好教材内容的整合。

如,在处理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第1课《我们爱整洁》的时候,可以提前将第三单元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的部分内容整合进去。《我们爱整洁》教材中有两个讨论环节“这样做好不好”“保持整洁有办法” 。《让我自己来整理》有两个环节“找不到小伙伴了”, “送小伙伴回家”,这四个环节可以进行整合。“这样做好不好” 呈现了三幅生活图例,有两幅都表现出小孩子不爱整洁的状态,图一是边吃水果边玩玩具,水果皮乱扔,图三是小男孩边看书边啃手,书桌上非常凌乱。针对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1,你见过哪些不整洁的样子呢?2,这样做好不好?3,怎样保持整洁?解决问题1和问题3的过程就是教材整合的过程。教材第11课中“找不到小伙伴了”也呈现了凌乱的房间图例,可以说是前面图例的升级版。这个图例可以在孩子们解决问题1“你见过哪些不整洁的样子呢”相继出现,并引导孩子体会整洁的意义,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在解决问题3“怎样保持整洁”的时候,孩子们可以发现,保持整洁的方法有很多种,而整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孩子们可以由如何保持整洁进一步去思考如何整理,学会“物品归类”这一整理方法。而“体谅父母,由自己完成”, 这一目标仍然放在11课教学时完成。从课堂反馈来看,孩子们观察、判断、 反思、“行动”,步步递进,完成了从关注整洁的仪态仪表到掌握具体的生活技能(整理)这一提升。

教材还可以根据生活的现实情境进行再创造。这一创造和加工的过程,往往都由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只需对学生的创造进行点拨、引导和完善。在一年级下册第5课《风儿轻轻吹》中,教材原文诗是“看不见,抓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树林树枝摇”,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去寻找风感受风,并续写这首诗。老师只需引导学生抓住风的动作和其他事或人的正确反应,用上更准确的词。最终,孩子们群策群力完成了这首诗,如下“看不见,抓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树林树枝摇,飞过花园花香飘,飘过沙漠沙儿飞,越过高山呼呼响,飞过田野麦起浪,穿过校园小朋友笑,穿过丛林小动物跳。”一小段教材的改编过程趣味横生,灵感涌动。因为风,与大自然又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再现生活情境,在自主体验探究中习得

小学阶段孩子的自觉反思意识是逐步形成的,需要在教育中的现场活动体验,激发孩子的道德敏感性。而教育体验活动往往需要设计,许多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探究。

情境再现最常用到的方式有语言描述情境,画面展示情境,视频歌曲带入情境,小剧本演出情境……教材每个单元基本都会以画面的形式展示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或用语言描述,或以主题串起,或用学生演绎,或设计寻找合适的视频资源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这些情境再现的方式是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的, 运用恰当会使课堂的学习更加真实化立体化。

一年级下册第十课《家人的爱》第1课时《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教学就综合运用了这些方式,把家人之间的各种相处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家人的爱。该堂课目标在于让学生理解爱是什么,发现爱,感受爱并表达爱。整堂课有5处情境创设,开篇即由《亲亲我的宝贝》的沙画视频引入,该视频呈现了一个三口之家从无到有的过程,有音乐,有画面,有故事情节,能引发学生有意注意,视频所呈现的内容与学生的经历高度相似;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分享的欲望,学生对“家”的产生也有了直观感受。通过观看视频,迅速进入视频营造的温馨的氛围,并带领学生找到自身与视频中的情境的关联点,进入本课主题《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情境创设第2处是源自于孩子们的名字。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名字背后的故事,透过孩子们的生动的语言描述,仿佛看到了小时候调皮的自己,看到了父母对自己给予的爱和祝福;情境创设第3处是PPT呈现一系列家人对孩子的关爱场景,并配以背景音乐和教师的文字描述:家人的爱藏在哪里?家人的爱,藏在下雨天为你撑起的伞下面,藏在爷爷奶奶陪你读书的时光里,藏在妈妈为你讲的睡前故事里,藏在你伤心的时候,妈妈对你的安慰里,藏在小时候,外婆给你唱的摇篮曲里,还藏在爸爸陪你看日出的清晨里……;情境创设第4处是用活动体验感知家人的爱。教师预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父母弓着腰牵着孩子学走路,请一名小孩扮演家长,弯着腰弓着背牵一个“布娃娃”行走在教室里,让学生体会腰酸背痛的感觉,并由此体会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情境创设5是用活动去辨析家人的爱,这些活动包括超市里,父母拒绝给孩子买过多的玩具;与在外地工作的爸爸视频通话;上学路上,到底是奶奶帮着背书包还是自己背书包?让孩子们按照这些情境自然演绎,自然代入角色进行对话。孩子们在演绎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辨析和理解家人的爱。

可见教学的情境化需要老师去精心选取和设计与生活相关度高的场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表达的欲望,并在他们身在其中时,提高对道德的敏感度,理解道德对其生活的影响。

源起生活,回归生活的道德与法治学习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出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有机融入了劳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它的学习场所不可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生活更是学习的空间和场所。

延伸到生活中的活动主题,要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建构新知识。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不同的节气、不同的时事背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宜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用观察、调查、发现、比较、咨询、实践等方式感悟生活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如冬奥会后,可以让一年级孩子去了解中国两届金牌数的变化,了解一项冬奥会项目的比赛规则,以此激发孩子的自豪之感,也渗透规则意识。

生活即教育,用好生活元素,让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真实发生,真实进行……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选自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2年7-8月刊/栏目:学科教学

编辑 |张競之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028次推送

学科教学硕士(学科教学硕士还用考教资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