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考研是不是太晚了,24岁三战考研值得吗
文 | 张一条
见过世面,不是见多识广,而是谦卑与温柔。
常言说:与人交流,最暴露见识和情商。
判断一个人人品如何,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判断一个人见识如何,却只需要几句话的功夫。
嘴巴一张一合之间,很多东西都会不经意地暴露出来。
比如说,见过世面的人,从来不会说以下3句话。
“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知乎上有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读书无用,应该如何反驳?”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夏虫不可语冰,不要做任何反驳。
“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出去挣钱,尤其是女孩子,读书多了嫁不出去。”
“我小学毕业现在照样身价百万,那些大学生还不是得来给我打工。”
当一个人说出这种话时,无论他做出了多大的事业、挣了多少钱,在别人眼中都只是一个目光短浅、为着眼前的蝇头小利沾沾自喜,而完全不顾长远的打算的人。
因为越是见过世面的人,越是明白读书的重要性。
当一个家里既没有矿、也不是拆二代富二代的普通人想实现人生转折,读书是他唯一的机会。
前几天华为的薪资表刷爆了朋友圈:
只是一年,就赚了许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工资。但是赚到这些薪水的前提是,他们都是名校博士。
而他们的圈子里,不会有任何一个人认为,读书不重要。
除了赚钱之外,读书带给人最大的益处,是自主选择人生的权利:
从小被“读书无用论”洗脑的人,大部分终其一生没有离开自己的出生地,以为月薪两三千就是高收入水平,把结婚生子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被迫重复着上一代的生活。
他们是没有选择的,因为眼前见到的,脑中能想到的,就只有这一种人生。
但读过书的人可以选择打工,也可以选择创业;可以选择在一线城市奋斗,也可以选择去小县城里过安逸的生活;可以选择做个杀伐果断的女强人,也可以选择做个家庭主妇……
他们见过世间的多样性,最终选择的,一定是自己想要的,喜欢的。
因为读过的书,能够给他们无论做出任何决定,都可以生活得游刃有余的底气和实力。
“我都这么大年纪了……”
大学同学自毕业之后就一直工作不顺心,觉得窝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是埋没了自己的才华,但是大公司的学历门槛他又迈不进去。工作了两年多,一直郁郁寡欢。
他也想过去考研,但是没几天就放弃了,理由是:我今年都24了,现在去考研已经太晚了……
身边的人劝他,每年考研的往届生多了去了,24岁、25岁,甚至比他年纪还大的人大有人在。只要他想去,就不晚。
但是他固执地认为:不,我都24了,来不及了。
后来,朋友们也不劝了。
其实他的想法并不是个例,我们的身边从不缺少这样的声音:我都xx岁了,干什么都晚了。
当他们想做任何有挑战的事情时,这句话总是会第一时间蹦出来,抹杀他们尝试的勇气。
但是,因为年龄而放弃追寻,无疑是一件懦弱又目光短浅的事情。
有一位作家,他想写一本书,但是当时他已经不年轻了。
他没有说: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写书已经来不及了,算了。
而是为了写书,远涉名山大川积累素材。
83岁时,作家去世了,他的书却流传千古。
这个作家是吴承恩,他写的书是《西游记》,开始动笔的那一年,他50岁。
见过世面的人,从不因为年龄放弃追寻、放弃自我管理、放弃追求更好的感情。
因为看过的世界多了,就不会因为年龄而彷徨恐惧,反而会更从容,更稳重地做出每一个决定。
“你连这都不知道啊?”
聊天的时候最讨厌这样一种人,你说什么他都要插上两句来显示自己的博学。
然后他说一件事问你知不知道,如果你回答不知道,他就会用不可置信的语气说:“你居然连这都不知道啊?”
夸张的表情加上鄙视的态度,好像你不知道的是1+1=2一样。
孟非说过:“所有的优越感,都不是来自容貌、身材、知识、家族、财富、地位、成就和权利,它只来自缺见识和缺悲悯。”
没见过世面的人就如同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以为自己头上那一方小小的天空便是整个世界。
所以他们读了两句古诗词,就觉得自己满腹经纶;知道了几件八卦,就觉得自己知晓天下事;吃过一次牛排,就觉得要八分熟的人都是土鳖;拥有了几样奢侈品,就觉得自己已经跻身上流社会……
殊不知,这些时时刻刻爆棚的优越感,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与暴露自己的无知。
而反之,越是见过世面的人,越懂得谦逊。因为见过的东西越多,就越知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自己所拥有的,所了解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所以他们总会提醒自己,要时时刻刻保持平等谦和,戒骄戒躁。
见过世面,不是你周游过多少国家,熟读多少名著;也不是见过多少奢侈品,懂得多少用餐礼仪。
而是目光长远,不因外部条件给自己设限,时时刻刻保持低调谦卑,用尽全力去经营自己的生活。
希望我们都能永远富足,永远自由,永远温柔,活出一个大格局的人生。
作者:张一条,努力见世面中!
主播:潇君,不像90后的90后,世界纵然冷硬,但还好,还有令我们感动的人和事,而我,幸运地成为用声音传递美好的人。新浪微博@沐芷卿。
责任编辑x寒江雪 值班编辑x晨雨
24岁考研是不是太晚了(24岁三战考研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