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考研(非全日制考研究生需要什么条件)

非全日制考研,非全日制考研究生需要什么条件

就在上周,一年一度的考研结束了。数百万人熬过无数黑夜,就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的考研人数达到457万,比去年增长了80万。看似吓人,实则是在情理之中。因为“图书馆凌晨排队占座”、“深夜挑灯背书”的新闻早已屡见不鲜。

12月25日,中国教育在线信息化服务平台发布了《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涨幅达21%,是最近5年连续在高位上超过两位数的增长。

但是,全国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名额仅100多万,这也就意味着有300多万考生将成为陪跑。数据一出,不少人感叹这实在是“太卷了”。有的人可能觉得学历只是一张纸,但就是这张纸,大家却争的头破血流。仔细观察一下就能发现,现在人才市场招聘要求的学历已从本科到硕士甚至是博士,所以学历还是有用的,只不过它要能为你所用。

2021年,研究生招生规定中要求调剂专业与一志愿专业要在同一学科内,意思就是两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前两位必须相同,否则不能相互调剂。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业代码是“010101”,其中头两位代表的就是学科门类。

因此,如果考生报考「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调剂就只能在「08工学」底下的专业里面选,不能调剂到其他学科(比如:01哲学)。此外,新规还要求初始专业与调入专业的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必须”是相同的(以前是原则上相同)。这就意味着,往年英语一调英语二、数学一调数学二的情况,在今年就不行了。

教育部在《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指出,鼓励招生单位选用统考科目试卷。为响应政策,今年不少院校都进行了初试科目改革。例如: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软件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22考研全部改为408统考。

因此,对即将考研的同学来说是一大利好,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考研初试公平,减少“暗箱操作”;同时,各专业实行统考,所考察的内容一致也能够方便调剂,扩大同学们的考研调剂范围,调剂的时候拥有更多选择。

成功考研“上岸”的考生,在迎来华丽转身的同时,也面临着较过去完全不同的读研环境与学业要求。“严进宽出”早已成过去式,“严进严出”成为时代必然,“严”字当头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基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研究生招生会越来越“综合”、“多元”,考试和毕业会更加严格。

2021年,众多高校对超过修业年限的研究生进行了清退处理。例如: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清退99名研究生;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清退52名博士研究生;沈阳农业大学清退236名超期在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除了考研报考人数攀升之外,名校推免比例增加也让考研形势更加严峻。近日,各高校陆续公布了2022年本校接收推免生的人数。如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推免占比增幅超过10%,西安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湖南大学推免占比增幅超5%。其中,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推免生占比达50%,名校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推免招生硕士研究生。而深圳大学2014-2021年接收硕士推免人数翻了不止11倍。据深圳大学官网显示,在深圳大学2021年接收的硕士推免生中,有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122人,占全部推免生源的15.4%。

图源:深圳大学官网

扩大推免比例,是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方向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遏制应试考研,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但是,这对于日夜奋战的考研党来说,或许是一大暴击。

此前,教育部发文表示,在2025年,要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大到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因此,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发出了调整专硕培养年限的通知。今年7月,中南大学表示硕士生学制将全部调整为3年,特别优异者也只能提前半年毕业。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名校也都已经或者即将把专硕学制改为3年。

随着各高校陆续调整专硕的学制,“2改3”逐渐成为研究生培养的普遍现象。原本2年就能够结业的专硕,现在需要用3年才能够完成学业,很明显院校这是希望通过更长时间的学习来提升学生质量,让其毕业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

近年来,考研人数逐步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考研当成第二次高考。按照常理来说,准备考研究生的人一定会选一个比自己本科院校更好的高校。但现在,却出现了这样一个怪象,一些985/211的学生选择了“双非院校”。11月3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官网发布了22年考研报名人数及详细情况。公告显示,2022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考研报考生源中有602名考生来自双一流,与上一年相比增长率为50.1%,而且其中有不少来自浙江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之类985高校的考生。此外,这种“逆向考研”并不是个例,浙江农林大学作为一所双非院校,研究生生源信息里也有188人来自985或211高校。

这种现象表明考研只会变得越来越卷,但同时也表示考生们在择校方面更加理智了。

以前人们常说,“专硕不如学硕吃香”。看似是调侃,实则是存在着一条泾渭分明的鄙视链。然而最近两年,各大高校却纷纷宣布要施行“取消学硕”,其中不乏名校。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此前发布公告,自2022年起,将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消息一出,引起了广泛讨论。其实,早在2020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就发布通知称,2021年起取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项目招生。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也改为只招收15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压减学硕规模、提高专硕比例,其实是当下高校明显的大趋势。总体而言,国家做出压减学硕、提高专硕的人才结构战略调整,是在顺应经济科技发展对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几天前,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起的话题#95后的2021年度关键词#冲上热搜。这群Z世代的年轻人,Pick了一个关键词叫做“备考青年”。这个词来自夸克APP与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Z世代智能信息全域研究报告》。日夜奋战的考研党,是当之无愧的备考青年。每每在冲浪的间隙,刷到诸如“考研生零下6度坐楼梯拐角背书”、“考研男晚上蹲学校水沟中背书”消息的时候,焦虑就止不住地弥散开来。但这种焦虑,又何尝不是促使自己更加努力的动力呢?备考青年,勇做“拒绝躺平”的行动派,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目前的考研学科中,学硕基本上都是全日制,而专硕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2020年,众多名校宣布取消“非全日制”。2021年,又掀起了一股取消全日制的热潮。例如: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在2021年的新闻与传播招生专业目录中表示,考研统考只招收非全日制;武汉大学考研会计专硕只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只招收非全日制培养。

高校非全日制招生比例逐年上升,对于已经步入社会的“职场人”来说,意味着他们上岸机会将大大增加。而非全日制究竟适不适合报考,主要还是得看自己读研的目的和个人规划。

非全日制考研(非全日制考研究生需要什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