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考研,云南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第四分校举行活动合影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办学简表
1950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毕业证书,印有抗大教育方针
1950年5月4日,军大四分校十三中队六千里进军模范青年团员学员五四纪念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并以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回答“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的问题时指出“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为例,强调全党同志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在新中国云南历史上,于1950年3月20日进驻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办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第四分校,在继承抗大光荣传统,弘扬延安精神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治军办校的生命线和传家宝
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和传家宝,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为把党的全部政策贯彻落实到全党干部中,迅速形成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决定将红军大学继续办下去,于1936年6月建立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1938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为抗大同学会成立纪念题词:“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为抗大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939年5月1日,在延安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一文中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者是造成一个抗日的革命的军人所不可缺少的。同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模范青年授奖大会上强调:“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新中华报》1939年6月6日)
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一直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抗大教育方针的首位。抗大的精神与作风,正是延安精神与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一批批毕业学员把这种革命精神与优良作风传播到全国各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之果。此后,各大战区相继创办了10所抗大分校。
二野军政大学及分校继承“抗大”办校方针和优良传统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形势、任务的改变,抗大总校挺进东北,组建了东北军政大学和4所分校,1949年7月又随军南下,先后改为华中军政大学和中南军政大学,并分设6所分校。与此同时,以抗大各分校为基础,先后组建了华北、华东、西南、中原等军政大学和分校。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党中央将向大西南进军的任务赋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5月,二野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鉴于即将接管西南大片地区,急需大量干部的情况,准备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招收知识青年学生入校培训。第二野战军前委向中央军委、总前委致电请示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军政大学”(简称“中原军大”)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简称“二野军政大学”),二野司令员刘伯承兼任校长和政委,徐立行任教育长,刘华清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所辖兵团分别成立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四分校、五分校。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于1949年6月在江西南昌创建,二野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兼任校长、政委。1949年8月15日,在教育长范戈、副教育长李青林、政治部主任刘增钰和副主任李再含等校领导的率领下,从南昌出发,历时7个月零6天,行程5256里,到达昆明,于1950年3月20日进驻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办学。
在千里行军中,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的学员们继承“抗大精神”,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努力锻造自己,坚定为人民服务,为解放全中国、建立和建设新中国而奋斗的革命信仰。“抗大”办校教育方针和办校校风也很快融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校史文化中。从此在此办学长达7年,随着国防军队建设需要,学校历经5次更名,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步兵学校”后,于1956年9月迁出。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不断继承和发扬延安抗大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主旋律,把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学员,教育培养为有觉悟、有道德、有理想,能吃苦、守纪律、能经受革命战争与和平建设双重考验,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干部。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促进了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变革”重生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办学办校的这段历史,既有历史的“沿革”,也有历史的“变革”。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于清末时期,发展于民国,重生于新中国,从时代角度讲,历经了清末、民国北洋政府时期、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中国初期四个主要办学阶段,每个阶段都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办学风格和军事思想,孕育了厚重的革命救国、建设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怀,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救国救民的艰难历程和中国军事教育的发展历程。
云南近代史上,从云南陆军讲武堂(学校)走出去的师生追求了不同的主义,参加不同的党派社团。这所始建于清末时期的军校所培养的,有清朝新军军官,有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军、护国军、护法军,北伐军、国民革命军军官。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毕业于清末时期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朱德、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的叶剑英、黄大陆,刘政曾,以及云南陆军讲武学校韶关分校的陈奇涵、童陆生,肄业于第13路军军官团的朱家璧等7人,先后到延安,在不同时期的军政大学调研、指导、工作、学习,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抗大精神以及延安精神带到全国各地。
以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为代表的人民军校,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办学7年,累计培养学员达12893人(含教育改造云南起义官兵7237人),让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在接续“坚忍刻苦”的传统校训,又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抗大精神,积极践行“努力学习革命知识,锻炼自己,为人民服务,为全中国的解放而奋斗”的战斗精神,实现凤凰涅槃般的升华新生,最终把这座百年军校铸就成为“革命熔炉”。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新时代青年更应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任传振尹仑作者单位: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大学考研(云南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